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剛 郝志鵬
(山西省壽陽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山西晉中 045400)
我國養豬業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已形成了獨特的豬肉消費文化,為廣大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養豬業長期遭受著多種疾病的侵襲,其中一些可以用早期預防和治療來解決,但是有些疾病到現在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豬異食癖是一種營養代謝疾病,其原因與飼養管理不善、環境條件不適宜,營養供給不均衡等問題有關。其臨床表現較為突出,以消瘦、被毛雜亂、生長發育不良為主要特征,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對豬的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根據研究,豬異食癖在規模化豬場中發病率高達15%~20%,發病后會啃噬其他物體,會損壞豬舍,甚至還會打架,咬傷其他豬,嚴重時會引起感染,出現死亡情況,對豬場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引起廣大農戶的重視,并根據其病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異食癖最常見的癥狀就是消化不良,然后是味覺喪失和異食,比如舔墻,吃墻皮、磚塊、煤渣、墊草、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臍、食糞、飲尿、拱地、鬧圈、跳欄、母豬吃胎衣或小豬、行為不穩定、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強、容易與其他動物發生爭斗、后期反應較慢,皮膚粗糙、彈性差、毛松亂、無光澤、皮膚發炎、弓腰、磨牙、寒冷的時候會發抖、口干舌燥、便秘、腹瀉、腹瀉、貧血、逐漸消瘦、食欲降低、嚴重的會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1-2]。有的豬在臨床上會互相撕咬,而其他的豬則會互相模仿,導致生病的豬的數量增多,甚至會發生爭斗。互相撕咬會造成大量的豬毛掉落,同時還會引起出血、發炎等癥狀,從而影響到豬的食欲,從而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從而使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被咬到的地方很可能會引起壞死桿菌等疾病。另外,這種病還會對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產生一定的影響,還可能引起其他傳染病,一旦處理不好,會導致豬出現敗血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得了這種疾病的豬,在吃了異物后,會出現不能正常消化的情況,如果顆粒太大或者形狀太過鋒利,會對牙齒和消化道造成傷害,甚至會引起出血性胃腸炎。此外,吃掉的頭發、塑料袋或者破布等會在胃里堆積很長時間,造成幽門阻塞,導致食物無法正常的下咽,引起腹瀉、消化不良[3]。
當異食癖在豬群中發生后,如果診斷和治療措施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患病動物數量的增加,引發群體性的生長性能降低及發育不良,亦會導致其他原發或繼發疾病的發生,造成養殖過程中豬只淘汰率和死亡率的上升[4]。
豬只如果得了這種疾病,會造成地板、墻角等損壞,造成維護費用,從而降低農戶的經濟效益。
3.1.1 礦物質缺乏
如果飼料中的營養含量達不到要求,不能滿足豬生長所需的營養,如日糧中鉀、鈉、鈣、鎂、鐵、錳、鋅等元素的缺乏或不均衡,尤其是缺乏鈉鹽,就會引起豬的異食癖[5]。
3.1.2 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缺乏,就會引起機體的代謝功能失調。比如日糧中維生素B1、B2、B7、B12的缺失會造成皮膚粗糙、彈性下降、毛松亂、耳、頸、肩、背、尾部等皮膚發炎,出現經常腹瀉、異食癖[6]。
3.1.3 蛋白質和氨基酸缺乏
母豬出現食胎衣、胎兒等,產后乳汁不足,斷奶和發情之間的間隔時間較長。小豬易患肺炎,如痢疾,并會發生相互搏斗、咬尾巴、有咬耳、咬肋、吸吮肚臍等怪癖[7]。
豬舍環境惡劣,如室內氣溫過高或過低、通風不良、有害氣體積聚、豬舍光線強烈、噪音、飼養密度大、豬圈潮濕、限飼飲水不足等都能誘發異食癖[8]。
豬得疥癬、痘疹、體外寄生蟲等疾病時會使豬的皮膚受到刺激,從而導致豬的耳朵、肋部等部位發生滲出,引起其他豬咬尾。
在同一豬舍中,若飼養不同種類或相同品種的豬重量相差太大,則會由于品種和生活習性的不同而使豬只產生沖突,從而引起互相撕咬。個體間存在較大的差別,在爭奪睡眠區域和爭奪食物時,經常會發生以大欺小的情況。由于豬的天性喜歡玩耍,喜歡啃其他豬只的尾巴,所以豬的模仿會由于一只豬產生異食癖,而引起一大群豬的異食癖[9]。
