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花,武恒,張金東
(高唐縣水利局,山東 高唐 252800)
高唐縣河流眾多,境內共有徒駭河、馬頰河2條省級河道,位山一干渠、二干渠與七里河、德王河4 條市級河道和45 條縣級河道、149 條鎮級河道,河道總長1 037 km,有南王水庫、太平水庫2座中型水庫,魚丘湖、雙海湖2 個湖泊。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是做好河(湖)長制工作的基礎保障。高唐縣委、縣政府堅決扛牢河湖管護的政治責任,始終把做好河(湖)長制工作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政治任務,與全縣重點工作布局一體謀劃、協同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將河(湖)長制工作寫入縣十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縣政府2022 年工作報告,作為重點事項推進。2022 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部署河(湖)長制工作5次,及時傳達貫徹中央和省、市工作安排,不斷增強做好河(湖)長制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夯實河(湖)長責任,及時充實調整河(湖)長體系,877 名河(湖)長、12 名河道警長、65 名退伍軍人公益崗專職巡河員、1 061名河管員實現全縣各級河湖全覆蓋。縣級領導躬身入局帶頭巡河,壓實鎮村級河(湖)長、河管員責任,實現常態巡、現場辦,能立即整改的即知即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問題及時上報、掛牌督辦,做到守水有責、守水盡責,保證轄區內每條河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提升河(湖)長履職能力,及時組織基層河長學習《聊城市鎮、村級河長湖長履職規范(試行)》,確保鎮村級河長規范履職、責任落實。強化壓力傳導,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鎮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每月至少2 次檢查督導、每月通報成績,履責于行、督責于嚴、明責于眾,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強化用心引領、下足“繡花功夫”是切實提升河湖管護水平的關鍵所在。高唐縣堅持統籌協調、整合集成,利用聯席會議、聯動機制,把水利、環保、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千條線”,穿引到河(湖)長制“一根針”下,“繡出”生態美好、魅力無限的河湖勝景。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開展了2輪“起底式、全覆蓋、無死角”巡河排查,真正實現了各級河湖“四亂”問題動態清零。
結合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投資4.3 億元對重點河道進行系統整治,實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生態水系;啟動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徹底解決城區汛期“看海”問題,改善城區排澇河道水體質量;以打造“一河兩湖”中央活力片區為抓手,謀劃實施城區水系連通工程,實現城區水系閉環聯通,合力讓水體活起來、水質好起來,提升縣域河湖生態。
全員參與、齊抓共管是做好河(湖)長制工作的重要條件。高唐縣始終強化創新意識和“有解”思維,持續探索創新河湖管護形式,落實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水模式,廣泛凝聚保護河湖的強大合力。動員企業深度參與,縣級河道堤防實行公司化運營管護,由縣水務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承擔堤防綠化管理、日常巡查管護等任務,構建起高效的河湖管護機制。各鎮街創新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固河鎮建立了微信公眾號,與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倡導全民參與;姜店鎮將河(湖)長制與網格化管理相結合,網格員成為巡河護河新力量;尹集鎮、梁村鎮成立了垃圾清理打撈隊,河道垃圾清理更加及時高效。
各鎮街將河湖管護納入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為充分調動1 061 名河管員履職盡責積極性和可持續性,采取承包堤防土地優惠、鎮財政獎補、村集體記工、村集體收入補貼等多種方式解決河管員報酬。同時,主動邀請服務對象參與河(湖)長制工作,組建了66 名企業河長的社會隊伍,賦予監督職責,履行監督義務,擔負社會責任,參與管水、護水,構建了政企民三方協同治水的良好格局。
數字賦能、智慧引領是打造現代化治水格局的重要手段。高唐縣把數字化作為提升河湖管護水平的重要支撐,加大縣級財政支持力度,累計投入資金近千萬元,整合重要河湖節點150 處視頻監控、防汛預報預警、測水量水、水文監測、水利一張圖等信息平臺數字技術資源,從河湖數據匯聚平臺建設、河湖水系防汛調度預案編制、河湖管護水平提升、智慧感知體系建設4 個方面提升水利數字化水平。防汛指揮調度中心智慧平臺實現雨情、水情、汛情實時監測和各鎮街在線視頻調度指揮,無人機巡河提升重要河道及偏遠低洼地區汛情、工情排查的便捷性、高效性,水閘遠傳遠控系統實現關鍵節點水閘遠程啟閉,數字河湖建設為實現高效、智慧河湖管護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頻共振、有效引導是增強群眾認同感的有效途徑。