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莉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雹倭暯剑骸陡吲e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聯系《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的:“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走自己的路,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雹佟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頁。這兩段論述都指出了獨立自主的重大意義,對我們深入理解獨立自主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獨立自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核,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獨立自主是主體在處理與外部環境關系時的一種原則和狀態,即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不受外界環境控制的選擇。它強調以我為主的主體獨立性,也強調自我決斷的自主性,是一種獨立不懼、自我為主、自主自立的原則和精神。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處理國家利益、政黨利益等問題時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多有運用和體現。
政治上,面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毛澤東就強調要保持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治獨立性。1938年11月,他明確指出,要“保存黨派和階級的獨立性,保存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統一而犧牲黨派和階級的必要權利,而是相反,堅持黨派和階級的一定限度的權利”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9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反對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拒絕成為蘇聯的附庸。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也有自己的明確立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總結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雹邸多囆∑轿倪x》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后來,鄧小平又強調:“我們歷來主張世界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毩⒆灾鞑耪嬲w現了馬克思主義?!雹堋多囆∑轿倪x》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扎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雹萘暯剑骸对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經濟上,為了解決抗日戰爭時期軍民的經濟困難,毛澤東提出,不能像國民黨那樣專門依靠外國人,我們黨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6頁。。抗戰勝利后,他又強調說:“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2頁。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指出:“要繼續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執行一系列已定的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3頁。新時代以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77頁。。習近平指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雹堋读暯秸勚螄碚返?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40頁。
外交上,面對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失敗的大勢,以及美國可能采取的報復,毛澤東告誡說:“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雹荨睹珴蓶|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5頁。這為后來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思想打下了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后來他又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雹摺多囆∑轿倪x》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頁。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發展道路?!雹唷读暯秸勚螄碚返?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3頁。
總之,作為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原則,獨立自主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大政方針中有廣泛的運用。正如習近平總結指出:“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雹崃暯剑骸墩撝袊伯a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3-64頁?!拔覀凕h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歷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這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這種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雹饬暯剑骸墩撝袊伯a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4頁。
獨立自主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保障。這里的獨立自主主要指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喪失了獨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舊有的技術、政治、思想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中國人民首先是在器物層面感覺不足,進而從制度層面感覺不足,再深入到思想文化層面上感覺不足。在對比、反思中產生了近代以來文化上的一大問題,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出路,也即是中國的前途何在。
圍繞中國文化的出路,形成了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派。前者固守中國傳統文化,后者則主張要全盤西化。就前者而言,在關于中國舊有文化的認識上,代表性的觀點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強調中學是“體”,而西學只是“用”,中學西學并不是同等重要的,“中學”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文化本質所在?!爸袑W為體”的意義在于看到了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中國人獨特標識、自我身份確認的意義,強調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地位。而“中學為體”的現實目標和意義,就是要維持清王朝的統治,這與時代大勢是不相吻合的,當時的清王朝搖搖欲墜,日益腐朽、反動,其統治后期還與帝國主義勢力相勾結、投降賣國,使中國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喪失了國家主權。這樣的清王朝必定要被推翻。沒有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何談中學為體,何談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呢?
同樣的邏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本位”論者,面對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出現的困境,認為中國在文化領域中“消失”了,這種失望至極是他們提出“中國本位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因。他們希望以此重建中華傳統文化,恢復民族文化自信心。但是,“中國本位文化”在現實中被國民黨所利用,以實現其政治統治和文化統治的目的。從其要維護的實質對象看,實際上把國民黨政權作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主體。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政治和經濟是文化的發展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文化的生存發展就會出問題。因此,當一個政權不能在政治和經濟上實現獨立自主時,就不可能成為代表民族的主體,更無法確保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此外,還有一種主張,就是從精神文化層面討論文化或文明的主體問題。這種觀點認為要復興文化,須從心性發展做起;要復興民族,須從提高個人素質做起。這樣把中華文化復興建立于心性基礎上的努力顯然是片面的,甚至可說是本末倒置的。離開了政治和經濟主體的自立自主,文化復興僅從個人心性上用力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政治和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是文化上獨立自主的前提,國家和民族主體地位的確立是民族文化主體性確立的基礎,也是文化主體性構成中的基本內容。只有在政治和經濟獨立自主的基礎下,文化才能有立足之根基;只有政治和經濟上的自主自強,文化才能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反帝反封建為目的,就是要在政治和經濟上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從政治和經濟上創造前提條件,使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得以維護。有了這個根本前提,中華文化才能在風云變幻、險象環生的近現代歷史發展中求得生存、重建和發展。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具有延續性的文明。從古至今,中華文化以其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歷經風風雨雨的考驗而巍然屹立、生生不息。探討其生生不息、持續不斷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中華文化強大的獨立自主性。
