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童
(山東省高密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1500)
隨著養牛業的不斷發展,養牛場的規模逐漸增大,但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給牛養殖業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危害,牛流行熱便是養牛場的一種易發病。牛流行熱是由牛流行熱病毒引起的以突然發病、高熱、流涎、流淚、鼻漏、呼吸急迫、肢體僵硬和跛行等為特征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名牛三日熱,每年7—9 月份為發病高峰期。本病發生后不僅會影響養殖場正常的養殖秩序,還會導致養殖場遭受經濟損失,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嚴防本病的發生。
該病致病原是牛流行熱病毒,是一種子彈或圓錐狀的囊膜厚度約為10~12nm,大小為14.8kb 的負股單股RNA 病毒粒子,屬于彈狀病毒科暫時熱病毒屬。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敏感,經氯仿、乙醚和去氧膽酸鹽等脂溶劑,37℃條件下18h,56℃條件下10min 處理后即可被滅活,失去其感染性。在pH<2.5 或pH>9的條件下幾分鐘就可失去活性。紫外線照射和常用的消毒藥物都可以使其失去感染性。但該病毒可在-20℃以下長期保存,反復凍融對其活性無明顯影響。
主要傳染來源是病牛。
該病的主要易感動物是牛,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牛均能感染該病,其中乳牛和役用黃牛最易感染,水牛感染發病較少,犢牛、妊娠母牛和肥胖牛感染后臨床癥狀更嚴重。此外,南非大羚羊、角馬以及猬羚等野生動物均能感染并產生抗體,但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主要通過蚊、蠓及白蛉等吸血昆蟲叮咬病牛,病毒經血液進入昆蟲體內,再次叮咬健康牛進行傳播[1]。吸血昆蟲叮咬是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并且該病的發生和吸血昆蟲的出沒一致,在其廣泛活動時易發,若吸血昆蟲消失,則該病流行終止。
首先,該病的流行特點與昆蟲媒介相關,多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一旦發病可在短期內迅速傳播,使大量健康牛感染。能交錯發生在疫區和非疫區,呈跳躍式傳播。其次,該病多呈明顯的季節性流行,在蚊蠓繁盛、炎熱高溫、夏末秋初、多雨潮濕的時節多發。最后,該病多呈周期性流行,每3 年或5 年可流行一次,在大流行間歇,常呈小流行。
病牛經過3~7d 的潛伏期后會表現出臨床癥狀,通常病程約為4d,根據發病后的臨床表現可將病牛的臨床癥狀分為呼吸型、消化型和癱瘓型3 種類型。
3.1.1 呼吸型
通常病牛發病突然,并可迅速傳播至整群,體溫可高達40℃左右,2~3d 后能恢復正常值,多為良性經過。嚴重者可在1~3d 內死亡,但康復牛能獲得持久免疫力,死亡率較低,一般不超過2%。病牛眼內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眼瞼、眼結膜腫脹、充血,怕光,流淚。病牛呼吸加快且淺,可達71~110 次/min,偶爾咳嗽,呼吸音粗糲,伴隨哼哼聲。大部分病牛流線狀鼻液,逐漸轉變成黏性鼻漏,口腔發炎,分泌大量唾液,流涎,舌苔薄,頰內和鼻的黏膜潮紅。病牛高熱期時表現為被毛逆立,食欲喪失,反芻停止,鼻鏡干燥,呼吸急迫,肋部、前肢或全身的肌肉戰栗。此時,病牛皮膚溫度不均衡,耳、角根和肢端有冷感。腹圍增大,胃腸蠕動減慢甚至停止。部分病牛病程前期便秘,后期腹瀉,糞便混有大量的膠樣狀黏液,呈爛泥樣,排尿減少,尿液渾濁,呈暗褐色。
3.1.2 消化型
病牛眼瞼和結膜等部位充血,在口腔、鼻腔內有黏液性物質流出,病牛體溫升高,常可達到40℃左右,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呈腹式呼吸。還表現出尿量減少,尿液渾濁的情況,糞便干硬,呈黃褐色,在糞便上還混合有黏液,牛的瘤胃蠕動減緩甚至會出現停止的情況,有的病牛可見有肛門松弛和褐色糞便,糞便還帶有血液。
3.1.3 癱瘓型
