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陽小學 林蘇雅
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動態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對小學音樂教師而言,以小學音樂中的紅色歌曲教學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素養不僅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滲透性和有效性,還能促進紅色基因的傳承,培養學生的紅色精神及愛國情懷。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音樂的日常教學時,要重視紅色歌曲的內在作用,要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紅色德育的整體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紅色歌曲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就紅色歌曲在各階段教育教學中的整體情況來看,紅色歌曲教學對各階段的學生道德品質素養培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紅色歌曲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更全面、立體地了解紅色革命事件,還能讓學生更直接、更具體地學習紅色革命精神。紅色革命精神包含了一系列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這些精神品質能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變得更加堅韌勇敢。因此,教師在進行紅色歌曲的教學時,要重視發揮和強化紅色歌曲對學生內在性格和品質的塑造作用,要有意識地營造紅歌學習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環境和氛圍的渲染下形成相關紅色精神。
當前蘇少版教材中收錄了比較多的紅色歌曲,這些紅色歌曲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紅色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飽含著作者等一批革命者堅定不移、勢不可當的精神,從歌曲的旋律中學生們能感受到當時處于革命時期的中國人民的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激昂向上的國歌旋律總能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之感,激勵學生生出一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奮斗精神。《軍民團結一家親》則是體現了軍民之間深厚的魚水之情。在革命年代,共產黨戰士和各地區的人民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助的美好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一部分是因為黨和革命戰士對人民的愛,另一部分則是人民對戰士也有著深切的擁護,雨水深情的背后是軍民之間質樸的奮斗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紅色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既包括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包括作曲者與詞作者的相關簡介。通過這些介紹學生能理解這些歌曲的真正內涵,不但能親近紅歌,而且還能唱好紅歌。唱好紅歌其實不僅僅是要字正腔圓,不僅僅是要對準節拍,最重要的是要能繼承歌曲中呈現出來的紅色精神。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里呈現出來的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的家國情懷,就能感染著學生、激勵著學生。因此在學校舉行的各項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播放這首歌曲,不但提升和鞏固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喚醒他們內心擁有的正能量。總之,教師要在歌曲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這些精神和情感,激發他們相應的熱愛生活、不懈奮斗的精神。
紅色歌曲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無比的明珠,其有著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悠悠的歷史也不曾掩蓋其光芒。在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紅色歌曲對中華民族及人民有著不言而喻的巨大影響。就課堂教學效果而言,將紅色歌曲的教學引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中不僅能豐富小學音樂教學的層次感和延展性,讓學生獲得更為多元的音樂教學體驗和感受,還能促進中華民族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讓其成為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標準。因此,教師要根據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紅色歌曲教學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和安排,充分發揮紅色歌曲對學生素養形成的深刻影響,科學傳承紅色基因。
收錄在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紅色歌曲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每一首紅色歌曲背后都是一串獨特的紅色基因密碼,教師要以科學的音樂教學解開并傳承這些基因,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以蘇少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第六單元《火車向著韶山跑》的教學為例。這首歌整體是歡快、輕松的,刻畫了火車疾馳向前的生活形象,充滿了自豪幸福之感。課堂開始部分,教師可以以火車啟動、快跑、鳴笛等一些特殊聲音的播放將學生快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接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逐段播放整首歌。歌曲播放結束后,教師以問題“同學們,這輛可愛的小火車要跑向哪里呢”引導學生進入紅色基因的學習中,給學生介紹韶山這一著名的紅色革命基地,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更多的紅色故事,引發學生內心對紅色基因的感受。紅色基因的傳承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通過不同的展示形式一步步地進入學生內心的世界。教師先是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不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同時也進入了歌曲所承載的精神中去。接著教師以問題啟發學生,一是能促進學生思考,思考紅色基因的“火車頭”,二是能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們往正確的價值觀上思考。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在紅色歌曲的教學中既要給學生創設多樣的音樂環境,以讓他們在充分體驗中感知那份紅色的光芒,但同時又要能有效引導,以讓他們沿著紅歌的方向成長。簡而言之,通過教師的引導,這些紅色歌曲對學生的觸動和影響會慢慢變成學生思想意識里的一部分,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發展下去。
