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中心小學 陳韻蕊
隨著教育的信息化,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農村幼兒教學中,彌補了農村教學中各方面條件的不足。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事物進行感知、觀察、操作來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這是幼兒自主探究、學習、開發智力、滿足好奇心、體驗合作和成功的過程,是讓幼兒愛上科學活動的過程。那么,如何從幼兒角度出發,以科學啟蒙教育所具有的理論特點為依據,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幼兒進行高效的科學啟蒙教育呢?
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直接影響他們參與科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決定著幼兒知識經驗的構建。若幼兒對預設活動產生不了興趣,就不能形成學習動機,所以,教師要努力調動幼兒的興趣。
多媒體技術獨有的音畫特質對學生來說是新奇有趣的,能充分激起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三到六歲的幼兒處于對事物直觀形象的具體感知階段,因此制作課件時要注重畫面的質感,不僅要符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和認知水平,而且制作過程要合理、科學,并且形象動感、便于操作,這對于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培養其自主參與活動的意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表情》中,課件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現在深受幼兒喜愛的動畫形象,內容定位符合年齡特點,教學形式新穎有趣,自然吸引了小班幼兒主動學習的眼神。以動畫故事引入,生動形象的人物配音很快就讓幼兒進入了學習、探究的角色;再通過對畫面的處理:定格、放大、選擇操作等手段,讓幼兒帶著好奇心認真觀察、思考、談論,讓幼兒在理解各種表情與情緒變化關系的基礎上受到教育,激發幼兒積極向上的情緒,學會正確控制并排解消極的情緒。
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敢于探究和嘗試,善于觀察和提問。從科學活動拓展到德育,順應了小班幼兒的發展需求。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再單調乏味,教學方式不再陳舊古板,在多媒體技術的優化下變得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讓幼兒積極自主投身到求知的海洋中,感受知識和學習帶來的快樂沖擊,還幼兒自主的科學探索空間。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總有一些重難點僅靠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無法突破的,難以達到讓幼兒有效理解的效果。多媒體教學解決了這個問題,為突破教材重難點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的動畫技術和視頻成效,有效簡化知識技能,使科學教育活動的重難點逐步明朗化,直接縮短幼兒與科學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輕松學科學,快樂學科學。
比如,在大班科學活動《一切都在變》中,培養幼兒觀察、比較并完整表述是較難的一個問題。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樹葉從嫩芽到凋零的過程、人由嬰兒變成老人的過程等,其中采用了貼進幼兒生活的范例,并配上生動、擬人化的音效,間接引導幼兒說出自然界中的變化,以及平日生活周遭所發現的現象變化。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一場豐盛的視覺大餐代替了枯燥的演說,讓幼兒的視聽感官有了強烈的沖擊,仿佛置身其中,情境交融,讓重難點明了清晰。幼兒在享受快樂學習的同時,也優化了教學過程,無形中幼兒有了學習、探索的勁頭,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綱要》中針對“科學探究”的三個目標提出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這些建議的核心思想強調了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弊也有利,不能孤立看待,它是科學、合理的存在,只是欠缺形象生動的展示平臺。有了多媒體教學展示的有機結合,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起到了優化教學技術的效果。多媒體展示操作為幼兒驗證猜想、思考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鮮艷生動的屏幕中尋找知識的寶藏。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很多內容需要幼兒進行觀察,但是他們的觀察動機經常是無意和零碎的,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不系統,有些事物受到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不能展現。自從有了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幼兒身邊各種事物的發展變化用圖片、視頻積累起來,并剪輯拼接成段加以展示,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每個時段不同事物的發展變化,把幼兒的知識經驗建構從零碎變為統一和完整,建立正確、科學的認知結構。
比如以下案例:
(一)在大班科學活動“時鐘滴答滴答響”中,掌握整點和半點是比較枯燥、難懂的環節,以往教師一般以教材中的時鐘掛圖引入,引導幼兒觀察和感知,整個活動下來,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參與性差,導致預設目標不能達成。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幼兒通過觀看教師收集的幼兒一日作息活動過程,以動畫資料片“我的一天”進行展示,形象再現幼兒一天的作息時間,配合動畫時鐘讓幼兒懂得時間的規律,并理解整點和半點及區別,再通過操作練習加以鞏固,操作過程中伴有動畫和配音的輔助,讓幼兒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大漲,從而達到在快樂的環境中輕松獲取知識的目的。
(二)在大班科學活動“人的器官”中,教師先出示做好的教具——能動的人體木偶,讓幼兒觀察認識人的器官的名稱、特征及作用。然后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給幼兒更深層次的生動體驗,通過放大、定格等操作,讓幼兒更形象具體地理解人的器官。這樣動靜結合的教學手段既避免了傳統教學方式單純掛圖展示的單調枯燥,又說明了合適的教學手段配以科學生動的多媒體技術,讓活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自主進入學習狀態。
在活動中,可以看到幼兒無窮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探索精神,幼兒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發現、操作中不斷構建新經驗。教師只有從幼兒角度出發,走進幼兒的世界,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引領幼兒一起探索周圍的世界,并以多媒體技術支持幼兒的學習發現,解決他們遇到的困惑。
三到六歲是培養幼兒探索、創新能力的優質時期,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幼兒探索欲望和創新能力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幼兒一生的珍寶。隨著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教學成為獨特、重要的支持者,有效存在于活動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活動的層層遞進,梳理幼兒在探究、思考、發現、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呈現的活動成果,及時進行交流和提升,以便幼兒收獲更進一步的經驗和體驗。
比如,在“可愛的小松鼠”中,小松鼠是生活中不常見的動物,但是,有了多媒體技術的參與,這些都不是問題。幼兒對小松鼠充滿了好奇,迫切想了解。多媒體展臺再現了可愛靈巧的小松鼠,不同角度定格放大,讓幼兒觀察、發現和講述,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其中有個“喂食”環節,這個環節互動性很強,畫面上有一排小松鼠和一排食物,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上,拖動鼠標將食物一個個移上去喂,如果是小松鼠喜歡吃的,便會停在那兒,并伴有配音:“對了!謝謝!”如果不是小松鼠喜歡吃的,拖走也會再返回原位。這樣,幼兒通過自主探索,知道了小松鼠對食物的喜好,發現了平常無法發現的現象,對自己的發現很有成就感。這時,教師要及時小結,梳理幼兒獲得的新經驗,鞏固、深化幼兒的探究水平。最后,電腦再響起動聽肯定的聲音:“小朋友們真棒!今天的學習旅程真開心!下次讓我們一起再去發現、探索更好玩和更奇妙的東西吧!”聽到肯定的鼓勵,幼兒信心大漲,對科學活動充滿了激情。
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幼兒梳理活動經驗,讓幼兒自信滿滿,更增添了每次主動學習探索的興趣,同時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欲望,因為探索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體驗的快樂之旅。
總之,隨著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深入,教師充分體會到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價值,以及對于改進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科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根據幼兒表現出來的興趣需要,及時回應幼兒,還要幫助幼兒梳理經驗,鼓勵幼兒自主學習和主動建構。多媒體技術彌補了教學上的不足,不僅是幼兒認知的工具,更是教師提高科學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法寶。教師應繼續合理利用多媒體,促進師幼交流,讓多媒體技術成為實現幼兒園科學啟蒙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為提高幼兒的綜合發展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