高唐縣結合全縣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采取“傳統+新媒體”的方式,大力宣傳河(湖)長制政策措施、重要意義,及時報道工作熱點、推廣工作亮點,讓高唐水文化更可看、更可品,成為新的城市文化IP。河(湖)長制“五治同步”工作做法先后被聊城日報、聊城改革公眾號宣傳推廣。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大力開展宣傳活動,發放宣傳手冊1 萬余冊,提高公眾意識,公開投訴渠道,接受社會監督,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2022 年1~5 月份,209 名鎮級河長巡河達4 255次,巡河率135.7%,652 名村級河長巡河達24 666次,巡河率189.2%,發現并及時整改問題275項,切實推進了河湖管護,推動從“河(湖)長制”到“河(湖)長治”轉變。在2021 年防御臺風“煙花”和抗擊秋汛期間,各級河(湖)長深入基層一線、現場指揮調度,實現平穩、安全度汛,全力保障了全縣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堅決遏制增量,清除存量,持續強化河流水環境保護。每周定期對重點河流斷面進行巡查采樣檢測,對污染治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21 項指標必須達到地表水IV 類標準后方可排放,2022 年1~4 月地表水環境質量指數居全市第一。扎實推進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工作,深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村面源污染。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實施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對唐公溝董姑橋段等重點河段進行清淤整治,建設生態水治理系統,修復人工濕地面積12 萬m2。
突出系統治理,通過加強河湖治理、開展河湖建設、創新河湖管護等舉措,實施水系聯通、河道清違清障、清淤疏浚等工程,提高河道防洪排澇能力,提升河湖文化底蘊,幸福河湖格局初顯。2019 年以來,累計投入4.5 億元,實施劉橋西引河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等項目,疏浚河道600 余公里、襯砌渠道50 余公里。2021、2022 年全縣12 個鎮街全部實現適時引黃灌溉。大力開發利用堤防,發展苗木種植,綠化河道247 km,高標準完成河道確權劃界和界樁埋設工作,1 037 km 河道明確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謀劃全域生態水系連通提升工程,打造集傳統文化、生態景觀及沿河城市地域特色為一體的濱河景觀風貌。
自2022 年以來,高標準編制現代水網規劃,謀劃11 項重點水利項目,項目估算投資達92 億。通過系統治理,全縣河湖實現了提檔升級,灌排條件大幅提升,為美麗幸福河湖創建奠定良好基礎。
聚焦全縣部分河湖亂象,推行依法治理、多元管護,扎實開展“清河行動”“深化清違整治、構建無違河湖”等專項整治行動,維護了全縣河湖管理的良好秩序,確保河道行洪通道更加暢通,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高,河湖秩序進一步規范。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徒步近千公里,對全縣200 條河道進行普查,特別是對水域岸線、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全面清查,因地制宜、對癥施策,確定了一河一策目標及任務清單。
開展了水質隱患專項排查行動。深入推進入河排污(水)口分類整治工作,排查整治入河排污(水)口291 個。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排查整治,整改完成省市反饋“四亂”問題16 項。結合縣級河道堤防規范化管理,水利部門對非法種植、亂搭亂建、亂倒亂排等現象開展專項行動,整治各類問題120項,1~5 月份累計清理垃圾600余噸。
強化創新意識、有解思維,持續探索創新河湖管護形式,積極落實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治水模式,廣泛凝聚保護河湖的強大合力。科學制定“一河(湖)一策”,2021年,雙海湖、官道新河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目前正在將魚丘湖打造成“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并將63 條河湖打造美麗幸福河湖。縣級河道堤防實行公司化運營,由縣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承擔堤防綠化管理、縣級河道日常巡查治理任務,構建起高效的河湖管理機制。同時,通過電視、網絡、新媒體結合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廣泛宣傳河(湖)長制工作,公開投訴渠道,提高社會公眾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與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效銜接,進一步鞏固河湖長制工作成效,加大農村河道污染治理力度,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提升農村群眾幸福感,助力鄉村振興。
在村村通廣播、明白紙、電視臺等宣傳載體及基礎上,充分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型網絡媒體,創新宣傳形式,拓寬工作思路,提高群眾關注度和參與度。
充分發揮“水利一張圖”數字平臺以及無人機巡河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河湖管護效率,促進河道管理能力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