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撫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撫順 113006)
附紅細胞體病屬于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在動物血液中附著在紅細胞的表面或游離在血漿中而引起的[1-3]。該病在當今全世界較為常見。我國第一次發現附紅細胞病是在江蘇,發病時會有很多的臨床癥狀出現,若發現不及時或者病情嚴重的會引發病畜死亡[4]。在我國發現第一例以后還陸續在許多地方出現此病。它是一種很嚴重的傳染病。然而最讓我們震驚的是“第一例人附紅細胞體病”[5]。這就更加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豬的附紅體對成豬的危害沒有仔豬和臨產懷孕豬大,仔豬嚴重的會死亡,孕豬則會難產,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6-8]。
附紅細胞體病導致動物生病的原因就是在血液中的附紅細胞體有一種功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胞膜出現凹凸不平或者直接出現小洞,血液中的物質進入可以把壞了的細胞膜溶解和破裂,造成紅細胞溶解,產生溶血,相繼引發動物機體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下降,并發生貧血、黃疸、電解質失衡等臨床癥狀,甚至影響免疫功能。由于免疫系統遭到破壞,機體對外界的防御系統變弱,繼發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概率增加,然而,附紅細胞體隱性感染不會造成凝血現象[9-11]。該病的傳播途徑很廣,感染率也很高,而且我們還沒有研究出有效控制和預防此病的藥物和設備,所以,對于附紅細胞病的研究對現在對未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在20 世紀20 年代發現了附紅細胞體感染病。在20 世紀30 年代,有研究者發現在嚙齒類血液里相繼發現了類球狀血蟲體和二分裂式的菌體[12,13]。Neitz 等于1934 年在綿羊血液樣本中觀察到不規則形態的寄生微生物,并將其命名為綿羊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 ovis)。在同一年,有專家在牛體內發現了寄生于紅細胞表面的球狀微生物,并命名為溫氏血蟲體(E.wenyone)。后來有科學家發現了豬類邊蟲科病原體可以引起疾病,但豬類邊蟲科病原體與豬附紅細胞體的關系并沒有被發現[14]。研究發現,溫氏血蟲體是通過嚙齒類動物之間互相傳遞來完成傳播的。1942 年,研究者們開始關注并進一步研究溫氏血蟲體在小型嚙齒類動物體內的傳播感染情況[13]。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直至1950 年被命名為豬附紅細胞體”[15]。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隨著被附紅細胞體感染的人及動物越來越多,人們更加關注該病。因而對此類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1986 年附紅細胞蹄病在人感染方面得到了補充和完善[16]。隨后華修國等研究發現附紅細胞體同樣可以感染犬,這也是首次發現了犬感染的病例[17]。近年來,養殖業由于飼養管理以及飼養密度以及環境等相關原因導致該病被報道的次數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境內有多個地區報道,發病種類包括人、豬、牛、羊、犬等多種動物。“最嚴重還是豬附紅細胞體的報道”[14]。直接威脅到養殖戶的收益和健康。因此,有很多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對附紅細胞體病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這種病的分布特別廣,無地域性。匈牙利、尼日利亞、南斯拉夫、愛爾蘭等國家陸續發現,已有30多個國家及地區發現該病,另外,在不同區域表現的癥狀也會有所不同。調查顯示,由于血吸蟲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因此,在特定季節與地域中吸血蟲對豬附紅細胞體的感染率有所影響[7]。
當紅細胞膜被吸附后,會啟動自身免疫系統從而產生抗體,稱為M 型冷凝集素。M 型冷凝集素會破壞自身的紅細胞,從而產生溶血,該反應的發生跟溫度有關。除此之外,感染的紅細胞還會產生另一種免疫反應,稱為H 型過敏反應,該種反應可以導致機體的紅細胞數量減少。血紅蛋白相對含量會變低,最后出現貧血。
凝集素會在紅細胞表面引起凝集反應,其中溫度是影響凝集反應的重要因素。在溫度較高時,它會從紅細胞表面脫離,不再吸附。在溫度低時“如在0℃時凝集素會一個挨一個地附著在紅細胞表面”[15,16]。身體中心與身體表面溫度不同,冷凝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由于體表溫度低,冷凝素作用弱,這樣微凝血和血栓就會在外周毛細血管中形成。由于血凝素的作用,血管中的血液流動速度變低,從而發生凝血。以至于受感染的紅細胞數量會變多,造成血栓,或延長促凝血的時間。發生急性附紅細胞蹄病時,“凝時間變長,血栓增多,細胞脆性增加,細胞易出血破裂。但隱性感染不會造成凝血[18]。
