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東 黃麗
(巴中市南江黃羊科學研究所,四川巴中 636000)
豬流行性腹瀉的暴發性流行會給仔豬帶來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據統計,2 周齡以內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幾乎可達到100%,該病導致豬群的免疫力降低,引起仔豬繼發感染,導致仔豬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報酬降低。流行性腹瀉病毒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 病毒。傳染性很強,組織和細胞均可被感染,因此,患病豬的體內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顆粒,在各個豬群中迅速傳播從而引起豬只感染和發病,預防該病便顯得較為困難。
豬流行性腹瀉又稱PED(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1]。該病可發生于仔豬,發病通常表現為嘔吐且嘔吐物惡臭,水樣腹瀉并引起脫水,常發于寒冬季節,體溫稍高或正常,一周齡內的仔豬發病后3~4d死亡[2],解剖可見病理變化為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含有黃色的乳凝塊,腸壁變薄,半透明,無彈性。本病主要是病原通過口鼻等途徑感染后,經口腔和食管達到胃部,再到達到腸道,在腸道上皮細胞大量繁殖,從而造成腸上皮細胞和腸絨毛的損傷和脫落,使得腸道上皮細胞消化酶系統破壞和紊亂,酸堿電解質的平衡失衡,腸道內滲透壓升高,大量水分聚集腸道,最終導致劇烈腹瀉,甚至是豬只脫水死亡。此病會導致仔豬的腹瀉,即使治療有效,也會使飼料轉化率降低,仔豬的生長發育受阻,從而使生產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對該病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的原則進行。
近幾年來,受養豬行業利益驅動和國家扶持政策推動,各種規模豬場迅猛發展,其發展為保障畜產品市場有效供給,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實踐意義。但在建設豬場時,選址建場是重要的一步。只有科學選址和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才可以將養豬行業做大做強。因此,豬場不應建設在公路邊、村邊、水邊,如此的“三邊” 環境不適合養豬業的發展。扎堆建場,布局雜亂,缺乏科學的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均給附近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威脅和制約養豬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因此,選擇和規劃科學場址是豬場建設的第一步,也決定著豬場能否長久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豬場選址上,應從科學布局,保證足夠水源等多方面考慮。為豬的養殖提供良好的環境,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打好重要基礎。
在選址上,應選擇遠離城鎮且地勢較為平坦、干燥、背風向陽,在豬場的兩外圍有小型丘陵的抵擋,以便于阻擋各種病原的傳播和冷空氣的進入,從而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這等于為豬場加上一層天然的保護屏障。豬場一般分為管理區、生產區(豬舍、人工授精室、隔離室、飼料儲存房等)、糞污處理區等。管理區、生產區要建在上風向,糞污處理區要建在下風向。廠區功能區之間要設置圍墻或綠化帶進行隔離(綠化帶寬度大約為2m),以便防疫。廠區電站應靠近生產區域,以便于豬場對電安全進行管理和飼料、水的運輸,豬舍的排列要整齊,以保證豬舍有采光、通風、防暑、御寒的功能。
保證足夠的水源。水是一切代謝的媒介,在豬生產過程中,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如飼喂、消毒等方面都需要保持充足、潔凈的水源,以便根據需要提供水源,以保證足量的供應。
對土壤土質,應選擇透水性強,透氣性好,不容易被污染和沒有任何化學污染的土質。一般選擇利于水排出的沙壤土。
在布局時,豬舍主墻應相互平行,豬舍之間的緩沖地帶應該相距至少5m,豬舍應單獨成棟,豬舍與豬舍間形成錯位布局,充分保障充足的采光和空氣流通,減少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
2.2.1 運輸車輛、貨物及人員的管理
運豬車輛是外來PED 的主要載體,運輸豬車輛在運豬之前必須清洗干凈,做到無明顯的糞污等污染物;運豬車輛、人員應在大門外規定的地方消毒,車輛在進入時用氫氧化鈉(20%)消毒。
