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權 附青容 劉曉龍
(1.四川省什邡市農業農村局禾豐畜牧獸醫站,四川德陽 618400;2.四川省什邡市德福獸藥有限公司,四川德陽 618400;3.四川省什邡市農業農村局,四川德陽 618400)
坦布蘇病毒是引發鴨坦布蘇病毒病的主要原因,具有傳染性強、發病急且發病率高等特點,可導致蛋鴨產蛋量降低甚至停產,病程為1~2 個月,耐過鴨群逐漸恢復產蛋,一般淘汰率為12%~31%,對養鴨業的發展造成嚴重不利影響。有相關報道表明,自2011 年后,該病發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傳播途徑及暴發原因不明確的情況。在此背景下,應提出有效防控及治療策略,以減少該病的發生,提升鴨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鴨坦布蘇病毒屬于黃病毒屬恩塔亞病毒群中的一種病毒,大部分歸屬于黃病毒科的病毒能夠引發脊髓炎、腦炎、全身性感染以及神經癥狀較為明顯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見的如腦炎病毒、黃熱病毒及登革熱病毒等。鴨坦布蘇病毒也歸于此,當鴨只感染該病毒后,會出現難以站立甚至臥地不起等一系列神經癥狀,但與其他病毒具有不同特點,該病毒能夠使蛋鴨的卵巢發生病變,進而降低蛋鴨產蛋量。幾乎所有品種的鴨均可被病毒所感染,多以產蛋鴨為感染群,對麻鴨具有較強的致病力。有相關研究表明,在野鴨、鵝及雞體內也分離出坦布蘇病毒。由此可見,坦布蘇病毒具有較廣的致病范圍。目前尚無確切的關于鴨坦布蘇病毒病的流行病學報道。從臨床角度來看,若鴨飼養基地有1 欄鴨發病,在1~2d 內即可擴散至整個飼養基地,在7d 之內可蔓延至該地區的其他鴨養殖場。動物試驗顯示,與感染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病鴨共同居住的其他動物也能感染該病,故而能推斷鴨坦布蘇病毒以水平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如呼吸道傳播、飲食及飲水傳播等。黃病毒中部分病毒能夠通過蚊蟲傳播,因此也不排除鴨坦布蘇病毒以蚊蟲為媒介進行傳播。但亦有報道表明,在較為寒冷的北方地區秋冬季節少有蚊蟲,但仍會出現鴨坦布蘇病毒病大面積流行的情況。白蛉與蚊蟲因能飛行的距離有限,不會造成過大的病毒傳播范圍,與短期內大范圍病情暴發有不符之處。當前暫無動物回歸試驗相關報道,此外,病毒傳播期間環境溫度的變化及其他節肢動物發生黃病毒傳播的時間不同,因此,坦布蘇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也無法確定是節肢動物,部分鳥類也可能對該病毒進行傳播。另有研究發現,該病毒能在種鵝中以鵝胚的形式傳播至下一代,進一步說明坦布蘇病毒能垂直傳播。
鴨在感染病毒后,其病變主要表現為卵巢感染、卵泡膜出血,卵泡膜充血,卵泡出現變形、破裂甚至液化,感染較為嚴重的鴨可發生卵黃性腹膜炎,輸卵管內有干酪或者膠凍樣物;公鴨睪丸縮小且重量降低,輸精管出現萎縮。病死于該病毒病的感染鴨,其肝脾腫大,顏色呈黃色;脾臟呈現出大理石樣,嚴重可出現異常腫大或破裂;卵泡液化、壞死或充血;心肌呈蒼白色,且可能出現外壁出血的情況;腦組織出現水腫或出血、腦膜出血;肺、腎、腸道及胰腺也呈現出差異性病變。感染鴨病理化學組織主要變化表現為:脾臟部位局部呈現淋巴細胞減少;血管周呈現炎性細胞浸潤、肝脂肪出現嚴重變形且充滿膽色素;心肌纖維壞死且存有大量炎性細胞;輸卵管水腫;大腦中皮質部壞死;腦膜呈炎性浸潤;腎小管細胞腫脹;胃黏膜細胞脫落、變性;腺腔內出現炎性細胞。
鴨感染鴨坦布蘇病毒病后,其采食量會明顯下降,產蛋鴨產蛋量下降,其產蛋量在短時間內可由92%~95%下降至10%以下,嚴重時可出現完全停止產蛋,死淘率約為12%,若出現繼發感染,死淘率可上升至30%左右。在該病毒流行初期,感染鴨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癥狀,排出黃綠色稀便,喜趴臥,對其進行驅趕會出現共濟失調的情況,多數感染鴨最終會因難以進食進水而衰竭死亡;在鴨坦布蘇病毒感染后期,感染鴨會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主要體現在走路搖擺、頭頸抽搐,雙腿向后伸而出現倒地癱瘓等癥狀,甚至死亡。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病程約為30d,一般能自行恢復,針對體質較好的鴨群,其產蛋水平可以恢復至感染前水平。在感染蛋鴨恢復的后期會出現換羽過程,該過程較為明顯。育成期種鴨及商品肉鴨多發病于22~39d,多以神經癥狀為主要表現,如站立行走困難、臥地不起等,死淘率約為25%。
采用電鏡法對病毒進行診斷,易于直接對病毒結構形態及病毒大小的觀察,并做出判斷,對病毒樣本進行觀察可見直徑為45nm 的球形粒子,且其中含有囊膜,該檢查方法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并且精準度較高,但此診斷方法對儀器以及操作的要求較高,在臨床所需的快速檢測中應用受限。
