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斌 梁達歌洋
中醫治法作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黃帝內經》就奠定了基礎,并隨后世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展,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治法體系,同時治法作為辨證論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指導選方用藥,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但臨床上多側重辨證,而對論治內容的論述及運用相對較少,這與治法體系本身的內容與邏輯上存在缺陷密切相關。如治法與治則的關系含混不清、治法的內容存在層次分類多樣、治法層次應如何構建等問題。筆者從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并更好地運用于臨床的角度出發,試從治法與治則的關系、治法體系層次分類的現狀、治法層次的新構建作了簡要分析,提出了治法的若干觀點,為中醫治法體系的系統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不妥之處,請指正。
從治法與治則的歷史源流來看,最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實則泄之,虛則補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調整陰陽”;《傷寒論》中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急下之”“當溫之”;唐宋時期提出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金元時期的醫家提出的“甘溫除熱”“滋陰降火”等內容,都是后世醫者結合臨床經驗及自身對古籍內容的理解,高度概括總結而形成的治法或治則的內容載體,同時“法”本身也含有規則、法令的意義,造成治法與治則界定不清,出現了治法亦治則、治則亦治法、又或是治則治法統稱——治法與治則的界定似是而非的現象,導致學者不得要領,難以精確掌握。為將治法與治則更好地運用于臨床,首先有必要深入研究治法與治則的關系。
1.1 治法與治則的界定現代對治法、治則的界定存在以下幾種說法,總結如下。在《中醫基礎理論》[1]教材指出:治則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根據四診所獲得的客觀資料,在對疾病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與判斷的基礎上,而制定出來的對臨床立法、處方、遣藥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律;7版《中醫基礎理論》[2]指出:治則是治療疾病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治法是在一定的治則指導下,針對證候的不同所制定的具體治療方法;陳潮祖[3]對治則的定義是:治則是根據疾病的致病機制、陰陽消長、氣機升降、淺深輕重、邪正盛衰、經脈馳張、病位病性、津氣通滯等提出的施治綱領。并且從治法與方劑的關系角度定義治法:治法是方劑發展到一定數量時總結出來的組方規律,再反過來指導配方,從有方到無方,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倪建偉等[4]提出:治則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制定的,對保持健康和祛除疾病、恢復健康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防病治病規律或法則。分析上述治法與治則的概念,治法與治則概念的界定主要有這幾方面差異:治法與治則是否存在指導理論?若存在,指導理論內容是什么?治法與治則適用的范圍?筆者通過存在的差異性并結合上述治法與治則概念的精華,試定義治法與治則的概念。
治則是在中醫疾病認識觀的指導下,治療所有的疾病而遵循的原則。“則”的最初含義是指刻或鑄在刊鼎上的規章,《新華字典》中“則”的解釋:規范,規則,可見治則具有原則性、規范性、普適性。同時治則是站在治療所有疾病的高度、專門針對疾病所制定的原則,具有戰略統括性。
