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琴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西高山鎮畜牧獸醫站 742111)
隨著社會生產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有所提升,人們對肉類產品,尤其是禽類肉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生態雞養殖業的發展也逐漸趨向成熟。實際生態雞養殖中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而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并且獲得較優秀的產品才能夠給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因此,進行生態雞養殖技術發展研究就尤其重要。
生態雞又被稱為土雞或者笨雞,但不是指個人養殖戶進行小規模散養的雞,而是指能夠通過先進科學技術進行高效、高質量,沒有進行激素養殖的雞。在養殖過程中首先要注意不能使用激素催熟,并且要讓雞能夠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可以進行適當運動。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即使生態雞養殖的成本遠遠高于傳統養殖方式所需要的成本,但是對環境的壓力小、產品的質量高,是完全符合生態經濟學的相關要求的,且還有機會將生態雞養殖與其他產業開展聯合發展,在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達到綠色食品生產標準。既然不使用激素以及相關的抗生素,那么在生態雞飼養過程中,及時補充營養就尤其重要了。常用的辦法是將輔料和瓜果蔬菜進行混合喂食,飲用水則是采用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水,進一步提升雞群的免疫力。總體而言,生態雞養殖是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養殖模式,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高質量雞肉的需求[1]。
首先,生態雞養殖場的選址要盡量選擇天然林地或者果園,利用天然形成的林木促進雞群的規模放養發展。而且用于養雞的防護林必須是遠離道路和居民集中住宅區的,能夠有較為安靜的環境和清潔的水源,周圍的光照強度和通風情況都較為良好附近的灌木叢或林地中的昆蟲數量較多。不適宜在坡度較大的地方,而且必須遠離化工廠,避免有污染物的氣體或者土壤侵害雞群的健康。此外,具體選址不宜選擇在太過于偏遠的地區,避免交通運輸不便以及無法及時通知相關獸醫進行治療。
雞場的建設有嚴格要求,需要建造在防護林的中央,能夠將養殖人員生活的區域和養殖的區域嚴格隔離開,并且對于生產養殖區域也需要有完備的規劃,能夠對消毒、喂養、雞群活動、污染物存放或處理等相關生產活動都有固定設施或場所。如果建立了獸醫室和隔離室還有污染物處理設施的話,需要設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口處,離雞群主要活動的區域有50m及以上的距離。而雞舍和雞群活動的區域需要進行規模規劃,不可過于擁擠,活動區域用較為結實的材料完成圍網。同時雞舍的高度,以及棚頂的材料和棚頂的通風口都有規定,按照最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修建,為后續開展通風以及消毒工作提供便利[2]。
飼料必須是天然有機飼料,不能使用添加化學成分的飼料。而具體的飼料和飼草可以選擇人工部分和天然部分混合的方式。首先,對人工飼料的要求是需要從正規的廠家購買,能夠完全符合有機食品的需要,需要確保飼料的質量是行業內最好的。其次是天然飼料,對天然飼料的要求是不被污染且不只是草料,也能夠有昆蟲、草籽、瓜果等天然產物。只有保障雞的營養達到要求,才能夠生產出較為優質的雞肉,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對于喂食的要求則是能夠一天喂食5次左右,飲用水量充足,在雞群進入放養期間則是要將人工喂食的數量降到每天2~3次,早上喂食的數量少,晚上喂食的數量多。
2.4.1 育雛季節
生態雞的雞育雛時間選擇在3~5月,一方面春季氣溫逐漸回暖,陽光情況良好,對雛雞生長以及提高育存活率都有一定的幫助。而到了雛雞生長到一定階段后,氣溫正好適合進行舍外活動,能夠保證雞群的運動量,增強體質,為之后采食和防御天敵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春雛性成熟較早,能夠長時間進行雞蛋生產,對于雞蛋產業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2.4.2 放牧飼養
確定雛雞在飼養到3周左右,體重達標,就從雞舍中飼養改為散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夠自由進行采食之后就確定放養工作。而在雛雞達到4周時,體重依舊符合標準,就可以到有草地、有圍網、更加寬敞的區域開展散養模式,同時訓練雞的反應能力,能夠完成自我防護和自行捕食。天暖和的時候,主要是規定3h左右的放養計劃,而到了天氣逐漸冷的時候則是盡量減少放養時間,依照溫度情況進行調節。飼料也按照實際情況預估的去喂養,但是飲用水一定要充足,不僅是對雞舍內設置可以自動提供飲用水的機器,在雞群活動的范圍內也要進行飲用水安排[3]。
2.4.3 光照管理
為了能夠提升產蛋率,需要進行光照管理,能夠逐漸增加光照,直到光照時間為16h之后保持相對穩定的時間,并且在產蛋高峰期也依舊保持光照穩定,后期可以相對應進行光照增加,但是不可超過18h。
2.4.4 安全防范
對于進行散養之后要確保雞群活動的區域內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避免雞群產生損失。也可以適當飼養訓練家犬,進行雞群防護,同時在養殖場地周圍設置能夠抵擋大型動物入侵的防護帶和防護網,防止鷹、黃鼠狼、貍子等雞群的天敵大面積攻擊雞群,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損失。
2.5.1 疫苗接種
疾病防治的首要任務是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養殖戶需要根據實際動物疫病情況完成疫苗接種工作,按照當地動物防疫站給出的推薦時間進行疫苗接種,有一定條件的話也可以開展抗體監測以及疫苗相關實驗,確定防疫藥效最強且沒有后遺癥,并且疫苗的接種情況要及時記錄,上報給當地的動物防疫站用于衛生監督和疫病防疫工作需要。
2.5.2 消毒滅源
對養殖場設立專門的消毒間和消毒池,對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開展系統的消毒工作,同時養殖場內不宜飼養其他牲畜,或者將雞群與其他牲畜進行混養,避免疫病交叉感染情況。對相關養殖人員的健康情況也需要定期進行檢查,需要持有健康證上崗。雞舍內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消毒,并且雞舍清理完成再到雛雞進入空的雞舍需要間隔至少2周時間,對空雞舍實行封閉式管理,避免野生動物進入。
2.5.3 廢棄物處理
養殖場內產生的雞糞和雞毛要進行及時處理,除了堆積到固定地點進行堆肥以外,也可以將較多數量的雞糞用于沼氣池規劃,確保生活生產中的廢棄物能夠得到妥善處理,而不是過度堆積后污染空氣、土壤和水源,導致污染物中的病毒反而感染雞群。對于治療無效死亡的病雞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果選擇焚燒處理的話,需要選擇在雞場下風向、與水源較遠的地方處理,并且對相關地區及時開展消毒工作。
綜上所述,進行生態雞養殖要比傳統的養殖方式有更加嚴格的要求,而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影響因素,需要把控好每一個工作環節,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對養殖場地進行規劃,采取科學的飼養模式和生產模式,為提升生態養殖能力、創造經濟價值、創造社會價值等多方面發展提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