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農業農村局,寧夏中衛 755100)
近年來,中寧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融入黃河國家戰略,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緊緊對標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抓牢“產業、基礎、保障、銷售” 4 個鏈條,持續推進草畜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奶牛存欄4 萬頭,其中成母牛達到1.9 萬頭,鮮奶產量突破20 萬t,奶牛年均單產鮮奶10.5t;肉牛飼養量達12.8 萬頭,能繁母牛存欄3.6 萬頭;肉羊飼養量達到62 萬只。黃金奶源帶、優質肉牛強縣工程建設邁出新步伐、展現新氣象,帶動就業2 萬人,人均年收入4萬元。
針對草畜產業種養殖規模偏低、支撐保障能力偏弱、抵御市場乃至疫情風險能力不強等掣肘產業健康發展因素,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了《中寧縣牛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 年)》 及奶產業、肉牛、灘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出臺年度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實化工作舉措,進一步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縣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定期研究、專題部署,建立縣級領導包抓、工作專班專抓、部門具體負責的推進機制,選派干部擔任“項目管家” 服務重點項目,強力推動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一帶兩廊” 空間布局集聚發展新動能,科學合理規劃牛羊養殖和飼草種植區域,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強化政策資金扶持,養殖防疫體系全方位優化重構,重點打造太陽梁、恩和高產奶牛生產示范區,全面建設大戰場、喊叫水、徐套標準化肉牛養殖示范區,扎實推進石空、余丁、鳴沙等沿黃生態經濟帶節點鄉鎮高品質牧草生產示范區,規劃到2025 年,全縣奶牛、肉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0.5 萬頭、16 萬頭、89 萬只,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8%,良種化率達到90%,草畜產業產值達到36 億元[1]。
研究出臺規模養殖場建設“三通一平” 扶持政策,定額補貼肉牛凍精,示范推廣奶牛性控凍精技術,穩步提升灘羊種公羊項目實施覆蓋面,對經濟欠發達、產業基礎好鄉鎮群眾新繁育的基礎母牛、基礎母羊發放補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從事牛羊養殖群眾發放飼草補助。目前,建成天寧、牛一、興墾牧業、賀蘭山奶業等7 家奶牛規模養殖場,在喊叫水、徐套、太陽梁、大戰場4 個移民鄉鎮建設5 個肉牛規模養殖場(打造6000 頭海福特肉牛繁育基地)。順利實施天寧牧業改造升級項目,擴容3000 頭,存欄奶牛數達1.1 萬頭。投資10 億元的興墾牧業2.5 萬頭奶牛養殖場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中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1.5 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已通過縣規劃委員會議研究,相關扶持政策進一步明確。喊叫水馬塘移民區5000 頭肉牛養殖場建設項目落地投產。全縣累積培育標準化肉牛養殖場20 個、肉牛養殖家庭農場36個,肉牛養殖數量50 頭以上農戶達到48 戶;建設標準化羊場21 個,培育肉羊養殖合作社8 個、肉羊養殖家庭農場17 個,“300” 模式肉羊家庭牧場32 個,新增潤源和天瑞2 個千只以上肉羊養殖場。
開拓揚黃灌區飼草基地,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種養殖大戶,采取土地流轉、訂單種植等方式對接飼草產銷合作,開展“春小麥+飼用燕麥” “黑麥草+青貯玉米” 等一年兩茬示范種植。全縣累計建設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高標準飼草生產示范區10 個,建成100 畝金牧良草種植基地,千畝以上牧草種植示范基地達到20 個,飼用燕麥、小黑麥種植面積增長至6700 畝,留床紫花苜蓿穩定在4 萬畝。同時,結合糧改飼試點項目,支持30 個養殖場收貯全株青貯玉米飼料25.3萬t,優質飼草供應量突破65 萬t[2]。
始終以養殖規模化、品種良種化、飼養科學化、管理數字化為導向,開展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和規模養殖場星級評定工作,對標養殖規模化、管理智能化、品種良種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考核要求,指導完善各項生產管理制度、標準和設施,成功申報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1 家、自治區級標準化示范場1 家,建設奶牛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1 個。規范建設5 個標準化肉牛冷配改良技術服務站,每年推廣優質荷斯坦奶牛性控凍精2 萬支,西門塔爾凍精3.5 萬支。狠抓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糞肥還田利用工作,天寧牧業、興墾牧業實施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升級配套工程,達到防雨防滲防溢流 “三防” 要求,探索出“牛—糞—沼—肥—草” 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流轉土地種植青貯玉米6000 畝。28 家牛羊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100%,養殖場機械化率65%以上,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9%。
持續升級扶貧振興模式,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采取“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銀行+農戶” 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縣參與貸款托管養殖肉牛2316 戶,投入資金13136 萬元,年戶均增收5000 元,無勞動能力政策托底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 元;托管養殖奶牛2812 戶2812 頭,每年每戶享受分紅2800 元。寧特集團通過“投母收犢” 基礎母牛銀行賒銷模式,為養牛戶新增賒銷基礎母牛156 頭;鄉鎮經濟聯合社會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農戶代表購買肉牛投入寧特公司管理的肉牛養殖場進行托管養殖,共托管肉牛21113 頭,參與托管養殖的農戶每年可分紅0.8~1.2萬元,人均增收2000~3000 元。