病牛可有關節癥狀,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水腫,發生跛行,四肢僵硬,不愿行走,甚至臥地不起[2]。此病牛不能正常使役,常會被淘汰。甚至會發生死亡,死亡率在1%以內。此外,妊娠母牛發病可致流產或產死胎,尤其是妊娠6 個月以上的母牛和處于生產期的母牛。母牛發病導致泌乳量顯著降低,甚至完全沒有。
病牛的主要病理變化出現在呼吸道,可見呼吸道黏膜顯著腫脹、充血,出血,呈點狀,氣管和支氣管腔內含有大量液體,呈泡沫狀。肺臟腫大,高度膨隆,小葉間有許多充滿空氣的小囊,壓迫時呈捻發音,發生不同程度的間質性肺氣腫。部分發生肺水腫,兩側肺腫脹,有液體浸潤,呈膠凍樣,間質變寬,胸腔內有大量積液,呈暗紫紅色。全身淋巴結充血、腫脹,部分有出血,實質器官腫脹、渾濁。有些瘤胃發生較輕微的臌氣,皺胃、小腸和盲腸黏膜充血、出血,出現卡他性炎癥。部分腱鞘、關節、肌膜出現炎性變化。
鏡檢可見支氣管及細支氣管腔中出現纖維蛋白、中性粒細胞及黏液塊等,肺泡出現局限性的萎縮塌陷,可見肺充血、間質性肺氣腫和肺水腫等變化。脾臟中可見大量漿細胞,脾髓內和脾小體周圍出現細胞增生。肝臟充血,星狀細胞活化,淋巴小結內的網狀細胞增生,可見肉芽腫或小壞死灶。跛行病牛可在關節周圍呈現纖維素性漿液性的炎癥反應。
通常可結合該病的主要易感動物是牛,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傳播迅速等流行病學特點。一過性高熱,關節疼痛、跛行,呼吸迫促,多為良性經過,中性粒細胞增多等臨床癥狀。同時,對肺臟出現氣腫或水腫等病理變化進行診斷,還可采取實驗室診斷,方法如下。
一般可采取病牛的肺臟、肝臟、脾臟或腦組織制成切片進行電鏡觀察。若發現長約130~220nm,寬約60~90nm,囊膜表面有纖細的突起,透過囊膜可見核衣殼的子彈狀或圓錐形病毒粒子,則為牛流行熱病毒,可確診為陽性。
采取1mL 高熱期病牛的血液進行動物接種。①可通過靜脈將病牛血液接種至健康易感牛體內,若1~3d 后發病并出現特征性臨床癥狀,則為陽性。②可將病牛血液接種至乳小鼠或倉鼠體內,盲傳幾代后,若乳鼠發病并出現規律性死亡,則為陽性。
目前,常用的血清學方法有ELISA、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等。
牛流行熱病牛康復后可獲得2 年以上的免疫力,而疫苗接種尚未達到滿意效果。因此,防控措施還應從飼養管理方面入手。
牛場應加強管理,嚴格檢疫,合理使役,嚴格消毒,減少應激因素[3]。牛場只有通過良好的飼養管理才能減少或避免出現各類疾病。在養殖過程中要注重對環境的控制,尤其是對牛舍溫濕度的控制,確保牛群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生活,這樣可以減少應激,促進牛自身性能的發揮,也可以確保其自身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溫下,要讓牛舍內的溫濕度保持相對恒定,寒冷的季節要防寒保暖,炎熱的季節要注意通風降溫。牛舍內應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可以及時排出舍內有害氣體。尤其是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要協調好保暖和通風的關系,不能因為保暖而影響通風,導致舍內有害氣體含量上升,也要避免過度通風導致舍內溫度過低。
牛場要制定消毒制度,定期進行消毒,防止病原滋生。消毒時要注意消毒液的選用和配制,帶牛消毒需要選用低毒、廣譜的消毒液,而且消毒液的配制濃度要適宜,濃度過高容易導致動物中毒,濃度過低又可能會影響消毒效果。消毒液也要定期輪換使用,避免長期應用同一類消毒液導致消毒效果不良。消毒時要做到全面、徹底,避免有消毒不到位的區域,導致病原在此區域滋生,對牛群形成潛在威脅。在養殖過程中,還要對進入養殖區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消毒。通常在養殖場門口設立消毒池,車輛進入時需要通過消毒池,可以對車輪進行消毒,車身采用噴霧消毒的方式進行消毒。經過消毒后的車輛才可以進入養殖場。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設立消毒通道,在消毒通道內通過紫外線或噴霧消毒的方式進行消毒,而后更換已經消毒的工作服才可以進入。
