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鵬
(棗莊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棗莊 277000)
通過現代化的種植技術與科學施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實際效益。如何在小麥種植產業發展中充分運用種植技術,對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升有著重要作用。下文就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以促進小麥種植產業發展,摒棄傳統農業種植中的“靠天吃飯”的思想,實現現代化農業經濟穩步發展,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小麥種植前,當地務農者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種植環境進行全面分析,選擇適合種植的土壤環境。小麥是適應性比較強的農作物,同等環境的種植面積下,小麥的經濟效益是其它作物的幾倍,在選擇種植地時應避免在同一區域復種小麥(一般時間節點控制在2—3年),一般選擇的區域應地勢平坦、關照充足和地域開闊,利于全程機械化操作。
選地后,必須對土壤環境進行處理,可以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進行深耕處理,耕層厚度>20 cm,在深耕前可在土壤表面撒上雞糞等肥料,在土壤得到養料的同時,也可以使得土壤比較松散,利于小麥種子發芽及后期生長。
優質品種篩選是實現種植效益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麥種子品種選取前必須對當地的土壤環境及氣候環境進行全面分析,做到因地制宜,選取適應能力和抗病蟲害強的優質小麥品種。在種子推廣使用前,當地農業管理部門應該注重實驗,確保同等品種在該區域有著較好的適應能力,從而在當地大力推廣,這樣可以將種植風險最大程度的降低。
在播種前,首先,選擇在晴朗的天氣對種子通風晾曬3天左右,這樣可以借助紫外線將種子中的病原微生物殺死,同時對于種子的發芽率也有幫助。其次,利用機械設備將種子進行初步篩選,將干癟和損傷的種子直接去除。最后,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的類型及頻率將選取好的種子用鹽水浸泡,可以將種子中的部分病菌殺滅,利于種子后期的生長發育。
1.4.1 播種時間。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尤為重要,根據種植經驗得知,控制在最佳的種植時間內播種可以使得小麥錯過病蟲害的發病高峰期,同時對于小麥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有著促進作用。在小麥播種時間上,必須根據品種特性及當地種植氣候環境進行分析,冬小麥的種植時間一般為10月下旬,具體播種時間可根據當年的氣候進行適當調整。
1.4.2 播種量控制。播種量控制需要因地制宜,一般情況而言,苗基本控制在13~14萬/667m2,播種量控制在8 kg左右為宜,比如播種量過高,會造成群體過大,植株間的透氣性則較差,影響禾苗的光合作用,另外植株會生長弱,易倒伏,對小麥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
1.4.3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一般影響小麥的根部發育情況和抗倒伏能力,一般播種深度控制在3~4 cm最佳,因播種過淺會造成根部發育不良,根部毛細組織較少,直接影響到小麥生長,后期小麥生長的養分得不到及時供給。另外,根部毛細較少的情況下,小麥的抗倒伏性較弱,在刮風等惡性天氣中會出現大面積倒苗情況。
1.5.1 苗期與分蘗期。小麥出苗到分蘗期是小麥葉片和根系發展的黃金時期,小麥出苗后必須及時管理,做好疏苗工作,確保禾苗的均勻性,遇到干旱季節必須做好灌溉工作,確保禾苗的健康發育和正常分蘗。對于長勢欠佳的區域,可追加尿素75~90 kg/hm2,促進禾苗發根及分蘗。
1.5.2 拔節期。拔節是小麥莖桿生長的黃金時期,一般處于小麥生長的后期,施加適量的尿素(150~200 kg/hm2),如果生長過旺,可用550 ml/hm2壯豐胺對葉苗噴灑,可以有效的緩解癥狀,促進小麥健康成長。
1.5.3 除草。小麥田間雜草的及時清除可以有效避免養分流失,確保養分有效的被小麥吸收,促進小麥健康成長。對于小麥田間雜草清除工作有兩種途徑,具體如下:一種方式是人工除草,這種除草方式較慢,一般在麥苗發育基本完成時進行清除,優勢則是無污染,符合小麥綠色種植理念。另外一種方式也是化學方式,使用農藥噴灑,這樣工作效率高,但是會對小麥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農藥噴灑作業中,就溫度而言。一般溫度控制在10℃以上最佳,下午是噴灑農藥的最佳時期,使用6.9%驃馬乳油每公頃控制在750 ml為宜,對禾苗噴灑過后大約1天后可以噴灑適宜的清水,避免農藥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