全縣肉牛、肉羊規模化養殖場數量較少,存欄數量低,部分規模養殖場生產環節掌控還不夠精細;另外,散養戶的管理方式粗放,飼養周期長,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足。
目前中寧縣僅有一家乳制品加工企業,產能有限;肉牛還沒有大型精深加工企業,屠宰、加工、銷售、品牌創建和冷鏈物流配送等方面不能形成產業鏈條,制約中寧縣牛產業發展。
行業從業者大多學歷較低,尤其是山區小散戶沒經過系統培訓,養殖理念不能適應現代科學養殖需求。
全區牛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飼草需求增大,外地養殖戶到中寧縣爭搶飼草現象突出,迫使本地養殖場從周邊市縣調運飼草。另外,農機服務公司、飼草生產加工企業數量較少,收割、打捆、青貯、黃貯、配送和收儲等不能形成鏈條,優質供應鏈無法有效形成[3]。
統籌考慮土地、水、飼料和糞污處理等各方面養殖環境制約因素,按照“以地定畜、以種定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 原則,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加快推進“奶牛入川、肉牛上山” 的產業格局,聚力建設草畜產業示范區。圍繞“一帶兩廊” 空間布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來中寧縣投資奶產業,重點打造太陽梁、恩和、鳴沙高產奶牛生產示范區;按照“縣有集團公司(龍頭企業)、鄉有產業協會、村有產業合作社” 的思路,把大戰場、喊叫水、徐套建成肉牛生產示范區。
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積極探索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深入推廣“養殖+有機肥+牧草種植” 種養循環發展模式,引導規模養殖場、村集體經濟合作、養殖大戶流轉土地種植商品化青貯飼料和優質苜蓿10 萬畝,打造千畝以上牧草種植示范基地20 個,建立飼草料配送中心3 個、干草料加工中心3 個,扶持建設2 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企。提升養殖效益和質量。
高標準建設興墾牧業2.5 萬頭奶牛養殖場項目和中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1.5 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項目,加快推進馬塘5000 頭肉牛養殖基地項目和徐套鄉、大戰場鎮2 個牛羊交易市場項目建設進程,力爭鳴沙鎮、太陽梁鄉、徐套鄉“出戶入園” 項目落地見效。加快推進大戰場鎮肉牛強鎮建設,推進適度規模養殖,培育存欄50~100 頭養殖大戶52 戶,培育存欄100~200 頭家庭牧場5 家,培育存欄200~500 頭合作社2 個。全縣奶牛存欄量、肉牛飼養量分別達到5萬頭、13.5 萬頭。
實施肉牛良種工程,支持寧特公司肉牛繁育基地建設向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高目標邁進,不斷改善生產條件,開展選種選配、性能測定,加強先進設施裝備、優良種質資源引進,擴大優質種群規模,打造全區最大的海福特肉牛選育繁育基地。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引進優良牛品種,建設種質資源養殖場,加快良種繁育和推廣步伐。支持寧特公司等龍頭企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大學、寧夏農科院等科研院校開展交流合作,加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強化品種選育、高效養殖、精細管理、精深加工等技術集成應用。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引導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人員等下鄉返鄉創業。
聚焦海福特牛肉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目標,加快引進肉牛精深加工企業,開發適合消費者飲食習慣和肉質特性的精細化分割工藝和產品,通過冷鏈配送等方式,提高冷鮮肉生產銷售比例,實現高端銷售愿景。依托具有生產嬰幼兒奶粉資質的黃河乳品廠,通過招商引資,在新水農產品加工園區新建一座占地約120 畝、產能2 萬t 的嬰幼兒奶粉標準化工廠,進一步提升畜產品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堅持走特色、優質、高端發展路子,以興墾、天寧、牛一、寧特等企業集群為主體,積極推進“恬恩” “匯茲力” “清水河牛肉” “寧特牛肉” 等品牌推介,提升產品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4]。
堅持“內防外堵、以防為主,控管結合、保障安全” 的原則,繼續完善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抓好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和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常規免疫和監測處置,搞好疫情預警、抗體監測、消毒滅源、防疫監督、獸醫行政執法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提高動物檢疫業務綜合水平,對養殖場(戶)、販運人員定期開展動物防疫相關法律法規培訓,提高其守法意識,自律意識,安全意識。
積極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支持中小養殖戶聯戶經營,組建產業聯合會、聯合社,引導龍頭企業、養殖場、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養殖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農戶+合作社” “農戶+基地+公司” 等多種經營體系和經營主體,實現帶農致富、共同發展。深化“投母收犢” 基礎母牛銀行賒銷模式,整合肉牛產業資金優勢、養殖基地技術優勢、家庭農場及養殖戶的生產優勢,通過“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 的形式,充分發揮肉牛產業帶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全方位促進行業產業融合發展。籌措資金支持寧特公司全產業鏈發展,與中心養殖場戶開展標準認定、訂單收購,建立價格保護制度,合理分配養殖、屠宰、加工環節利潤,實現利益共享。
綜上所述,草畜產業既是新時期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也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必須正視發展規模、精深加工、人才培育、飼草供應等方面的突出瓶頸,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加強飼草體系建設、推進標準規模養殖、加強人才培養、加快加工流通體系建設、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方可走出循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鏈式發展的新路子,讓更多優質牛羊肉、奶源走向全國,為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的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