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根據疾病現象辨別疾病本質(病的本質、證的本質)而制定的治療方法。治法的制定所針對的是疾病本質,由于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因主客觀的實踐需求,逐漸分化出辨病論治、辨證論治2種疾病分類的觀念,故治法有針對病的本質的治法(簡稱大法)和針對證的本質的治法(簡稱小法)2個方面內容。不難看出,治法具有具體性、針對性、靈活性的特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文字的內涵較多,有些時候治療手段也常常以治法而稱,如內服法、外用法、針法等,因為治療手段與本文所講的治法較易區分,但也需讀者留意,故特指出。
1.2 治法與治則的內容筆者從中醫獨特的疾病觀出發,剖析中醫對疾病原理的認識及疾病自身特有的內涵,從治則的原則性、規范性、普遍性、戰略統括性角度試歸納中醫治則內容。中醫認為平人或患者都是稟天地之氣質的生命活動現象,平人處于生命活動常態,反之患者則失其常態,認為任何疾病的產生,總是一定的病因特性干擾機體某部的生理功能,以致影響整體陰陽協調,產生寒熱、表里、虛實各有偏差的異常轉變的生命過程。從戰略性的高度總結出疾病原理3個不同方面的抽象特點:疾病是整體陰陽失調的異常生命活動;疾病是系統復合性不斷變化的異常生命過程;疾病具有整體化的個體階段性。將治則內容歸納為:以“治病必求于本”為終極目標,以“主次標本緩急”來審時度勢,以“隨證治之”應用于不同個體的不同階段。
對比現在較公認的治則內容如《中醫基礎理論》[5]認為:治則總綱為治病必求于本,治則內容包括正治反治、治標治本、扶正與驅邪、調整陰陽、調理精氣血津液、三因治宜等6個方面內容。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三大治則內容的具體化,如正治反治是采用與疾病本質性質相反的方藥治療,是治病必求于本原則在藥物運用的體現;扶正驅邪是從正邪盛衰角度以期達到治病求本原則;治病求本的原則同樣體現在調整陰陽、調整精氣血津液,是從調理人體的基礎生理物質層次上的一種體現;三因制宜同樣也是隨證治之原則的一種具體化的體現。
如果說治則內容是屬于戰略型的,那么治法內容就是具體型的。根據治法的定義,治法主要有針對病的本質、證的本質而確定大法小法2個方面的內容,大法小法2個方面在內容上具有共性——針對疾病本質(病或證)而立,而病或者證的本質大體不外乎病因、病位、病機,那么無論大法還是小法都同時具備病因治法、病位治法、病機治法的內容。3個方面的內容又因病、證的豐富多樣性,而具有不同于治則的特點,治法具有多樣性、具體變通性、靈活選擇性的特點。同時治法的內容需要注意以下2點:①在理論層次上,病因治法、病位治法、病機治法三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針對具體病證,在主次標本緩急治則下,三者的主次存在差異;②由于疾病系統復雜化的特性,病因病位病機各自的內容不可能是單一性的,會出現多病因、多病位、多病機的復雜性證候,這種情況下同樣遵循主次標本緩急的治則,分清病因治法之主次、病位治法之標本、病機治法之緩急。
1.3 治法與治則的聯系通過治法治則概念及內容的梳理,不難發現治法與治則的關系:治則指導治法的確定,治法必須遵循治則而定。治則具有原則性、規范性、普遍性,具有決定論,屬于戰略層次;治法具有具體變通性、靈活性、針對性,具有選擇論,屬于戰術層次。
基于對治法內容繁雜及邏輯含糊的現狀,現代不少學者對于治法層次的探討也有多種說法,現將治法分層內容總結如下。大部分學者以求治法在形式上達到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內容上符合中醫理論,并且能與辨證過程相對應為目的出發,對治法進行分類,如張大明[6]將治法分為治療目的與運用原則、治療大法、具體治法、選方遣藥5大層次。又如張惜燕[7]將治法分為:第1層次(總治則):治病求本;第2層次(基本治則):三因制宜,治標治本,正治反治;第3層次(病機治則):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第4層次(治療大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第5層次(具體治法):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滋陰解表,益氣解表……;第6層次(癥狀治法):藥物加減以期有效指導和運用于臨床。
有學者從治則的抽象程度的高低將治則進行分類,如于智敏[8]根據治則的抽象程度將中醫治則分為3個層次:第1層次包含治病求本、以平為期、調整陰陽;第2層次包括治未病、既病防變、標本論治、扶正驅邪、三因制宜、隨證治之、同證異治、異證同治、正治、反治;第3層次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燥者潤之等10余種小治則。
有學者根據辨證體系存在明確層次、依證而立的治法,也存在與辨證體系的層次明確對應且邏輯嚴謹的層次分類,如李姿慧等[9]將治法分為:最高層次以治療追求的目標、指導思想和基本手段為主要內容;第2層次為一般治則;第3層次為氣血津液的中介層次;第4層次為臟腑和病因論治層次。
有學者以病機為主要依據,如李征[10]將治法分為基本病機、病類病機、病證病機、癥狀病機4個層次。
