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張瑋
2022 年教育部發布的工作要點中,首次提出了“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數字化”這個關鍵詞被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逐漸加速,數字化浪潮正在為中國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以下簡稱“科小”)地處科技創新、人文生態、高端智能、新興產業聚集的科技城內,學校在規劃建設初期就堅持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智慧校園為先導,全力推進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本著“讓兒童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適合兒童成長的美麗校園和現代信息化的新型學校。近年來,學校圍繞云平臺建設、智慧校園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同行及區域內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及影響力。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先決條件,是必要的硬件系統。學校建有綠色智能、協同安全、模塊化的數據中心機房,優化提升了網絡結構,實現了網絡千兆光纖接入,百兆到桌面[1]。學校官方網站已進行區集群管理,網絡終端遍及每個教室及每位教師的辦公桌,并與教育城域網互聯互通。辦公、教學及公共服務等區域實現有線與無線WiFi 全覆蓋,支持移動學習、移動辦公。建有基于校園網絡的數字廣播系統、校園電視臺、未來教室、自動錄播教室、ClassIn 直播教室等硬件設施。
要使現代化硬件設施真正發揮作用,離不開軟件的開發與建設。硬件系統與軟件系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對此,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積極采用購買和自我開發相結合的方法加以統籌安排。
信息網絡安全建設要與智慧校園建設同規劃、同建設、同運行,要建立一個完備的安全管理及運維體系。圍繞信息化工作,學校制定了智慧校園管理、信息技術培訓、信息安全條例等系列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和要求執行;建立了完整的基礎網絡防護和完善的信息系統應用防護,實現了信息數據傳輸的安全保護;加強對教師、學生網絡使用的有效監管,定期開展網絡文明禮儀課程,指導學生文明上網,杜絕不良信息,保障網絡空間的信息安全。
蘇州高新區教育發展中心從2018 年開始與中科院、中國電信合作設計開發“智慧教育時空云”平臺,科小有幸作為第一批試點學校參與其中,依托蘇州高新區教育時空云平臺,建設學校的網絡學習空間,學校所有教師和適齡學生均開通個人空間,形成“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的現代教室。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更好地實現“停課不停學”,學校利用網絡空間建立了專門的校本資源庫,錄制微課、音頻等300 多節,學生利用網絡空間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隨著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也都在利用網絡空間開展豐富的學科活動,例如,英語學科進行了線上分層教學,語文學科開展線上讀書活動,藝術學科組織云端藝術節等。
案例一:六年級整本書閱讀活動
2022 年5 月、6 月期間,學校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了為期一個半月的整本書閱讀交流活動。學生利用線上分組交流、探究小說人物形象,完成了共讀交流的活動,教師后臺網上巡課,學生的學習心得得到充分表達。通過共讀共研,人與書進行了深度碰撞,也完成了深度的交融,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助力了學生的智慧表達。
案例二:二十四節氣課程
科小主張生活是兒童最好的教材,開發并實施二十四節氣課程,學校與蘇州新聞廣播電臺FM91.1《親親故事會》 欄目合作,并在某App 平臺,聯合推出《聽牙牙講二十四節氣故事》 專輯,把帶有科小獨特烙印的節氣文化、節氣生活帶給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是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學生利用網絡空間選擇網絡課程、在線測試、在線指導等學習資源與服務進行自主學習。目前,學生登錄時空云平臺的個人學習空間,不僅可以學習豐富的校本學習資源,還可以查看蘇州市線上教育中心的直播課程,還可以鏈接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從而達到豐富學習資源與拓寬學習空間的目的。
學校被蘇州市教科院遴選為利用線上教育實現教學結構變革的路徑研究“領航學?!保璐似鯔C,學校積極探索線上教育新路徑。教師利用教育時空云平臺、ClassIn軟件開展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融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監督學生的線下學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優勢項目,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
線上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律性的有效路徑,也是線下學習的有益補充。學校要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自2020 年以來,學校逐漸開啟了全面的線上教學。2022年居家學習期間,學校進一步利用ClassIn 平臺,以直播的形式陪伴學生共讀共學,在線上組織學科活動,開展小組學習,適時答疑解惑,舉行升旗儀式等。從后臺數據比對、分析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能比較熟練地使用教學工具、作業布置、在線測試等功能,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教研活動都不能在線下舉行,但我們研究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依托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科小與多所學校在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等學科中開展校際教學研討活動,以直播、錄播等形式,教師們一起聽評課、參與專題學習,通過相互交流與學習借鑒,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期間,學校也在同步推進教學研究。數學學科首次嘗試在ClassIn 平臺展示線上直播課,區域內近300 位師生一起參研觀摩,為同行提供了新的參與教研活動的途徑和方式,實現了集團內跨校區教研、校際和跨區域教研,增強了教研供給的覆蓋面和均衡性,豐富了教師的學習資源。
學校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兩期課程結束時,百余名學員寫下180多萬字的自我覺察日記。由家校共創的《家庭教育陪育師——父母成長新課堂》 一書由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一直堅持引導家長做好特殊時期的家庭教育工作,云端家長會、家庭陪育師課程均利用信息平臺進行授課。學校開展家庭教育“私董會”,幫助一個個家庭解決具體的家庭教育問題,深受家長歡迎。同時利用信息平臺,在集團內幾個校區的共同參與下,家庭教育指導輻射面更廣,收效也更好。
通過信息化平臺,學校整合更多資源,調動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隊等專業力量開展相關研究,創新移動學習環境,探索混合培訓模式,拓寬教學時空,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的育人模式,助力師生、家長共同成長。
學校借助信息技術,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在教學管理上可以對教與學的個體情況進行監測評估和精準分析,以便及時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成效,其核心功能是數據采集、數據運算和數據應用。學校目前使用智能教學診斷平臺,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教師真正減輕負擔、實現教學數據常態化采集、分析;助力學校實現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通過日常作業、單元練習、期末考試等過程性數據采集,形成學生個人、班級整體的數據畫像,從而指導教師精準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
學校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云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教育數據支教、數據治校、數據助學[2]三個維度創建多模態、多元素、多表達的智慧教育模式。
科小圍繞“如何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力”的中心命題,開展省重點課題研究。測評工具為建立學生的口語檔案提供了技術基礎,有好的測評工具才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實證研究。此前,學校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腦科學等現代先進技術,開發口語表達測評工具,做基于測評的教學改進。課題組與高校專家團隊合作開發測評工具,共研口語檔案,利用線上平臺實施“演講能力發展測評”“口頭敘事能力發展測評”“口語交際策略運用測評”。
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技術要由人來應用,要服務于教學,要提高人的數字素養與技能。信息化浪潮推進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也給教育帶來了革命性影響,推動著教育不斷創新發展。教育信息化從1.0 時代走到2.0 時代,從“簡單應用”走向“深度融合”,教育數字化轉型開啟了一段新歷程。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菩⒏鶕瘓F“十四五”發展規劃,繼續統籌規劃,借“互聯網+”之力,點亮智慧校園之火,準確識變、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努力開創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