附紅細胞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導致紅細胞的細胞膜產生抗性,無法識別機體的免疫系統不,進而被攻擊,導致細胞破裂,出現貧血現象。嚴重的會變成免疫抑制性疾病,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會吞噬和清除血液中抗原,這個特性減少了脾臟的很多壓力。但如果切除動物脾臟后,這個免疫功能就會消失,使病畜整個免疫系統出現缺陷,畜體免疫功能下降,被附紅細胞感染的紅細胞數目增多,提高了溶血性貧血黃疸的發生率。此外,急性的豬附紅細胞體感染會使機體凝血因子不發揮作用,導致血流不止。病原體的大量繁殖和代謝使畜體在糖分解方面的功能升高,體內糖分變少,出現低血糖癥狀。
研究表明,患有附紅細胞體病的生豬常伴有酸中毒現象,在其血液中檢出大量的乳酸和丙酮酸[19,20],從而使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心臟、肺部由于缺氧導致病畜呼吸困難,這大部分是由于附紅細胞體吸附在紅細胞上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所造成的[21]。
感染生豬發病時間短則幾天長則幾年,急性感染的重癥生豬死亡率較高[22,23]。感染生豬主要表現為高熱、貧血、黃疸,一般在感染后3~20d 發病,感染一周后發病的最為常見。不同生長時期感染的生豬,癥狀有所不同。斷奶仔豬和閹割后的仔豬最容易感染,一般表現為體溫迅速升高,高達42℃,消化系統紊亂,有的出現黃疸,呼吸系統受損,呼吸困難,伴隨淋巴結腫大等免疫系統機能下降等癥狀[24-27]。
慢性附紅細胞體感染的生豬,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體態消瘦并伴有麻疹和斑疹癥狀。繁育母豬會出現繁殖障礙、流產、胎兒液化、胎停、死胎等臨床癥狀。一般情況下母豬會在生產后一周內發病,隨之表現為乳汁質量下降,乳房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水腫。育肥豬成長發育緩慢、免疫機能下降,進而導致其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如低血糖等營養代謝病、酸中毒等電解質代謝失衡疾病。感染附紅細胞體后的生豬通常會出現貧血癥狀,并伴有食欲缺乏、厭食和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
附紅細胞體病一般通過鏡檢來進行診斷。采集患病生豬靜脈血樣品,取全血一滴并加入0.9%生理鹽水,置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形態是否出現異常。視野下可見球狀、桿狀或點狀蟲體,紅細胞呈放射狀、星狀等不規則形態。該方法可以直觀辨別被檢血液的健康狀態,但有專家表明,直接血液涂片鏡檢的方法特異敏感性較低[28-30]。
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桿狀或多個星狀、團狀的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細胞表面。紅細胞上出現凹陷,是因為附紅細胞附著導致的,有的甚至在細胞膜上形成孔洞。
電鏡下,感染的紅細胞形狀為不規則的圓形小體,細胞膜上有高低不平的突起。在5600 倍的顯微鏡下還看見直徑為0.3~1.5nm 球形細胞體。
診斷附紅細胞體的血清學方法主要通過抗原抗體反應開展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ELISA)試驗以及補體結合試驗。血清學診斷具有試驗操作簡單嗎,試驗結果判定效率較高的特點,但由于附紅細胞體的收集率低,方法因此抗原制備困難以及抗原標準化的問題。
PCR 診斷方法是將微量的附紅細胞體的DNA 大量擴增,從而得到目的基因的擴增片段,一般選擇16SrRNA 基因和MSGL 基因。通過片段的擴增量來判斷是否發生附紅細胞體感染。PCR 診斷方法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可以定性附紅細胞體的感染情況,并且具有檢測速度快、過程簡潔、準確度高等優點。
治療豬附紅細胞體的藥物的種類較多,現在多數應用貝尼爾、小檗堿、土霉素、鹽酸咪唑苯脲等。雖沒有特異性疫苗進行防疫,但可以采用一定的預防措施,降低本病發病率,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動物免疫力,減少對動物不利因素的出現;二是溫度控制,豬場要保持溫度的恒定和空氣的流通;三是殺滅蚊蟲,在夏季由于蚊子、蒼蠅大量繁殖,要十分注意飼養環境衛生,一般會通過切斷蚊蟲叮咬傳染的途徑,從而降低通過吸血昆蟲來傳播本病的機會。四是消毒滅菌,在衛生防疫時要注意衛生,對針頭進行嚴格消毒。
該文通過對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論述,歸納總結了該病的主要特點。在臨床上對患有附紅細胞體病的生豬一般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但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和過度使用對生豬產生一定的耐藥性,而抗生素殘留對人類公共衛生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豬附紅細胞體病的預防,尤其是相關免疫抗體研制會很大程度上減少該病的發生,因此,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疫苗研制是預防該病的關鍵,也是我們目前深入探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