由于本病的發生、傳播和吸血昆蟲具有相關性,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進行積極殺蟲,防止吸血昆蟲叮咬可有效切斷該病的傳播途徑,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由于吸血昆蟲多是生活在夏秋季節,因此,這些季節要注意防蟲滅蚊工作。
可選用牛流行熱滅活疫苗、弱毒疫苗或亞單位疫苗在流行季節前對牛進行免疫接種,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養殖場應采取自繁自養的原則進行飼養,避免從養殖場外引種,這樣可以避免在引種時將病原帶入養殖場。如果確實有必要進行引種,需要在引種前對引種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確保其不屬于疫區,而后要對引進動物進行嚴格檢疫,確保其不攜帶特定病原。在引進過程中盡量避免讓其接觸到其他動物,防止出現感染。當種牛進入養殖場后要進行隔離觀察,經過1 個月的隔離,如果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癥狀,可以將其和養殖場的牛混群飼養。
提升飼養管理水平,給牛群飼喂優質的青干草和飼料,要求飼料營養豐富而全面,而且飼料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搭配合理,這樣可以提升牛群的自身體質,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在飼喂時還要注意飼料質量,一旦飼料霉變,必然會導致牛群體質下降,甚至引起牛群出現霉菌毒素中毒情況,容易引發各類疾病。要給牛提供清潔的飲水,在天氣寒冷的季節避免給牛提供冰水,防止出現應激和對胃腸道造成損傷。一旦發生牛流行熱,應立即封鎖疫區,隔離病牛,停止運輸,禁止人員和車輛等進出,對本場易感牛和未發病的牛實施緊急免疫接種。接種時要先接種和發病牛不是同一個牛舍的牛群,而后才接種同一個舍的牛,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牛群。
該病治療可分為西藥治療和中藥治療,西藥治療的原則是防止繼發感染配合對癥治療的方法。中藥治療的原則是清熱瀉火解毒。
5.2.1 西藥治療
呼吸型病牛在治療時要注意觀察呼吸癥狀的變化,盡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避免出現應激反應,可以緩解呼吸和循環系統負擔。治療時可以先給病牛放血1500~2000mL,這樣可以緩解心臟負擔。而后通過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mL,10%的葡萄糖酸鈣250mL,地塞米松25mg,四環素8mg,維生素C100mg,10%的安鈉鉀20mL 和25%的氨茶堿30mL,這樣治療每天2 次,如果病牛出現肺部水腫,還需要肌肉注射呋塞米250mg。應用地塞米松時需要慎重,本藥可能會引起妊娠母牛出現流產。
消化型病牛的治療是通過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mL,5%的碳酸氫鈉500mL,復合維生素B 200~400mg,維生素C 2~4g。還需要應用比賽可靈0.1mg/kg 體重,諾氟沙星5mg/kg 體重,每天用藥2 次,同時給病牛灌服硫酸鎂500~1000g 或植物油1500g。
癱瘓型病牛常常不進行治療,直接淘汰。要進行治療需要先將病牛轉移至沙坑中,每天進行翻身。給病牛靜脈注射生理鹽水1000mL,10%的葡萄糖酸鈣1000mL,以及25%的硫酸鎂200mL 和10%的水楊酸鈉200mL,而后應用維生素C 2~4g,四環素5~10mL/kg 體重。30%的安乃近50mL,每天用藥2 次。針對不同癥狀還需適當調整方劑,如肺炎型病牛可以加入川斷、獨活、木瓜等,腸炎型病牛加入黃連、黃柏白芍等,去除掉穿心蓮和竹葉。有便秘的病牛可以加入芒硝和植物油等。
5.2.2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是采用金銀花、大黃各50g,板藍根、連翹、梔子、竹葉各30g,穿心蓮和干草各20g 以及40g 的魚腥草混合后煎汁給病牛灌服,也可將這些中草藥混合物研磨成粉狀經開水沖調后使用,每天用藥1 次,連續用藥3d。
由于牛流行熱目前沒有特效藥物或治療方法,護理和治療不當時病牛死亡率會升高。因此,在牛場日常管理中應加強檢疫,盡早發現,及時診斷,快速隔離,盡快治療,用心護理,同時加強防蟲滅蟲,可有效防控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