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中心幼兒園 關華香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強調:“活的教育、活的題材,要到田間去。”我園依山傍海,是一所城鄉結合的鄉鎮中心幼兒園,自然資源尤為豐富。隨處可見且品種多樣的泥巴資源為游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利用本土的自然條件,拓寬幼兒的視野,讓幼兒走進自然,提升幼兒對自然的感知能力。
幼兒的天性就是渴望與大自然親近,多貼近大自然可以讓幼兒保持一種自由的心態。泥土來源于大自然,有著不同的質地、重量和黏度。玩泥是幼兒的天性,符合幼兒的身心年齡特點。我們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泥土——認識泥土——了解泥土——玩轉泥土等活動,引發幼兒對泥土的感知與體驗,隨著年齡增長,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了解泥土的屬性。我們帶領孩子來到幼兒園旁的農田地里與泥土近距離接觸,有些幼兒迫不及待地蹲下身挖泥,有些幼兒雙手捧起泥巴,聞一聞泥土到底是什么氣味,有些幼兒脫下鞋子踩在泥土里……我們還將海邊的海泥和山上的紅泥帶到幼兒園,幼兒在看一看、說一說、玩一玩的過程中發現了泥土的多種特性。為了進一步讓幼兒認識干泥與濕泥的不同特性,我們在幼兒園創設了“泥巴工坊”,讓幼兒通過摸、搓、捏、壓、印等,感知泥土的粗糙與細膩、松散與粘稠,引導幼兒在干泥里加入適量的水,體驗泥土吸水后會變軟,在攪拌的過程中,幼兒了解了適合塑形的泥土所需要的水量。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發現泥的許多有趣的變化,享受玩泥的快樂。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第一,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創作,我們利用互聯網引導幼兒先欣賞民間藝術家的泥塑作品圖片。第二,在“泥巴工坊”中陳列各種各樣的泥塑作品,有教師制作的作品,有幼兒制作的作品,也有家長制作的手工藝品。第三,幼兒帶來自己周邊熟悉的土壤(紅泥、田泥、海泥等)和各種材料(廢舊物品、自然物、泥塑工具等),并把這些材料分類擺放在適宜收納和方便取放的區域。第四,在構建環境時,以低結構材料為主,可變性的材料會不斷吸引幼兒,多層次的材料能滿足全體幼兒的需求。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輕松自由的環境能激起幼兒創作的靈感,引發幼兒的游戲行為。
《綱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在活動中規則越少,氛圍越寬松,幼兒的游戲性越強。教師在玩泥游戲之前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活動空間,幼兒游戲的情緒會更加放松,玩得更加盡興,游戲內容會更具創造性,能挖掘出玩泥的興趣。教師若是指導過多,或是未適當介入,不利于幼兒玩泥的表現。在“泥巴工坊”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幼兒基本上是各玩各的:有的在摔泥巴,有的在和泥,有的在做汽車,還有的幾名幼兒圍在一起玩泥,但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什么交流。這樣玩了一會兒后,有的幼兒拿著一塊圓板走了過來,他走到正在用鏟子挖泥的幼兒旁邊,把他挖出來的泥土放在圓板上,他們交流了幾句,開始一起玩,我悄悄地走過去,小聲地問:“你們這是在做什么呢?”“我們在做蛋糕呀。”“老師,你要吃蛋糕嗎?”我笑著回答:“好啊,等你們做好了叫我啊!”他倆高興地答應著,開始分頭行動,還找來了小石子、樹葉、花等裝飾品來裝扮他們的蛋糕。我用贊許的目光看著他們,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在玩泥的過程中,尊重和相信幼兒,學會放手,這是在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教師在游戲中只需適當介入,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要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和氛圍,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需求。