關于鴨坦布蘇病毒病的實驗室診斷方式主要包含分子生物學方法、血清學及病毒分離鑒定等。血清學方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法,其中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中和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法以及瓊脂免疫擴散試驗等。其中較為簡單便捷且操作簡單的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該試驗方法適合于大規模檢測。近年來,已有相關學者建立出鴨坦布蘇病毒的檢測方法,但由于病毒純化以及陰性血清制備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尚未進行廣泛應用。隨著鴨坦布蘇病毒病基因組序列被公布,已成功建立了多項檢測抗原分子生物學方法,如套式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探針、熒光定量及環介導等溫擴增法等。其中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具有簡便快捷等優點,并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與敏感性,是當前常用于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亦是對該病毒病進行快速有效診斷的一種方法[1]。病毒分離鑒定是一種經典的對鴨坦布蘇病毒病進行診斷的方式,其診斷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確率,較為可靠。從感染鴨的輸卵管、卵泡膜、脾臟、肝臟以及腦中等相關病變組織中均能分離出該病毒。
免疫組化法依據抗原抗體中特異性相結合的原理,能夠對組織切片中或細胞樣本中的某類化學成分進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將其應用于鴨坦布蘇病毒的鑒定中,則是對該病毒抗原進行鑒定,憑借其具有的特異性、敏感性及精準的定位性,還可對同一細胞或者同一組織中的不用抗原進行功能與形態的相關研究,此檢測方式對病理學研究的發展意義重大。
針對蚊媒病毒而言,其生活存儲宿主主要為鳥類,當鳥被感染后,可導致高病毒血癥的發生,在感染鴨坦布蘇病毒的感染鴨體內也可檢測出水平較高的病毒血癥,進一步說明病毒的存儲宿主可能是鳥類,但該推論仍需進一步對其進行證實。有相關報道表明,在北京鴨、雞、麻雀、櫻桃谷亞、鴿子、鵝以及番鴨體內均能分離出該病毒。上述家禽在市場中的銷售流通以及野鳥的生活遷徙也可導致病毒出現遠距離的傳播,進而加大了疾病安全隱患,增加疾病防控難度。在黃病毒科中,超過70 個成員可對人類致病,目前雖尚無鴨坦布蘇病毒對人類造成感染的相關報道,但有學者研究表明,能夠在Hepal-6 細胞中連續進行傳代[2]。還有相關動物實驗表明,小鼠在感染鴨坦布蘇病毒后會出現一系列神經癥狀。由此提示,鴨坦布蘇病毒適應于哺乳動物,并且可使哺乳動物發生相關反應及臨床癥狀。此外,由于其傳播途徑較為復雜以及鳥類能夠進行遠距離遷徙,說明該病毒對人類衛生安全所造成的潛在威脅應予以充分重視,故而加強對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科學防控具有公共衛生意義。
針對鴨坦布蘇病毒病目前尚無特效藥對其進行治療,故應做好充分、科學的預防工作。為了能有效進行防控,鴨養殖業相關人員應從疫苗免疫、生物安全及飼養管理等方面展開工作[3]。
疫苗免疫是最為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方式之一,并且該防控策略具有較好的經濟性。當前我國相關研究人員已經研究出多種關于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疫苗,包括DNA 疫苗、弱毒疫苗及滅活疫苗等。有試驗將鴨坦布蘇病毒病弱毒疫苗接種于蛋鴨中,證實該疫苗對蛋鴨的生產具有較強的保護效果,能有效降低蛋鴨在感染病毒后對產蛋性能的影響。另外有相關研究證實,滅活疫苗在實際生產應用過程中不僅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同時具有較強的安全性。上述兩項試驗結果均證實在蛋鴨開產前對其進行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接種,可有效減少鴨群的應激反應,使鴨坦布蘇病毒病對鴨群生產性能造成的影響最小[4]。有學者在研究分析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時發現,疫苗中含有的母源抗體能夠對不超過10 日齡的雛鴨進行保護,并且提出于雛鴨7~10 日齡時首次進行鴨坦布蘇病毒病疫苗接種,能夠達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因疫苗具有較好的保護性,可誘導被接種的鴨只產生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
應將飼養模式設定為全進全出,并且保證每一批鴨養殖結束后均應有相應的空舍期,在此期間對鴨養殖環境與相關用具進行充分、嚴格的消毒及清洗。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應注意消毒工作,對鴨舍內外進行消毒,同時對養殖人員及相關車輛進行消毒。對車輛與人員的進出進行嚴格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疫病傳播風險。針對病鴨所生產出的種蛋,應該予以分開存儲,以降低垂直傳播的風險。鴨舍與鴨舍之間應保證一定間距,有效降低水平傳播的概率;鴨養殖人員應定時巡視,若發現疑似病例應及時予以隔離觀察;針對病死鴨需進行無害化處理,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嚴格控制傳染源,進一步避免疫病的傳播擴散。
目前鴨坦布蘇病毒病依然存續于我國,并對養鴨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阻礙養鴨業的持續發展。當下關于鴨坦布蘇病毒病的相關研究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然存有諸多問題尚待明確,如該病毒致病機理。關于鴨坦布蘇病毒病已建立出反向遺傳操作系統,基于此,通過親本毒株與傳代致弱毒株,利用定點突變與節點替換可對鴨坦布蘇病毒病致病關鍵位點進行鑒定,從而利于闡明該病毒的致病機理,以進行相關疫苗有效研發工作。除此之外,還應對鴨坦布蘇病毒的傳播途徑進行研究,進而有利于對該病進行科學有效地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