小麥生長過程中有很多種類的肥料,不同的肥料有著不同的功效,因此小麥種植中必須肥料的選取必須嚴格把關。有機肥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基礎肥料,對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恰當的選取有機肥料,不但可以為小麥供給適宜的養分,同時對于改善土壤環境也有明顯作用,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比如在冬季為小麥施加適量的冬肥是必不可少的,冬肥顧名思義就是為小麥在嚴寒冬季生長補充養分的,為小麥成功越冬提供重要保障。在小麥冬季做好施肥的同時,必須進行相關的灌溉工作,確保養分被及時吸收,灌溉一般在陽關較好的中午進行,可以避免凍苗。
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的量必須做到科學控制,在施肥前必須對耕地土壤肥力進行全方面考察,在施肥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對于貧瘠的土壤可以多補充幾次肥料,而對于肥沃的土壤環境,可以適當減少施肥次數,確保土壤肥力在合適的范圍內,同時也避免了肥料資源的浪費。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也對務農者提出了要求,比如,北方的冬天普遍比較干燥寒冷,那么則需要提前給小麥供給適當的冬肥,確保小麥在冬天寒冷的環境中保持充足的養分。到次年小麥返青,則需要添加適量的鉀肥和磷肥,確保小麥在長苗和拔節期間養分的供給。
小麥施肥后期的管理尤為重要,施肥后期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對土壤的管理。小麥的整體生長環境喜歡中性土壤,秸稈還田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更多養分。如果同一區域復種小麥,這對于小麥的種植極為不利的,這會導致土壤的養分逐漸流失,小麥所需的肥料類型被耗盡,這直接影響到復種小麥的產量及品質。這時則需要對土壤進行深耕,在深耕后可以施加適當的養料和灌溉,確保種植田具備充足的養分及水分,促進小麥種植質量穩步提升。
小麥生長周期很長(一般為6—8個月),同時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諸多養分,因此做好施肥管理工作是確保小麥健康生長的前提。在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可以選擇不同的肥料類型,比如在小麥生長前期,為了確保小麥較好的長勢,可以施加速效氮肥,在生長中則主要以有機肥為主。另外在小麥長穗粒時期,為了使得穗粒飽滿,需要施加適量的尿素。另外,在施加肥料結束后,應該及時補充水分,確保養分被小麥充分吸收。除此之外,施肥量控制也十分重要,施肥量可以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為種植田施加適量的肥料,確保小麥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養料供給。
小麥種植過程中做好相應的施肥管理及灌溉外,還必須做好田間管理的相關預防工作,比如5~6月份是小麥即將成熟的季節,這時則需要對小麥進行保護,防止鳥類對小麥種子的搶食,一般采用的措施為人工驅趕法,通過喇叭和鞭炮等方式驅逐鳥類,以達到預防作用。另外,在冬天最寒冷時期,土地容易凍結,這時必須對土壤進行翻土解凍,避免因為天氣或許嚴寒造成小麥根系死亡,確保小麥順利越冬,因此,小麥種植過程中制定好相應的防護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3.1.1 小麥銹病。小麥銹病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屬于發病率最高的一類病害,發病位置比較常見,一般在麥苗莖桿、葉片和穗部。發病癥狀較為明顯,在發病初期發病區域變為黃色,隨著時間推移,病斑由黃色變化為褐色,如果不加以及時防治,葉片內的葉綠素會遭到破壞,小麥的光合作用直接下降,對小麥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除此之外,病菌在分裂及生長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養分,與小麥爭奪營養,小麥的產量直接降低,根據種植數據統計得知,同樣環境下的患病麥田產量會下滑20%,嚴重制約著小麥種植產業穩步發展。
防治措施:對于小麥銹病防治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根據當地銹病發病的特點及頻率,可以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進行種植。其次,在小麥種植前可以進行滅菌殺毒,避免土壤中的病菌進一步滋生繁衍。最后,在小麥銹病發病時期可以采用化學方式防治,用戊唑醇溶液對患病區域噴灑可以有效的殺滅銹病菌群,實現對小麥銹病的科學有效防治。