對泥巴特性的了解是游戲的目標,也是游戲水平的體現。在游戲過程中會不斷加深對泥巴可塑性、可變性等特性的認識,掌握后能夠利用這些特性更深入地開展游戲。在利用繪本《小泥人》開展探究活動時,能啟發幼兒如何將水加入干泥巴中,用力攪拌,使勁捏,制作成泥塑作品,感受水加少了泥巴會干,一直往下掉,水加多了泥巴會稀,黏黏糊糊。知道運用摔、捏、團等技能玩轉泥巴。在“泥巴工坊”中用泥巴進行塑形時,幼兒通過多次實踐,體驗泥巴的含水量不同而發生的形變,親手感受泥巴的可塑性,嘗試創作體驗玩泥的樂趣。
第一,突破思維的局限,適時增加輔助材料。在玩泥的過程中,若不提供工具,幼兒大多會選擇進行挖坑或堆土堆等個體游戲。如果提供工具,則建構性的活動比較多。泥工工具、各類低結構材料、容器等可以引發角色游戲、塑形游戲以及摔泥巴、和泥巴、抹泥巴等游戲;小鐵鍬、鏟子、小推車等工具可以引發鏟、挖、運土等游戲;還有的同樣是鋪平道路,有的幼兒會用瓶瓶罐罐滾壓,有的幼兒會把一塊木板放在泥土上,用力壓出一條道路……戶外環境中的樹枝、落葉、小草、石頭等自然材料與泥巴結合,也會引發非常有意思的活動。幼兒選擇、運用輔助材料與玩具,體現了幼兒的游戲興趣和游戲水平,教師可以通過材料推介和交流分享等方式提升幼兒的游戲能力,游戲后的交流分享等活動可以引發幼兒更加豐富的游戲內容。在游戲中,對于泥土和其他的自然物(水、石頭、樹枝、樹葉、小草)配合的游戲,幼兒的游戲興趣很高,游戲形式豐富。
第二,滿足幼兒的創作需求,應從了解幼兒的創作特點開始。有的幼兒利用工具進行角色扮演,爸爸媽媽、建筑師、拉泥工人等,通過將角色滲入游戲,生動有趣地將規則隱藏在角色中,在幼兒游戲時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角色將現實與想象結合在一起,既真實又有假設的空間,兩者巧妙結合能滿足幼兒的創作需求。
第三,引入生活資源,助推幼兒創作熱情。在《美麗的田野》游戲中,幼兒當農民,教師發令后,每組幼兒迅速挖水渠,把泥土搬運到“水渠邊”,并砌整齊,比比誰的水渠長。可以一人挖、一人砌,也可以兩人挖,用哪種形式都可以。游戲應貼近幼兒的生活,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結合自身經驗加以表現。幼兒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創作出新的游戲主題,比如在“玩轉泥巴”活動中開展水和泥土結合的活動中發現干泥和濕泥的區別,在操作濕泥時幼兒很投入,用濕泥做各種造型,并結合一些自然物、顏料等輔助材料對原有的泥塑作品進行裝飾和美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綜合采用觀察、發現、分析、研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當一名幼兒和泥的時候水倒太多了,導致泥巴太稀了,教師一直在觀察,為幼兒捏著一把汗。看到幼兒一次次失敗后,教師沒有沖上前去“幫助”和“指導”,而是要耐心地等待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積累經驗,最終獲得成功。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教師的尊重與信任,沒有教師的等待與放手,沒有平時工作中教師為幼兒營造的寬松、自主的環境,幼兒就不會有寶貴的探索與嘗試的機會,也不會有最終獲得成功后的興奮與快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情緒和表情的變化,判斷是否需要介入。在幼兒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用心觀察幼兒的探索與嘗試,發現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必要時給予指導與肯定。
在幼兒園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泥巴游戲是最受幼兒喜歡的活動。泥巴自身所特有的質樸、自然、多變等特性,給予幼兒感官上豐富的刺激和奇妙的體驗,在共同游戲的過程中,增進幼兒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讓幼兒在游戲中放松身心,愉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