想要降低發病風險,必須要加強豬場的飼養管理,科學合理地安排圈舍,并根據豬的體型、種類進行分類,以縮小個體間的差別。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合理的控制飼養的密度,保證豬的正常飲食和飲水。要搞好施工的衛生和通風,并加強對草席的管理,做到定期更換,保持場地的干燥、清潔。確保室內的溫度、濕度,確保室內的空氣清新。加強對豬圈的排泄物的清掃,避免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免引起豬群應激反應[10]。
有關調查結果表明,豬出現異常的原因是飼料和營養,要保證足夠的食物供應,并保證飼糧營養物質的均衡。同時,在生豬養殖的不同階段,動物所需的營養物質類型及數量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的添加一些飼料添加劑或者是營養物質,來補充動物對于某些營養物的缺乏,防止豬異食癖的發生。全面性營養狀況下,若仍有異食癥,應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給予亞硒酸鈉等,以促進其體內的維生素代謝,促進其營養和新陳代謝。可以通過舔磚來補充礦物質,從而防止口腔疾病。
豬舍要保持干凈、衛生,減少病毒和寄生蟲病的傳播,預防和控制豬的皮膚病。平時要注意保持通風,降低氨氣含量,避免因吸入過量的氨氣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要確保養殖場的清潔,要對養殖場內外進行全面的消毒。另外,每天要清除體內和體外的寄生蟲,避免發生皮膚病,在春、秋兩個季節,用5%的敵百蟲噴灑在豬身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驅蟲作用。
斷尾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仔豬出生3d之內進行,在斷尾結束后要進行消毒,以免造成仔豬死亡。
這種疾病的發病與遺傳密切相關,豬患有異食癥,小豬也會患上這種疾病,如豬愛啃墻,小豬學豬啃墻。在養殖管理中,如果發現有異食性的母豬要及時淘汰,并通過合理的雜交繁殖方法來降低異食癖的發生概率。
可以在豬舍中添加一些玩具,分散豬的注意力,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豬場里設置舔磚、橡膠圈等,或適當地擴大豬群活動范圍,增強豬群運動量。
如果病豬有食糞尿的情況,可以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每天一次,持續4~5d。如果有病豬吃磚,可以在飼料中加入一定數量的鹽,但要注意用量。如果出現啃食墊草的情況,可以通過肌肉注射復合維生素,每天1 次,一次20mL,連用3~4d,或者口服多種維生素。若病豬體內外有寄生蟲,則需要進行驅蟲處理,使用阿維菌素、敵百蟲等殺蟲劑,可以有效地降低發病。如果是吃胎衣的母豬,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魚粉,一天100g,連續20d,效果會很好。另外,在出現異食癖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病因和癥狀,進行隔離,并根據病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同時,要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做好環境衛生、飼養管理等工作,以降低疾病發病率,確保養殖戶的經濟利益。
同時,在治療的同時也要防止疾病群發的可能。根據目前豬異食癥的流行趨勢,豬的發病與個體的發病有很大的關系,一只或幾只豬生病了,其他的豬就會互相效仿,從而提高了發病概率。因此,一旦發現豬生病,要進行隔離,并做好隔離期的飼養管理,可以在豬尾巴上涂上焦油,也可以在身體周圍涂抹50%以上的酒精,每天3~5 次。另外,被咬的豬要及時隔離,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傷口,同時可以用碘酊來防止感染,如果咬的比較嚴重可以使用抗生素。
大部分豬異食癖都是慢性疾病,該病與飼養環境和營養狀況有很大關系。所以要防止本病,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飼養環境,飼喂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豬的異食性疾病經常會引起腸胃疾病、慢性消化不良、寄生蟲病等,是導致僵死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及早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加強飼養管理,病情就會好轉。病情發展的時間越長,就會出現周期性好轉或病情反復改變,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在預防和治療上應堅持“早防早治,防重于治” 的方針。
異食癖在豬生產中具有很大影響,具有顯著的臨床癥狀,通過這些癥狀可以作出準確診斷。該文從豬群的特點、發病原因和綜合控制等方面對我國生豬生產中的異食癖現象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廣大豬場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