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瑩
(遼陽縣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中心,遼寧遼陽 111200)
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為當前國際范圍內公認的極具毀滅性的水稻蟲害之一,是國際植物檢疫重點關注蟲害之一。稻水象甲1988年首次出現在國內中國唐山市唐海縣,之后陸續蔓延擴散開來,到目前為止,該蟲害已經在國內11個省市相繼發生。該蟲害以危害水稻為主,成蟲啃食葉片最重,沿著葉脈啃食葉肉。幼蟲對根部危害最大,啃食根部,導致早期增浮秧數量,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成蟲:長2.6~3.8 mm。喙與前胸背板幾等長,稍彎,扁圓筒形。前胸背板寬。鞘翅側緣平行,比前胸背板寬,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間上有瘤突。雌蟲后足脛節有前銳突和銳突,銳突長而尖,雄蟲僅具短粗的兩叉形銳突。
老熟幼蟲:體長約10 mm,白色,無足。頭部褐色。體呈新月形。腹部2~7節背面有成對向前伸的鉤狀呼吸管,氣門位于管中。
蛹:長約3 mm,白色。卵圓柱形,兩端圓,大小、形狀近似成蟲,在似綠豆形的土繭內。
當前,有兩性、孤雌兩種生殖類型,國內多見孤雌生殖型。該蟲型平均壽命76天,有較強的遷飛性,最遠可飛行達4~6 km。此外,還有較強的趨光、假死、群居、鉆土等習性。當進入春天,成蟲棲息植株基部,黃昏時爬到葉片尖端,啃食稻苗、稻葉成白條狀。雌蟲產卵水下葉鞘,無水不產卵,產卵周期1周,每次產卵50~100粒。
成蟲以啃食葉片最重,沿著葉脈啃食葉肉,可形成長在0.3~0.5 cm,寬在0.4~0.8 mm的啃食斑。當成蟲啃食密度大時,啃食條斑面積也大,將嚴重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威脅到水稻的生長性能。
幼蟲共4齡,幼蟲期6~7周。初期,啃食葉鞘,之后掉入土中。幼蟲入土中,泥漿中緩慢移動,以鉆食根部為害。幼蟲以群集為害,可在一株根部發現幾頭甚至幾十頭,株間距移行距離砸死30~40 cm。老熟幼蟲在根處結一個土繭,之后化蛹,蛹期在1周左右。
幼蟲對根部危害最大,啃食根部,早期增浮秧數量。生長期危害,可影響植株生長,導致植株矮小、影響分蘗,推遲成熟期,最終會影響成穗株數和成粒數,增加秕谷數量,進而導致減產,甚至絕產。
稻水象甲食性復雜,寄主范圍廣。據調查證實:該蟲害取食13科104種植物,幼蟲可在6科30余植物生活。遼陽地區成蟲為害植物近70余種,包括禾本科、莎草科、澤瀉科、香蒲科、天南星科、眼子菜科等等。幼蟲危害植物近20種,包括鴨砣草科、燈心草科、天南星科等等。除水稻之外,該蟲害對春玉米、茭白等的危害也最為嚴重。
綜合比較,以幼蟲啃食根部危害最重,所造成的損失最大。同時,經濟損失會因年份、品種、栽培等不同而略顯差異。就往年蟲害造成的減產損失,遼寧最嚴重時可達60%以上。其中,水稻分蘗率降低近40%,株高降低近60 cm,抽穗期推遲后近20天,千粒重、穗數等等都大幅降低。
就流行特點來看,每年四五月份,稻水象甲成蟲會在移栽前遷入,并在穗期完成羽化,后期逐漸滯育遷飛到山坡、田間草地等繁殖。遼寧單季水稻,每年發生一代。個別地區晚稻有第二代,就危害程度而言,第一代重于第二代,早稻重于晚稻。同一季播種稻田中,早插田較遲插田的危害更加嚴重些。
一般情況下,稻田用氮肥量多,植株長勢好更容易吸引成蟲吃食,增加田間產卵數量,降低稻田植株病蟲害耐抗性,使著稻田受此蟲害的影響更為嚴重。
就繁殖屬性來看,稻水象甲無論產卵還是幼蟲繁殖,對水環境的要求都很高。基本上不保水的稻田,該蟲害的危害影響也較小。而低洼、泡水農田稻水象甲繁殖力最強,加上該稻田環境稻苗補償能力差,受蟲害威脅影響更重。此外,稻水箱甲和稻象甲多數不混發,因其生長環境相反,稻象甲更喜歡在透氣性好、含水量低的沙質土壤中繁殖。
一般情況下,早稻受災明顯要重于晚稻,邊緣地塊受該蟲害的影響也更重些。
這些年,遼寧地區稻水象甲疫情嚴重,受災面積不斷擴大。該蟲害傳播途徑廣,除自然遷飛,還可借自然力傳播。或經裝卸貨物、運輸工具等人為傳播。實際上,遼寧地區遠距離蟲害的擴散,主要經人為傳帶為主。有學者發現:稻水象甲能附著擋風玻璃,通過車輛攜帶數公里外形成大傳染態勢。
