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河市幼兒園 于美霞
兒童繪畫是兒童在學齡前的一段時期里,對“美術”的認識和感知。兒童在繪畫中,可以通過對想象的無限延伸,用直觀的、夸張的方式來表現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兒童的繪畫語言是其自我表達的一種重要形式,表現兒童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理解和接受。它能很好地反映幼兒的內在情緒,對家庭、社會、人際關系、理想以及周圍環境的認識與理解。從語言意義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純粹的思想表達和感情中不加渲染的表達;從繪畫的視覺角度來看,它是一種直覺的感情沖動,帶有強烈的理想意蘊和符號化傾向,以繪畫的形式作為媒介,使其豐富的心靈世界得以展現。
讓幼兒創作圖文并茂的繪畫日志,既可彌補他們語言文字運用上的缺陷,又能讓幼兒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既可解決幼兒語言表達困境,又可提高他們多元語言表達水平。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強化小幼協同,通過實施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為兒童搭建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的階梯,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幼小過渡。附件《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強調,入學準備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要根據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特殊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中明確指出,幼兒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內容,增強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在教育建議中指出:讓大班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的功能,培養書寫興趣。鼓勵幼兒將感興趣的事情和故事畫下來并講給別人聽,讓幼兒體會寫寫畫畫的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鼓勵大班幼兒學習書寫自己的名字,并提醒幼兒寫畫時保持正確的姿勢。前書寫活動可以引發幼兒書寫的興趣,豐富他們的書寫經驗,培養起書寫技能與習慣,促進其語言和其他領域學習,對幼兒認知、情義、交往和動作技能的健康發展都有著潛在或者直接的意義,也為其進入小學后的書寫學習奠定了基礎。
為幼兒提供一個表達自身所看、所思以及所想的創作平臺,增強其多元語言能力的提升。教師首先要用特定的語言來對所見的事物進行簡單描寫,引導幼兒用所學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情感。例如:“你看見了什么?”“你要如何作畫?”“說說你的感想”“你可以畫出你所說的那些嗎?”安全、舒適、和諧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兒童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充分尊重兒童的創作意愿,及時提供可供選擇的繪畫材料,并根據幼兒的需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語言表達。
1.豐富活動素材,樂畫繪畫日志
當幼兒有了一定的興趣后,應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可能提供繪圖素材。如:幼兒在玩安吉游戲的場景,一次跑步比賽,一個切西瓜游戲,一次彩泥造型比賽……都會讓他們興奮不已,即便是平時最沉默的孩子也會躍躍欲試,并樂于與爸爸媽媽和小伙伴分享。畫紙上你可能看到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火柴人在賽跑;也會看到四不像的彩泥造型……這時教師可抓住契機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述,進行語言表達指導。
這樣,幼兒愿意將所見所聞用繪畫日志的方式畫下來。五彩繽紛的幼兒園生活,豐富細膩的家庭瑣事,生動有趣的課外經歷,五花八門的社會現象會為孩子們積累大量的素材。
2.適當指導,有意識滲透語言表達
在固定素材、題目的繪畫中,首先要讓孩子明白要繪畫的內容;鼓勵和表揚孩子從形狀、尺寸、顏色、用途等方面將原始的視覺表達在語言中。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先看一看、摸一摸,逐步增強幼兒對所需要描繪事物的印象和感知。接著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一步展開說明。而后通過交流,找到語言與物質之間的關系,使繪畫教學中的語言滲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對于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廣泛性的繪畫,有些孩子會感到無從入手,此時就需要教師的啟發和指導?!澳阕钕矚g的是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誰?”“六一是什么時候?”這樣問答式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增強繪畫觀念。兒童在完成作品時,也會受到語言的潛移默化,從而使繪畫日志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也可以增強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兒童表達能力和繪畫創作技能的同步發展。
3.善用活動資源,仿編繪畫日志
要多找一些在教幼兒創編繪畫日志時的好例子。例如大班幼兒畫的一幅《池塘邊上的柳樹》,可讓幼兒為此圖配上最細化的表達,引導其將感受到的語言文字在腦海中形成美麗畫面進行描繪。這樣既可以培養幼兒從文字到具體形象的事物再到文字的系統感知能力,又可尋找到適合的表達空間。為文配圖,可充分激活創作元素,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孩子們想畫、愛說、會寫。
孩子們樂寫善畫,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邊寫邊畫,有的畫完再寫,有的寫了再畫。這樣通過“觀察—閱讀—領悟—創造”,他們的詞匯量都在增長,句式表達日趨熟練,對想象中的事物描繪也越來越準確,語言表達水平也會逐步提升。
4.巧用繪本資源,過渡看圖語言表達
當幼兒通過模仿課文,把握了繪畫日志的創作方法后,單純的繪本模仿和創編已經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這時大量的課外繪本給孩子創編帶來更廣闊的天地。
(1)學習反復結構,截取情境補繪
繪本為了適應孩子的閱讀心理,很多故事都采用反復結構。我套用這種反復結構中的一段故事情節引導孩子進行創編。如《遲到大王》,故事講一個小男孩上學老是遲到,每次都遇到特殊情況,教師每次都不聽他解釋,處罰一次比一次嚴重。共讀時,先呈現男孩前三次遲到的情形,問幼兒那么第四次呢?幼兒們就根據前邊故事的模式,展開想象:小男孩上學路上又遇到了什么驚險,有的說地震,有的畫恐龍襲擊,有的寫遇見雪豹……他們腦洞大開,各種不可思議、稀奇古怪的想法層出不窮,一個比一個精彩!
(2)配文無字繪本,過渡看圖語言表達
有一種繪本,只有圖畫,沒有文字,故事全靠圖畫描繪。這樣的繪本信息更加豐富與耐讀,增加了多次重讀的樂趣。這一階段其實是繪畫日志向看圖語言表達自然過渡的好時期。雷蒙布力格創作的繪本《雪人》就是無字書,這本圖書采取多格漫畫的形式。這個發生在寒冷冬夜里的幻想故事太迷人了,雪停了,男孩發現門外被一片奇異的光照亮了,那個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動了起來!于是,他把雪人讓進屋來……精彩故事開始了。我讓幼兒先觀察圖片,根據圖畫說故事,再看圖配文,敘寫故事。當很多孩子只能寫幾句話時,利用繪本實現語言表達的孩子能將每幅圖所配的文字連起來,就是一個長長的完整的故事。他們成功地完成了從繪畫日志到看圖語言表達的無縫銜接。
這樣一個貫穿練習語言表達的過程,符合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運用不同的課文插圖,幼兒自繪,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從圖文結合表達對事物的認知,從中不斷模仿、建構,過渡到文字表達。這是培養幼兒的文字潛能、語言天賦,提升多元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5.鼓勵評價,增強幼兒表達自信心
只有通過實際操作,幼兒的學習動機和主動性才會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幼兒欣賞、講解、討論,以促進幼兒的進步。討論是一種語言的實踐,在教學中,借助對話和語境,可以促進兒童語言的組織和表達。教師要對幼兒的創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予以積極的贊揚以及適當的獎賞,并以講評的形式指導幼兒的審美情趣,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創作興趣。鼓勵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教師應能清晰地把握兒童作品敘述的切入點,并能抓住兒童的想象力。通過講解,可以加深兒童對作品的認識,并使其充分體會到豐富、獨具魅力的語言,從而激發其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幼兒之間的評價活動也能夠提供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從而提升其整體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