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坤山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織合瑪鄉綜合服務中心,青海海西 817299)
草原畜牧業是天峻縣織合瑪鄉畜牧業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點支柱產業。全鄉草場總面積為128.5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為99.5 萬畝,2019 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1.5 元。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織合瑪鄉的草食動物養殖量呈上升態勢,雖然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但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不良影響,草原畜牧業生產和畜牧業供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織合瑪鄉農牧民群眾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采用傳統放牧的養殖模式,不合理的放牧導致草場出現鹽堿化、風沙化等問題。基于此,對天峻縣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推動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織合瑪鄉地處天峻縣城北部,東與江河、舟群鄉接壤、南接新源鎮,西臨快爾瑪鄉,北依龍門鄉,鄉政府駐地距縣城34km,是以藏族為主的純牧業鄉。鄉政府位于加隴村境內,是全鄉經濟文化中心,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現轄加吉82 戶,271 人,吉剛63 戶,227 人,加隴74 戶,277 人,多玉84 戶299 人,曲隴68 戶,217 人,達爾那86 戶292 人,6 個牧民委員會。截至2020 年初,全鄉總戶為457 戶,1583 人,其中城鎮39 戶84 人,牧業418戶1499 人。境內水源豐富,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支流夏日哈河貫穿全境,境內平均海拔3500~4000m,年平均氣溫-2.5℃,境內河流密布、水草豐美、山巒縱橫、風景旖旎,具有豐茂的天然草場,是高原特色旅、探險游、民俗游的理想圣地。
加吉村位于織合瑪鄉駐地北35km,草場總面積19.06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5.53 萬畝,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581.64 畝,各類牲畜16854 頭(只、匹)。吉剛村位于織合瑪鄉駐地西南12km,全村草場總面積30.56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8.44 萬畝,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791.41 畝,全村共有各類牲畜9856 頭(只、匹)。加隴村位于織合瑪鄉政府駐地西南10km,本村為純牧業藏族聚居村,全村草場總面積18.5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5.42 萬畝,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727.35 畝,全村現有各類牲畜9856 頭(只、匹)。多玉村位于天峻縣的東南部,全村主要經濟來源為畜牧業,該村擁有天然草場面積為17.78 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面積為15.52 萬畝,人均草場面積583.45畝,全村現有牲畜存欄數4856 頭(只、匹)。曲隴村位于織合瑪鄉政府駐地南20km,全村草場總面積18.5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5.42 萬畝,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727.35 畝,全村現有牲畜存欄數5356 頭(只、匹)。達爾那村位于織合瑪鄉政府駐地南20km,全村草場總面積16.39 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4.09萬畝,人均可利用草場面積525.74 畝,草地畜牧業是全村的基礎產業,全村現有牲畜存欄數9856 頭(只、匹)。
全鄉各類畜牧存欄為5.66 萬頭(只),母畜比例68%、出欄率48%、商品率43%,成畜死亡率5%。積極組織開展了春秋季動物疫病防檢工作,2019 年春防疫苗注射牲畜總數為56634 頭(只),其中牛22907頭,羊32917 只;秋防疫苗注射牲畜總數為56634 頭(只),其中牛22907 頭,羊32917 只;防疫及防疫卡填寫率均達100%。
現階段,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以家庭制的散戶飼養為主要經營模式,呈現個人飼養、家庭經營的特點,且多年以來過度放牧。當地農牧民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已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思想觀念,只是一味地利用草原過度放牧,而科學輪牧和種草意識不強,導致織合瑪鄉地區的草原、草地自我恢復能力變差,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同時,當地農牧民大多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的養殖理念、新的技術方法有一定難度,加之草原畜牧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下。農牧民過分依賴天然草原,“靠天放牧” 傳統的畜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未能發生根本性轉變,由于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限制,牧民定居較為困難。