對新遷入的爆發性蟲害,往往只有通過噴施農藥才能有效驅殺。鑒于此,為有效阻斷稻水象甲疫情,確保本地水稻生產安全。對稻水象甲的防控,務必要早做規劃,早做方案。一切工作要建立在蟲情動態的密切監視上,例行嚴格的檢疫措施,并對高發高危地塊別無選擇的高頻使用藥物滅殺。同時要求:各地積極落實屬地管理職責,扎實推進稻水象甲防控阻截工作,努力將蟲害損失率控在3%之內。
5.1.1 嚴格檢疫工作。以行政手段,劃定蟲害疫區,每區域設定檢查站,對應檢植物及產品嚴格檢疫,禁止自疫區調運谷物、稻米、稻草,凡用寄主植物填充材料的制品,務必要徹底檢疫、徹底銷毀,有效阻斷有經人為傳播疫情的可能。同時,做好疫區蟲害捕殺工作,盡可能降低蟲口密度。
5.1.2 做好疫情。監測根據此蟲害流行特點,建議每年3月上旬到10月底,通過抽樣、調查等系統檢測方法,做到疫情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理。
5.1.3 督促做好防控。秉承分區治理原則,及時撲滅零星疫情。堅持狠治越冬代,重治第一代的思路,有效控制好連片危害。逐步擴大統防統治面積,科學使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污染面影響。根據生態環保的要求,督促做好殺蟲燈誘殺、稻鴨共育、無紗布旱地育秧等綠色防控技術,以確保稻米生產的品質。
稻水象甲是影響稻水象甲最重要的蟲害種類之一,當前已被列為國內進境二類檢疫性害蟲和國內重點檢疫蟲害對象。針對該蟲害的防治,應在抓好檢疫的基礎上,嘗試推廣多種綠色病蟲害防控體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綜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堅持做到化學防為輔,進而推進稻水象甲綠色防控體系構建。
5.2.1 農業防治。科學合理施肥,施肥有助于水稻高產。但是,施肥多的地塊,稻飛象甲幼蟲數量也多,兩者呈直線增長趨勢。由此,施肥要合理,選好施肥期,合理增施氮磷鉀肥,確保水稻老健清秀,減少蟲害在稻田的落卵量。適時組織排灌,返青分蘗期、穗期需水敏感期,堅持排水濕潤管理、淹水深灌相結合的原則,推進交替水分管理,這對多數蟲害的防控效果均要好。做好田間除草,在春越冬成蟲還未向稻田轉移時節,做好田間除草工作,以破壞蟲害越冬場所,直接清滅蟲害。提倡秋翻地、春翻等農事操作,條件允許的,建議提早泡田,整地后及時移栽,以及時消滅越冬代成蟲。稻水象甲疫情臨界區重點隔離,實施水改早旱,或改種其它非寄主作物,建立安全緩沖隔離帶,以減少稻水象甲危害影響面。
5.2.2 物理防治。比較有效的有燈光誘殺、懸掛防蟲網、覆膜等等技術。
1)燈光誘殺:選在長條形稻田四周及中央,均勻排列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光源高度距地面一米半以上,布燈密度確保每盞燈能控制1.65 hm2,晚上開燈、早上關燈,雷雨天除外。
2)懸掛防蟲網:整完地在水稻移栽前,懸掛高3.5 m 20目紗網,豎立圍稻田一圈,底部埋土50 cm。選合適位置留門,并在進水口按20目鐵網,避免有順水流侵入稻田。
3)覆膜防控,改進農藝技術,整地施基肥,點破膜插秧,期間不施任何殺蟲劑,均灌淺水,其他農藝技術照常。有比較試驗,通過覆膜能有效控制成蟲產卵,增加幼蟲死亡率,增強植株抗蟲害能力。而且覆膜有利于促根生、長旺枝,對增強抗稻水象甲能力突出。
上述介紹的三種防治措施,是物理防治稻水象甲最好的措施,在重視綠色防控的今天應得到推廣應用。就應用效果來看,燈光誘殺對控制下一代蟲源量較好。尤其在低蟲量地區,燈光誘殺為不錯的控蟲害基數措施。防蟲網的應用,能有效阻止成蟲的侵入。覆膜栽培,則對降低稻水象甲幼蟲效果顯著。為起到理想的控蟲害效果,建議將三種方法結合起來,不同時期能做到重點選擇應用。