上述內容分別從分層邏輯清晰、抽象程度、病機角度等方面來構建新的治法層次,但仍存在以下問題:治法治則界定不清楚;層次之間有聯系,但上一層次內容不能完全涵蓋下一層次內容,或為上下層內容有交叉,致使層次感缺失,邏輯性不夠完善。筆者基于治法的內容以及治法有效指導臨床實際運用出發,試構建新的治法層次分類體系。
2.1 治法層次的構建治法分為大法、小法2個方面的內容,故治法層次的構建包含了小法、大法各自治法層次的構建。通過分析病與證之間的關系,我們不難看出大法小法的關系:大法對小法具有指導作用,小法是大法的具體化。但需要注意2個方面:①由于中醫精詳于證,粗略于病的特點,在大法與小法2個方面的治法層次構建中也會出現精詳于小法,粗略于大法的特點。②在實際臨床中,在主次標本緩急的治則下,存在小法所針對的主要矛盾與大法所針對的基本矛盾暫時不統一的情況,小法可能一過性的與大法內容部分相反甚至完全相反。
2.2 大法小法層次構建思路無論辨病論治或辨證論治,治法所針對的都是本質,即病或證的三要素——病因、病位、病機。據此,大法與小法的第1層次均為病因治療法、病位治療法、病機治療法。因病因、病位、病機各自的內容存在層次性,故大法與小法后續層次的構建可以根據病因、病位、病機各自內容的層次而分層。大法、小法治法最終的確定是在治則的指導下,病因治法、病位治法、病機治法3個方面各自最后層次內容的綜合組合。
2.2.1 大法的分層構建大法層次的構建,根據萬病不離表里寒熱虛實,將病因病位病機與表里寒熱虛實有機結合起來,即病因與寒熱相對應,表里與病位相對應,病機與虛實相對應,形成了大法的第2層次,分為解表法、治里法、表里雙解法、溫法、寒法、寒溫并用法、補法、攻法、攻補兼施法9大內容。其實大法就分成了精簡的3層,大法的最后1層是在遵循治則的原則下,對大法第2層內容的綜合組合所確定的。可能會有讀者提出大法為什么不按照程鐘齡的八法分層?也曾有人指出,八法就是依據八綱之六要而確立的,但程鐘齡的八法內容實際存在繁簡失度的邏輯錯誤。從邏輯上講八法在攻補、表里、寒熱的內容上應當大致相近,但實際卻不然,如八法在表里上,僅僅就汗法為明確的解表法,而余七法多為治里法;針對寒熱上,僅僅明確給出溫法,相對應的寒法未明確;在攻補上,補法僅僅只概括為溫、補兩法,這樣不免顯的繁簡失度,層次不清,邏輯混亂。又或有讀者認為筆者這樣的分法太過籠統,沒有多大的臨床指導意義,但須知中醫是精詳于證而粗略于病的,并且由于中醫歷史及疾病自身特點等因素,中醫對病的劃分或者分類也不完善,盡管這樣分類相對簡要,但優勢在于層次分明,邏輯清楚。同時,從上文所敘述的大法與小法之間的關系,大法對于小法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樣具備一定的臨床意義。
2.2.2 小法的分層構建小法層次同樣根據三要素各自內容的層次而進行構建。試舉例小法第1層中病因治法的后續治法層次的構建內容。病因可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將病因治法第2層分為內因治法、外因治法、不內外因治法;病因治法的第3層的外因治法分為針對外因之六淫的風寒熱濕燥火等相應的治法;不內外因治法分為針對不內外因之病理產物的痰、飲、瘀、水、石等相應的治法;內因治法分為針對內傷之七情、欲望、心境、飲食、勞逸、體質等相應的治法;病因治法的第4層是針對具體病因并且根據藥物功效來確定及命名治法,如治濕法的下1層可以分為芳香化濕法、淡滲利濕法、苦燥化濕法等。小法最后的確定也是在遵循治則的前提下,病因治法、病位治法、病機治法各自內容最后層次治法的綜合。當然這樣分類也仍存在問題,如對于病因病位病機三要素各自內容的分類會因為醫者各自知識體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層;又如對于病因病位病機各自最后1層的命名是以什么原則方法而制定組合的,筆者的設想是以藥物常用的功效名詞來命名,當然這需要將含義相同的功效名稱合并歸類。但小法這樣分類也有其優勢:因治法依證而立,反過來促使醫者在臨床上辨證診斷上更加精細;另外因為醫者辨證水平的不同導致辨證的精細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治法這樣分類也都可以找到與所辨之證的精細程度相對應小法的層次,對粗略選方用藥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之,治則是在中醫疾病認識觀的指導下,治療所有的疾病而遵循的原則,治則具有原則性、規范性、普適性、戰略統括性;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根據疾病本質(病的本質、證的本質)辨證而制定的治療方法,治法具有具體性、針對性、靈活性。治則指導治法的確定,治法必須遵循治則。 筆者所構建的新的治法層次邏輯相對清晰,契合精詳辨證、粗略辨病的中醫診斷特點即治法層次精詳于小法層次的分類,且高度吻合“法隨證立”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