走訪調研發現,織合瑪鄉大部分養殖戶依然停留在“靠天養畜” 的養殖階段,幾乎沒有專業的飼養設施設備的配置,或是僅有簡單的圈舍和圍欄,基礎設施配套有待完善。若沒有遮風擋雨防曬以及保溫防寒和防暑措施,牲畜存活率和發病率依然受自然環境和惡劣天氣的影響較大。自然環境中的雨水、冰雹、寒風等不良因素對當地牲畜可造成一定的損傷或導致疫病發生與傳播,使動物依然是處于“聽天由命” 的狀態,大大降低了牲畜的福利待遇,增加了牲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
畜牧業是織合瑪鄉的第一產業,也是本地區重要經濟基礎。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的蓬勃、持續發展極大地影響當地農民們的經濟收入。目前由于缺少科技投入和資金投入,基層畜牧獸醫站專業技術力量較為薄弱,執業獸醫師、家畜繁殖員等從事疾病診斷、畜牧技術推廣的技術人員甚少,如人工授精技術、雜交技術等不能及時開展推廣和應用,加上地處偏遠,交通和道路不是很發達,科技特派員下鄉指導較少,從事基層畜牧技術推廣的人員年齡偏大,導致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技術更新不及時,未能掌握先進的科技開展畜牧工作,致使該地區飼養的畜種仍以地方品種為主,未能及時合理開展畜禽品種改良工作,同期發情、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未能實現推廣和示范。
基層畜牧技術推廣機構是畜牧、獸醫技術示范、落地、推廣“最后一公里” 的關鍵性機構組織。但現如今織合瑪鄉基層畜牧獸醫機構中從事獸醫、畜牧工作的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低、收入低等問題,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地區偏遠、薪酬偏低等問題不愿從事基層畜牧技術推廣工作。基層畜牧獸醫技術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近年來,牲畜疾病發生、發展也較為復雜,幾種疾病混合感染的情況時有發生,工作人員僅依靠現有的儀器設備和診斷經驗難以對患病畜禽進行科學診斷,導致疾病影響牲畜的生產性能或引起牲畜死亡,牲畜病死率上升,影響了農牧民養殖的經濟效益。加之畜牧領域中,畜禽品種改良工作既需要先進的技術也需要充足的理論知識,現有的工作人員很難開展此項工作,織合瑪鄉的畜禽品種改良工作仍較為落后,使當地草原畜牧業缺少內生動力[2]。
近年來,隨著草食畜牧業的發展,農牧民為迎合市場需求,增加了牲畜的飼養量,但牲畜疫病的發生與傳播仍是影響當前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素。農牧民往往采取較為粗放的飼養方式,盲目跨地區引進外來牲畜,飼料營養不均衡,這些都增加了牲畜感染疾病的風險。一些農牧民不根據自身飼養情況開展疫苗接種和驅蟲計劃,導致傳染性疾病仍時有發生。在牲畜發病時,農牧民往往存在濫用抗菌藥,隨意加大藥物劑量等問題,增加了細菌、寄生蟲的耐藥性,并對牲畜造成嚴重的毒副作用反應。像口蹄疫、布魯氏菌病、棘球蚴、蛔蟲病等人畜共患病仍防控不到位,感染人的幾率較高。
織合瑪鄉以草原畜牧業作為該地區的優勢主導產業,近年來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畜牧產品仍存在不強、不優的問題,各村莊針對當地稟賦的自然資源利用規劃不足,肉、奶、皮、毛等畜產品產業鏈條短,處于分散經營階段,主要以原料加工和初加工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畜禽產品少,導致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仍然嚴重。織合瑪鄉以草原畜牧產品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不充分,貯藏、冷鏈運輸、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發展滯后,多樣性的新型營銷主體培育亟待加強。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新聞、報刊、網絡等新媒體加強對“糧改飼” “農牧民獎補” 等政策的宣傳,讓基層農牧民熟知黨的好政策,對符合申報條件的養殖場戶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深入調研,通過理論宣傳和實用技術推廣轉變農牧民“靠天養畜” 的思想觀念,積極引領其樹立科學養殖、生態環境保護、人—畜—草生態平衡的理念,只有轉變錯誤的思想觀念,行動才能跟得上,才能保證織合瑪鄉畜牧業和草業平衡穩定合理發展。
基層畜牧獸醫機構要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建立獸醫、畜牧實驗室,開展基層獸醫研究和畜牧技術推廣工作。合理利用爭取到的資金,購進一些常用先進的儀器設備以更好地開展疾病診斷、飼料檢測、精子密度檢測等基礎工作,推動織合瑪鄉草原畜牧工作合理開展。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要定期加強對儀器設備的檢修和維護工作,確保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分利用“糧改飼” “農牧民獎補” 等相關資金為符合條件的養殖場戶修圈舍、圍護欄,配備飼料飼草加工、運輸工具、糞污處理設施等,加強基層草原畜牧業設施設備的完善,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夯實基礎。