5.2.3 生物防治。利用保護好天敵,注意營造鳥類好的棲息環境,比如白腹鶉等鳥類,具有吃食該蟲害的天性,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利用“稻鴨共育”模式,即通過養鴨控蟲害,對降低蟲害數量、減輕化學防控壓力效果顯著。水稻移栽后1周,稻田中投放15日齡幼鴨,20只/667m2左右。一般情況下,0.20~0.33 hm2為一個種養結合小區,周邊用圍網圍起來。每小區臨近一個20 m2左右的搭棚,便于鴨群休憩、補飼。在水稻抽穗、灌漿后,需將鴨群自稻田中遷養出來。推廣應用生物農藥。比如,散粒劑為這些年不錯的無公害殺蟲農藥。作為最新一代的煙堿性超高效殺蟲劑,阿克泰25%水分散粒劑具有較強的觸殺、胃毒和強內吸作用。噴藥后疾速傳導到水稻的各個部位,稻水象甲不管成蟲或幼蟲一旦啃食或吸食隨即中毒,很快中止取食和活動,2~3天后滅亡。阿克泰具有28天以上的超長持效期,且耐雨性好,噴一次藥,能控制1個月。阿克泰低毒,對環境友善,對水生生物安全。具體用量及用法,用2~4 g/667m2,兌水每次50 kg,噴霧防治,在驅殺稻水象甲同時,對防治潛葉蠅、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蟲害效果同樣顯著。
5.2.4 化學防治。化學用藥是生態污染的主誘因,合理藥防應針對不同病害控期針對性給藥。一般藥防分三個階段,春季越冬代成蟲、本田幼蟲、新一代成蟲。這幾個防控期,以越冬代成蟲防控為主,關鍵期集中在插秧后1周,選在傍晚時節,噴霧防治。
此期防治,比較有效的藥物有:5%殺蟲雙顆粒劑,幼蟲期按15 kg/hm2的量,均勻噴施。就用藥效果來看,蟲害中毒后,緩慢死亡,吃食能力喪失,多拒采食死亡。用藥期間,切記禁與強堿性物質混用,以免影響藥效。
36.8%維稻乳油,屬廣譜、高效的殺蟲、滅螨劑,噴施殺卵效果突出。幼蟲防治用量,1 900~2 300 ml/hm2,拌土施肥,用后需保持2~3 cm的水層,確保用藥療效。成蟲防治用量,800~900 ml/hm2,每次兌水用 450 kg/hm2,噴霧噴施。用藥期間,禁止與堿性藥混用,注意安全防護。
20%象甲凈乳油,藥效持久,單次用量低,對蟲害有較強的觸殺、內吸、高滲等作用。成蟲防治,用量750 ml/hm2,兌水每次750 kg/hm2,噴施效果不錯。用藥期間,禁止與堿性藥混用,注意安全防護。同時,注意用量,不要污染水源、桑田。
20%三唑磷乳油,屬中等毒力、廣譜高效強觸殺藥物,滲透性強,無內吸作用。成蟲防治,用 1 500 ml/hm2,兌水每次750 kg,噴施。該藥物易燃,禁與堿性藥物混用。
除此之外,可用藥物還有:50%殺螟松乳油,1 500 ml/hm2;20%除蟲脲交懸劑,3 000 ml/hm2;10%多來寶膠懸劑,1 000 ml/hm2;20%稻樂豐乳油,1 500 ml/hm2等等,上述藥劑,用量及用法按每次 750 kg/hm2量兌水,噴施效果突出。
此外,處于安全用藥的考慮,建議上述藥物使用期間,應注意幾種藥物的輪換使用,以降低藥物耐藥性的形成。
遼陽地區稻種類豐富,不少稻區是稻水象甲蟲害的適生區。考慮到該蟲害危害面積還在不斷擴大,針對該蟲害應視為常規蟲害加以控制,開發研究諸多利于維護稻田生態環境的植保措施,這才是今后提高本地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的根本所在。
遼陽地形復雜,稻作類型多,為掌握稻水象甲遷飛時空動態,建議以本地不同稻作類型為研究基地,借助多地理信息空間分析技術,系統分析蟲害誘發擴散機制,研究種群密度、宿主植物等生物因子;氣候條件、地理障礙等非生物因子對蟲害擴散的影響,進而掌握該蟲害種群時空動態變化規律。
根據蟲害動態變化規律,研究蟲害侵入后的生態對策、繁殖潛能、種群增長規律等特征,并據此探明蟲害入侵和擴張過程中生態防控的調整對策。
這些年,人為攜帶傳播成為蟲害擴展加速的主旋律。由此,今后應加大蟲害人為傳播的規律研究,不斷改進探索新型檢疫技術,以盡最大可能延緩蟲害的擴散速度。
就維護生態平衡出發,將稻水象甲蟲作為常規蟲害加以控制,進一步研究探索多種環境友好型生態防治技術,形成以農業控害、推廣稻水象甲耐抗品種為基礎,綜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蟲害防控的綜合治理體系。
國內幅員遼闊,稻作種類豐富,很多稻作區都是稻水象甲的適生區。就當前流行態勢來看,該蟲害還有持續擴散的趨勢,尤其沿海、沿江地區擴散速度明顯加快。今后,為確保生產水稻的高產優產,有必要將稻水象甲作為常規蟲害,大力研發與生態環保相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做好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為生產優質稻米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