新購買的飼料或者其他貨物進行熏蒸消毒(福爾馬林20mL/m3,高錳酸鉀10g/m3,先將高錳酸鉀放入少量溫水中,最后放入福爾馬林,熏蒸0.5h)。盡量減少外來人的入場,對于外來人員要嚴格遵循消毒(甲醛溶液+固體高錳酸鉀熏蒸消毒)、洗澡、更衣和隔離(隔離時間為2d)等制度。
2.2.2 建立合理生產制度
建立自繁自養制度。自繁自養可切斷外來病原的進入,同時也保證了病原不會發生交叉感染,對預防PED 有關鍵性作用,即使引種時也應來自非疫區,并隔離觀察1~2 個月。對各個階段的豬群不可混群飼養,豬群轉出后,應對豬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養豬場內不可飼養其他畜禽,并做好豬舍內的滅蚊、滅蠅和滅鼠工作,以減少蚊蠅和鼠類傳播疫病。
建立均衡生產制度。保證產仔舍有足夠的空欄時間(7d),同時對空圈進行徹底消毒,清洗完畢后用3%~5%氫氧化鈉溶液和石灰漿對保溫箱、漏縫地板、走廊和墻壁進行粉刷,干燥7d 后再補欄,待豬消毒一次。
建立全進全出制度。保證全進全出,以預防新的豬群和原來的豬群發生混合感染,再者全進全出利于方便消毒和預防流行性腹瀉的發生等均有重要作用。
2.2.3 建立嚴格引種隔離制度
若養豬場確有必要從外地或者它場引種,則必須樹立健康無疫的觀念。從有資質和健康證明的種豬場引種,并按規定實施嚴格檢疫制度,對引進的種豬應隔離飼養1~2 個月,并經分子生物學檢測后,各項指標均符合要求,方可引種與混群。
2.3.1 種豬管理
母豬返飼。取沒有使用過藥物的發病3 日齡以內嚴重腹瀉的仔豬十二指腸至回腸及其內容物搗碎,用冰凍過的礦泉水稀釋,同時在返飼物中加入少量阿莫西林水溶性粉,返飼物要現做現用,每頭仔豬的腸道及其內容物返飼5~10 頭母豬,預產期15d 以內的母豬不要返飼,每天返飼一次,連續飼喂5~7d。
2.3.2 仔豬管理
保持潔凈環境。及時清除產仔舍母豬的糞便,防止仔豬的舔食惡癖舔食糞便,從而引起仔豬腹瀉,并保持圈舍的衛生環境的潔凈,減少此病的發生。
防寒保暖。高溫季節應防暑降溫,冬季做好保暖工作,溫度控制在25℃左右,舍內的濕度應控制在65%以下,使機體能適應環境,減少維持需要,使機體抵抗力增加。
及時吃初乳和寄養。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其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寄養能夠保證仔豬有足夠的母乳。
口服益生菌。口服益生菌能優先進入腸道,與有害菌群進行競爭,使腸道有足夠的有益菌,防止該病的發生。
產后護理。仔豬出生后應保持舍內溫度在27℃左右,仔豬出生后立刻用干燥劑,抑菌劑,添加劑等使仔豬的身體表面快速干燥,并能殺菌,使仔豬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出生后注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肌注,第二天補鐵和口服益生菌添加劑,3mL/次,若有腹瀉的癥狀可增加口服量4mL/次,添加益生菌可使有益菌與病原菌形成競爭,利于腸道的修復。
2.4.1 種豬免疫程序
妊娠母豬免疫程序。此程序有利于使仔豬產生免疫抗體,從而預防PED 的發生。T—P 二聯苗4mL/頭,肌注,免疫時間為產前40d 注射;自家苗4mL/頭,肌注,免疫時間為產前6 和19d 注射;大腸桿菌苗,2 頭份/頭,肌注,免疫時間為產前20d 注射。
新生仔豬注射干擾素0.5~1mL/頭,每天注射一次,連用3d;對于體重小于3kg 的仔豬,應立即隔離和提早斷奶;對于大于3kg 發病的仔豬應隔離(隔離的第1 天應斷料),并用代乳料與75℃溫水進行混合,增大發病仔豬的采食量;對于有嚴重腹瀉的仔豬,應補液和防止繼發感染,提早斷奶并用黃芪多糖和頭孢進行混合(比例為1∶1)后口服,再肌注乙酰甲喹;7 日齡以內無治療意義的仔豬應立即處死;10 日齡以上腹瀉的仔豬可施行早期斷奶,自由飲用口服補液鹽溶液,并在其中添加環丙沙星防止繼發感染[3]。
采用泥土、木炭治療。即在豬場內取一些泥土,然后讓仔豬采食,并且斷料,對治療腹瀉有較好的作用。也可用柴木燃燒后的碳,將其磨碎,添加到仔豬飼料,對治療仔豬流行性腹瀉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及時用生石灰對仔豬的嘔吐物以及排泄物進行掩蓋,防止病原的繼續傳播;員工的衣服,工作鞋不得混放,并要求消毒。生產工具也不得隨意串用。每天兩次用過氧乙酸對圈舍消毒,連續消毒1 周,并在圈舍的門口鋪一層石灰,厚度約1~2cm;母豬盡量錯位關,增大空舍間的距離;減少應激,飼養員應盡量少走中間的過道和保持安靜的環境,同時工作服應為淺色。通過綜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預防仔豬流行性腹瀉要從科學選址,做好基礎免疫,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飼養管理等方面來思考和實施,對所有可能的致病因素進行合理有效控制,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在生產中堅持“防重于治”的理念,進一步提高仔豬免疫力和增加仔豬抵抗力,將仔豬流行性腹瀉進行全面科學防控。應綜合考慮豬的發病年齡、癥狀、程度等因素治療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