中華文化產生于中華大地上,其本身是自發自生、獨立產生的。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中,提出用考古學研究我國文明起源需要探索三種標志性遺存,即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活動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煉金屬。文中指出:“從最新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分布地區及其相互關系與發展過程,也可以看出中國文明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發展;但是這并不排斥在發展過程中有時可能加上一些外來的因素、外來的影響。根據考古學上的證據,中國雖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離,但是中國文明還是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①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夏鼐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32頁。中華文明是“獨自發生、發展”、“土生土長”的,其中就內蘊著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中華文化的發展史更為我們理解獨立自主精神提供了更多的佐證。
自周公制禮作樂,開創文德之風,孔子加以“損益”、提倡以德治國始,古代中國的仁德文明、禮樂文明就作為中華文化的主干歷經千年而未曾改變,其間最大的文化事件是東漢魏晉時期傳入了印度佛教。由于佛教西來,與本土儒家義理有諸多不符,而受到時人的抵制。佛教與儒家思想相互碰撞、交鋒及至唐朝,韓愈提出了“道統”論,希望維系儒家道統,批判佛教。韓愈認為,如佛教的“法統”一樣,儒家也有自己一套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孟的傳授譜系,謂之“道統”。韓愈認為自己有使命恢復和發揚儒家道統,闡揚儒家綱常名教,延續和加強儒家思想的主干地位。韓愈道統論維護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主導地位,對后來宋明理學的興起、儒家思想再次復蘇和振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韓愈為代表的獨立自主意識,就沒有儒家思想的再次復蘇;沒有這種中華文化的本位意識、捍衛中華文化主體的精神,中國文化就可能面臨被湮滅的危險。當然,獨立自主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吸納新鮮事物,吐故納新的主體是自己。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的:“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707頁。這就充分體現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獨立自主的精神,也表明獨立自主是中國文化能夠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的基礎性前提。
獨立自主內蘊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生產生活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面對人與社會、世界、自然的諸多矛盾,中華文化提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面對外在環境的諸多羈絆、諸多限制,中華文化提倡獨立不懼、自我作主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吨芤住返摹肚坟韵筠o倡導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孔子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①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66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②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3頁。,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41頁。的大丈夫氣概,都是一種不為外界所動、以我為主、由我做主的主動精神與主體意志。
中華文化內蘊的獨立自主精神既體現在個人面臨外在環境考驗時的自我決斷、自主自信,也體現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外來考驗時的自我決斷、自主自信。而近代以來的危機更加凸顯了獨立自主精神的意義?!爸袊倌陙淼奈C,根本上是一個文化的危機”④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5頁。,其核心是如何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其表現就是處理好西方強勢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關系問題。無論是清王朝統治后期被動的思考,還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后的主動回應,都圍繞一大主題,這就是在中西日益交往密切后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如何維護文化的民族性的問題。對于近代中國的文化衰落,有觀點認為中國既有文化已經落后了,應該全盤接受西方文化、西方模式。這顯然不是立足中華文明的時代更新,而是切斷中華文明的脈絡。如此的文明如果實現,只能是消弭中華文化甚至消弭了中華民族,是絕對不可行的。這種觀點實際上否認了文化的民族性,否定了中華文化獨立自主發展的千年歷史事實,也否認了中華文化存在著普遍、恒久的合理價值,否認了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標識的獨特意義。改革開放初期出現了同樣的論調,資產階級自由化以西方文化為先進的、開放的,中國文化為落后的、封閉的,因此須與傳統決裂。這種無視中華文化民族性的觀點,既不合乎文化本身的特性,也不尊重中華民族的情感,是注定行不通、要失敗的。
近代以來的革命歷史進程也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堅持的獨立自主原則,才從根本上捍衛了中華文化的民族性。1949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薄爸袊吮蝗苏J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①《毛澤東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4-345頁。這種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強意識源于對中華文化民族性的堅守。同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堅定地指出:“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頁。他也大力倡導要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獨立自主地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薄拔覀円撔膶W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雹邸读暯秸勚螄碚?,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0頁。他進一步總結指出:“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雹芰暯剑骸墩撝袊伯a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3頁。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需要獨立自主,這是因為獨立自主的中華文化才具有自身的特性,區別于別的民族文化,擁有別的民族文化所缺乏的價值與內容,這是中華文化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基礎所在。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獨特的為人處世經驗、獨特的待人接物經驗、獨特的生產生活經驗。中華文化就是這些經驗的累積與概括。例如,中華文化主張以和為貴,具有和而不同、群體和諧的傾向,而西方文化則崇尚個人至上,強調競爭、優勝劣汰,追求個人自由、權利實現,這與中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補性,可以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正因為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其美,因此,才能相互交流、溝通、互鑒,這是構成文化世界性的基礎。也可以說,文化的世界性就體現在這些各具特色、獨立自主發展起來的文化類型中,也只有獨立自主的發展才能保持文化特色,構成不同的文化類型。只有各種文化類型的積極健康發展,才能夠促進世界文化的積極健康發展。
從當代看,全球化時代獨立自主對于保障中華文化世界性也具有重要意義。伴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國界的經濟、貿易、投資、金融使全球日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聯系、彼此依存的態勢。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各種文明之間交流往來日益密切,帶來了生活的便利、生產效率的提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人們相互依賴、相互交流,商品、物資、資本、人力不斷流通往來,全球化正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全球化也存在著問題,這就是它容易磨蝕人們之間的差異,帶來文明交流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同質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文化輸入,可能帶來對本民族的文化沖擊,影響、沖擊、消弭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因此,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帶來便利與效率的同時,可能也帶來民族特色的弱化,甚至消失。不可否認,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以其經濟上的強勢為后盾,對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或影響。我們融入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打交道,這一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中,積極吸取西方文化的優秀成分是正常的,但是以此消弭、否定自身傳統卻是不可取的,這種喪失民族性的文化選擇最終不可能走向世界。因此,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只有立足自身、保持特色,才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從歷史來看,中華文化曾經因其獨特的道德理想追求影響過西方,贏得過推崇。萊布尼茨曾經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它在版圖上不次于文明的歐洲,并且在人數上和國家的治理上遠勝于文明的歐洲。在中國,在某種意義上,有一個極其令人贊佩的道德,再加上有一個哲學學說,或者說有一個自然神論,因其古老而受到尊敬。”②何兆武、柳卸林:《中國印象:外國名人論中國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9頁。從現實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自強不息的奮斗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3頁。。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實踐產生的新文化為第三世界殖民地反壓迫、爭取獨立樹立了典范;改革開放實踐產生的新文化為社會主義不發達國家走向富強提供了借鑒;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產生的新文化也必將為全球化時代東方文化的崛起樹立榜樣。這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的表現,這樣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獨立自主的原則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