織合瑪鄉用于稟賦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養殖歷史,為科研院校、畜牧推廣機構提供了實驗場地。織合瑪鄉政府要積極與涉農高等院校、農科所、畜牧技術推廣機構等積極合作,探索產學研通力合作研究路徑,讓科技賦能基層草原畜牧業。基層畜牧獸醫推廣機構,要利用產學研合作認真學習先進實用的技術指導織合瑪鄉開展草原修復、草原輪牧、科學種草、人工授精、同期發情等技術,讓科技落地,促進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3]。
對于加強織合瑪鄉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建設,要堅持“請進來” 和“走出去” 相結合的路徑,以全面提高基層畜牧獸醫技術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利用“三農大講堂” “科技特派員”“高素質農民培訓” 等科教下鄉活動做好“請進來”相關工作,定期邀請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和知名企業技術人員對基層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和養殖場戶進行科技培訓,讓其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和進展;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通過產學研通力合作,將從事基層畜牧技術推廣人員派送到高校、研究所和企業進行“走出去” 的學習模式,使其掌握一些實用、科學、先進的技術進行推廣、示范和應用,加強本地區畜禽品種改良、疾病診斷、合理搭配飼草飼料等工作。
基層畜牧獸醫機構要定期對本地區牲畜疾病發生情況、致病特點以及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掌握一些常見疾病的流行、發展和致病規律,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免疫程序和驅蟲計劃。加強監督農牧民對牲畜疫苗免疫接種情況,要保證疫苗的來源可靠,保存方式和給藥方式正確。對于驅蟲藥和抗菌藥不可長期使用同一藥物,要定期輪換使用、穿梭使用,減少寄生蟲和細菌的耐藥性。加強口蹄疫、布魯氏菌病、棘球蚴等疾病的長期監管和預警機制建設,減少人畜共患病對農牧民的身體健康安全的威脅。
織合瑪鄉要加強畜牧產業規劃指導,立足資源稟賦及區域差異,確立有特色的草原畜牧產品,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明顯的產業發展格局。農牧民及養殖場戶要定期做好市場調研,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作用下掌握市場對優質產品產品的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生產畜禽產品,打造有規模、集聚化、差異化的發展格局,形成競爭力強的特色草原畜牧業產業鏈條和項目集群。
積極探索適應水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剛性約束的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構建草—畜—人合理綠色的生態平衡發展體系,構建水資源、草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草原畜牧業。
大力挖掘織合瑪鄉特色畜產品優勢,按照“一村一品” “一鄉一業” 的發展思路,聚集織合瑪鄉優勢資源要素,全產業鏈高標準提升,讓每個村都能集中發展1~2 個地域性強、產品品質獨特、市場認知度高的特色草原牧業。
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科技創新工作,著力打造畜牧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畜牧業科技應用和成果轉化,穩步推進提升特色草原畜牧業科技水平。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優勢,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創建產業研究院,強化科技賦能畜牧業的支撐性作用。
綜上所述,由于農牧民養殖觀念落后、基礎設施設備簡陋、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基層技術隊伍水平有限以及病防控監管預警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天峻縣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的高效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草原畜牧業的過程中,應轉變農牧民傳統養殖意識,并通過加強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科研投入力度以及疫病監控和預警機制建設,來提高草原畜牧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增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天峻縣織合瑪鄉草原畜牧業可持續、健康、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