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第二實驗小學 鄭海英
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學生在課程中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于不同的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框架不同,它為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教學策略的選擇及授課模式的搭建都是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基本出發點,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也不例外。強化小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實現良好成長與發展的必備素養。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信息素養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讓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同時,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養成,以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素養體系中,信息意識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的解決需求,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意識。但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信息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所能夠掌握的信息處理技術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學生甚至還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價值和樂趣,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這對于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相當不利。對此,教師在制定信息素養的培養方案時,一定要充分調研學情,充分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學習習慣、興趣偏好,然后盡可能地選擇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組織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既讓學生擁有一定的實踐活動空間,又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信息意識等核心素養的有效養成。例如,在培養學生對“藝術字”的編輯能力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策劃和設計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字的趣味化制作。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3-5人,然后引導學生開展藝術字標題“我愛我的家鄉”的趣味性制作活動,讓每個小組學生進行藝術字的選擇、插入,進行藝術字大小、顏色與位置的改變等操作,對能力強的小組還要設置陰影效果的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在掌握基本的藝術字制作能力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組織學習小組之間的橫向對比,設計不同的標題、開展藝術字編輯競賽活動,看看哪一組的作品制作速度最快,效果最好,并對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對最后的作品進行集體展示,詳細講解制作過程。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思藝術字的生活用途,如制作條幅、展板、廣告牌等都會用到藝術字,能不能自己編輯藝術字來介紹自己?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藝術字制作的基本能力,還能有效形成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中的計算思維,主要是指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思維方式。可以說,計算思維的概念以及培養過程相對有效,小學生的計算思維還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單純依靠教材很難直接獲得和養成計算思維方面的能力。對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齡特征制定課堂教學策略,將課堂教學有效對接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更加形象化、實踐化的教學情境,在促進學生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實現信息技術計算思維的養成。例如,在《趣味編程3:口算比賽》教學中,教師充分抓住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有利契機,積極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變量的作用。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計算問題,有些計算問題很難通過口算進行計算,那我們能不能自己制作一個方便計算的計算器呢?”結合這一問題情境的導入和延伸,引導學生主動體驗智能系統在學習與生活領域的便捷性、有用性并積極探究,這時教師再導入和講授學科知識內容就會事半功倍,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素質和能力。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融合趨勢在不斷增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也成為必然。同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大部分要借助計算機設備展開實際操作,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與相關手段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此讓學科知識的呈現更加形象、直觀、立體、富有感染力,這對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質的培養更加有利。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利用數字信息資源開展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打字小能手”模塊教學中,教師單純依賴傳統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前制作與拼音輸入法相關的教學視頻,使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直觀了解漢字輸入的基本方式,必要時可以將教學視頻分享到每個學生的電腦終端,讓學生適當開展漢字輸入、刪除、編輯等方面的自主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創新意識,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一定的創新性學習活動,如讓學生結合所掌握的知識制作電子相冊、寫電子日記、制作個人小檔案等,既讓學生依托課本結合多媒體開展學習,又促進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質的培養。此外,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與應用熱情,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進度創編相應的競賽項目,讓學生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完成一定的實踐任務,并將學生的實踐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在橫向對比中共同進步與提高。
信息社會責任感主要是指讓學生能夠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使用信息技術,遵守信息道德,端正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態度與觀念。對于小學生來說,信息社會責任感是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信息化素養能夠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對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形成對信息技術的理性認識,具備基本的信息化素養,減少網絡成癮、游戲成癮的現象,避免學生在網絡上散播謠言等虛假信息,不做對他人、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另一方面,對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能提高小學生對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降低網絡負面信息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出更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辨別信息判真偽》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化責任感,讓學生明白做一個“網絡文明小公民”的重要性。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文明上網的基本要求,提高對網絡環境下負責信息內容的辨別能力。對于網絡媒體上健康的、有用的、安全的信息要認真學習和獲取,及時與同伴分享和討論;對于網絡上負面、消極、有害的信息,盡量不去接觸,也不要參與信息的傳播和使用。其次,為了更好地使信息技術服務于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正確檢索網絡資源和使用網絡資源,懂得科學利用網絡資源檢索信息,讓信息技術更多地為個人的學習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利用網絡玩游戲、看視頻等。再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際功能,合理交友,更多地與熟人進行網絡交際,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不欺騙他人,散布虛假消息等,培養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幾個典型案例,最好是與網絡詐騙、欺詐或欺騙相關的內容,或者直接選擇學生群體中的親身遭遇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開展廣泛討論和交流,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應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避免利用信息技術侵害他人或遭受他人侵害,提高信息技術素養,成為良好網絡環境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總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強化教學設計,既要突出教學方案的基礎性、趣味性、實用性,又要注重核心素養的教學滲透,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熱情和應用意識,實現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的有效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