3.1.2 赤霉病。爛麥頭的學名為赤霉病,該病是小麥種植過程中沒有區域劃分的病種,發病氣候主要集中為潮濕環境和半潮濕環境。該病的癥狀主要為小麥幼苗出現枯萎,同時伴隨著葉子和麥穗的腐爛,如果不及時的防治會影響到小麥的產量。根據監測得知該病癥主要是由鐮刀菌感染所引起的,該病菌之所以會出現大面積擴散,是因為感染后的子囊殼分泌出子囊孢子,在冬季可以存活,在次年可以繼續繁衍,因此難以殺滅,危害性極強。
防治措施:在小麥種植中,除了選取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外,深耕處理是非常理想的防治方法,通過對土壤的深耕,然后對土壤進行滅菌殺毒工作,保證耕地在種植前無病菌危害。另外,在小麥的灌漿期,如果遇到雨季必須注意及時排水,避免赤霉病病情出現。為了降低赤霉病的發病概率,可以使用烯唑醇等藥物對小麥穗部進行噴灑,可以起到預防赤霉病的功效。
3.1.3 黑穎病。黑穎病主要是種子原本種植前種子自身攜帶的病菌引起,如體內的寄生蟲等,黑穎病的發病環境是高溫和潮濕環境下發病概率相比明顯增加,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斑點,如果不及時處理,后期在麥穗位置直接出現黑色斑條,這種病情的發病完全是可防可控的。
防治措施:針對于黑穎病的主要發病起因,在小麥種植前可以對小麥進行相關的處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種病情的發病。在種植前,可以對土壤進行深耕、殺菌和滅菌處理,另外將小麥種子進行浸泡,注意不同的種子對水溫控制不同。在以往的病情防控中得知,黑穎病的最佳治療時期是感染初期,將26%葉青可濕性粉劑用水進行溶解后,對小麥進行噴灑即可實現初步的防控。噴灑間隔時間一般控制在5~8天為宜,這樣則可以達到黑穎病的初步防治。
3.1.4 白粉病。白粉病發病主要體現在小麥的葉片上,在發病初期小麥葉片上會有白色的小斑點,如果不及時處理。白色斑點會逐漸擴大,形成大圓形斑,顏色逐漸加深,最終變化為褐色,麥葉會出現枯黃的狀況,對于小麥的直接影響就是光合作用減弱,小麥的體內部分養分得不到及時供給,如果不及時防治,小麥則會營養不良而出現空穗甚至枯死,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種植品質及產量。
防治措施: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對于白粉病的預防措施主要為兩點,一方面,在種植前對種植土壤進行深耕,對土壤進行殺毒、滅菌處理,確保小麥種植環境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小苗種植過程中應該合理控制密度,防止因為密度過大而出現大面積感染,其次,生長期間在施肥過程中應該注重磷肥的比例,降低氮肥的補充量。
3.2.1 吸漿蟲。吸漿蟲在民間的叫法為“麥蛆”,吸漿蟲會潛伏在買殼中,吸食麥粒汁,導致小麥空殼,會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在同等環境面積下,受到吸漿蟲的影響,麥子的產量會下降20%~30%左右,對于小麥的種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防治措施:種植前使用相應的防治藥水與種子進行浸泡攪拌,避免幼蟲寄生在種子體內。另外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盡量使用有機肥,避免使用化學肥料。一般在小麥的抽穗期間是小麥的吸漿蟲活動的高峰期,可以適當選取化學藥水進行輔助處理,比如樂果乳45%溶液,對小麥進行噴灑,可以起到預防的效果,但是在噴灑中必須控制好使用量,否則會對小麥的品質造成影響,
3.2.2 蚜蟲。蚜蟲是許多農作物生長中均會出現的蟲害之一,蚜蟲主要靠吸食小麥的汁液為生,從而引起小麥的生長發育緩慢。如果蚜蟲大面積出現,會造成小麥葉綠素缺失,出現黃色斑點,對于小麥的生長極為不利,如果長期采取措施,會造成小麥黃色斑點不斷擴大,小麥生長發育緩慢,勢必對直接對產量造成影響。
防治措施:蚜蟲的防控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在小麥品種選取時選取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小麥,在源頭上進行品質把關。另一方面,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深耕處理,起到殺菌和滅菌的作用,使得種子萌芽就處于低菌環境下。最后,在蚜蟲活動高峰期,可以噴灑除草劑進行蚜蟲的殺滅,實現對蚜蟲蟲害的控制。
小麥種植品質及產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因此小麥種植中應該從種植技術、施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工作著手,對生長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因素及時清除。為小麥生長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避免因為外部因素影響小麥種植產量,促進小麥種植產業穩步發展,實現小麥種植經濟穩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