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黨和國家關于財政預算管理相關法規政策十分強調預算績效評價及其結果應用的重要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必須堅持“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這一基本原則。只有整個監督體系協同盡責,嚴格執行財政管理制度,才能拿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并根據評價結果糾錯問責,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財政資源優化配置的最終目標。評價不能走過場,問效問責不能搞形式主義,財政監督體系必須具有強大的制度執行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預算績效評價及其結果應用是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鏈條的關鍵環節,是對國家預算管理制度的遵從、執行和維護。提升預算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水平,需要強化相關主體的責任意識和職業忠誠,也需要構建行之有效的動力和壓力機制。動力和壓力來源于多個方面,其中包括評價主體與結果應用主體制衡關系的構建和雙方聲譽效應約束兩個方面。
講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前置條件當然是評價結果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只有績效評價本身是客觀公正的,后續的評價結果運用才可能有的放矢,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由此可見,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面臨的風險首先源自績效評價報告的質量風險。保障評價質量、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是問題的一體兩面,評價主體和運用評價結果的行政、紀檢監察、司法部門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形成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合力。作為結果運用主體及其他監督部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也要具備識別評價主體盡責精神、專業水平、報告質量的能力,嚴格執行評價主體準入標準,嚴格監督評價主體業務操作過程和執業質量,確保評價程序公正、結果客觀。評價主體也不能一評了之,應關切評價結果是否得到應用。制度設計上有必要強化評價主體和結果應用主體的制衡關系,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應用主體有相互質詢的權利和義務,評價結果應用主體發現了評價報告質量問題及其他瑕疵,有責任質詢評價主體,存在無法澄清的問題必須給予相應的處罰;評價主體有責任監督結果運用主體行為,有權質詢評價報告中提出的意見、建議未得到合理采納的原因,有義務對結果運用主體失職行為向有關部門提出反饋。建立評價主體與結果運用主體相互制衡的制度,并嚴格執行,既形成雙方工作成就感的動力,又形成雙方相互監督、促進的壓力,以助于提高雙方的責任意識,提高評價質量,強化評價結果的運用。
預算績效評價報告和問效問責等評價結果運用情況的公開,能對雙方產生強大的聲譽效應,輸出強有力的工作動力,并對不盡責者形成強大的壓力。反饋、公開績效評價報告,能讓評價質量得到公開檢驗,讓執業者的業務能力、工作作風、誠信品格接受有關部門、單位和社會公眾的“點評”,能使評價主體更有盡責的動力和壓力,更能讓失職者得到追究和市場懲罰。反饋、公開評價結果的運用,也能讓相關主體行為的公正性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公眾的識別,督促評價結果運用主體珍惜公信力、提升執行力。
無論是評價主體還是評價結果運用主體,都要有擔當、敢作為。所謂動力壓力機制,就是對雙方制度執行的監督,對預算績效評價監督者的“再監督”。在強調相關主體責任意識的同時,必須加強公權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再監督”,杜絕績效評價和評價結果應用中的“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