愛國情懷是熱愛、維護祖國的一種特殊情結,是人們對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表現,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面對快速發展、日益強盛繁榮的祖國,人們的愛國情懷越來越重。如何利用紅色歌曲的教學將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懷植入到學生心中,使他們擁有愛國情懷是當前許多音樂教師需要考慮和探究的重要學科命題之一。選入小學音樂教材中的紅色歌曲都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歷史內涵,作詞作曲家們將那些難忘的崢嶸歲月糅合成了一首首鏗鏘有力的紅色歌曲,一首紅色歌曲就是一段不可磨滅的紅色歷史,教師要通過紅色歌曲在音樂教學中的逐步滲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以紅色歷史的熏陶使他們的愛國情懷更加深厚。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少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教學時,可以先在課堂的引入部分放一段《歌唱祖國》的音頻,讓學生先感受一下激昂向上的旋律,在班級里營造出一種振奮人心的氛圍感。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唱一下這首歌,初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可以放天安門升旗儀式的視頻,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旗,那哪一首歌最能夠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的勝利呢”,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出“國歌”。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國歌的產生背景,這個部分讓學生簡單了解一下即可。著重要講的是《義勇軍進行曲》中的音樂變化,教師可以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和分析能力。課堂結束前,教師可以預留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國歌的演唱練習,激發他們對國歌的敬仰之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學生都會歌唱國歌之后,教師可組織活動,先是讓學生到前面去唱國歌,看誰的情緒最飽滿,誰最鏗鏘有力。學生在唱歌的時候,還可以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比如做一些動作,吹一吹笛子。在學生的表演中他們對祖國的愛也會逐步地顯露出來。學生德育的水平就在具體的活動中一點點地滋長。
在以小學音樂教學推進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紅色歌曲的融入能讓音樂課堂的構建更加科學有效,同時也能使音樂教學的德育作用更加顯著。紅色歌曲作為本土音樂歌曲的典范代表,將其引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中能使教學內容更加本土化,拓寬教師教學思路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學生而言,非理性的情感體驗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感官觸動,紅色歌曲的融入性教學就能讓他們獲得較多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能在不斷激蕩的過程中成為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源動力,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形成相關品質素養。對教師而言,學生能高效地形成相關素養恰恰就是音樂教學有效的體現,由此可見,將紅色歌曲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中能幫助教師構建更加有效的音樂課堂,使小學音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蘇少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爺爺為我打月餅》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革命戰士愛護和關懷下一代的歌曲,在歌曲教學和展示的過程中要體現出兩代人的友愛互動,并將這種互動與當時特殊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電影《啊!搖籃》中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對當時特殊的革命戰爭環境有更加直觀、深刻的了解,并能在觀看電影片段的過程中欣賞到歌曲,體會革命戰士的“護犢之情”。接著教師可以一邊播放歌曲一邊給學生講解相關樂理知識,并將其中的重難點給學生進行演示和練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更加有效的學習。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一些時間進行歌曲的合作練習,讓學生分組后用不同的器材(鋼琴、響板、串鈴等)進行互動式演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對歌曲的掌握度。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因為紅色歌曲的融入,音樂課堂更有溫度與高度。溫度來自于紅歌中流淌著普通人的真實的情感,《爺爺為我打月餅》里面同樣流淌著濃濃的親情。高度來源于紅歌里更有為理想、為信念、為國家、為人民的義無反顧與一往直前。因為紅歌,音樂課堂有了高濃度的情感。
就當前以小學音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現狀來看,要提升音樂教學的德育作用不僅要進行紅色歌曲的融入,還需要設計和開發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只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紅色歌曲的德育效果才能充分顯現出來。單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紅色歌曲教學的實際需要,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還難以詮釋出紅色歌曲深厚的情感和道德底蘊。因此,在進行日常的紅色歌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歌曲內容安排和設置與其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以方法促進內容的展現,以內容激活方法的生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進行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聆聽演唱、對比分析、表演等)來進行教學。課程開始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一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通過眼看耳聽直接感受《軍民團結一家親》在舞臺劇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一邊欣賞一邊感受軍民情感的深厚。接著教師要播放《軍民團結一家親》的音頻,讓學生再次感受這首歌內蘊積極向上的情感。欣賞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同學合作演奏歌曲第一樂段,讓他們以實踐練習的方式再次感受旋律和情感的溫暖。分析完相應的樂段、樂理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斗笠舞《軍民團結一家親》,讓他們以第一視角感受紅色歌曲的魅力,學會愛黨愛祖國。對于小學生來說,紅歌不是他們學習的負擔,要成為他們生活的樂趣。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紅歌的教育方式,給學生更多元的體驗。當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他們對紅歌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促進德育的發展。比如他們在多元的體驗中對《紅色娘子軍》的理解不一樣了,他們覺得作為女子都有如此的愛國情懷,好男兒不該讓巾幗,進而提升了愛國的熱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圍繞多媒體展示、合作演奏、知識講解及分角色表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獲得更多教學體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紅色歌曲是我國革命歷史的真實記錄,飽含著革命前輩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它們優美高亢的旋律能給人帶來極大的鼓舞,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心靈的磁場。也正是因為有了紅色歌曲,小學音樂教學才具備了更多精神意義和人文內涵,才能使小學音樂教學具有極強的德育教育意義。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師而言,有策略地運用好紅色歌曲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教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思考以紅色歌曲進行學生德育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在借助紅色歌曲的德育作用的同時加強其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最終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品質素養,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品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