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清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發展提出“登高望遠”的戰略思路:“望,就是登高望遠,規劃事業、謀求發展要跳出當地、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蒙古,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識”。總書記進一步對內蒙古開出“藥方”:“要望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強做優;望向現代產業新體系,即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望向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望向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路子,形成有競爭力的增長極……”中央希望內蒙古的產業經濟盡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要通過轉變觀念、戰略謀劃、策略推進,把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推到全新發展軌道。當前,內蒙古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成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所在。
內蒙古發揮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地區、提升綜合實力的戰略機遇,應系統歸攏,合理規劃,跨越發展,重點突破,這是當務之急的重中之重。全面地、前瞻性地、清晰地認識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現狀,對順利推進創新型內蒙古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①依靠內蒙古自治區資源優勢和后發優勢,實現自治區科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②,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內蒙古”奮斗,搭建好科技創新平臺,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構筑國家創新體系做出應有貢獻。
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方位、全過程聯動的最具創新活力的新局面,建設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技術創新中心和創新基地,建設多個具有強勢和優勢的創新型城市,在全國率先建成創新能力強、經濟發展后勁足、城市功能完善、社會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友好的創新型省份;突出科技進步的先導作用和大科技的理念,集聚創新資源,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功能和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將內蒙古建設成工業化現代化、生態化、知識化的“四化”領先的創新型省份。實現的分階段轉變,如圖1所示。

圖1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實現分階段增長和發展方式轉變
到2025年建成創新型內蒙古,至少需兩次以上的跨越式飛躍才有可能實現奮斗目標。因此,本研究認為實現創新型內蒙古的建設目標,分別以“十三五”后期和2025年為轉折點,在不同階段實現不同的增長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儲備經驗、完善措施,在2025年及未來時期最終實現工業化、生態化、知識化、現代化的 “四化”領先的新格局。在每一階段,解決的關鍵問題各不相同,但以首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為主,以其他方面為輔,各個目標逐一實現。因此,研究認為在工業化期,應首要解決資源的消耗問題,實現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這是創新型建設的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在生態化期,應首要解決人口環境問題,實現投資拉動型向居民消費拉動型的轉變,這是創新型建設的根本所在;在知識化期,應首要解決知識創造與獲取問題,實現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創新型的轉變,這是創新型建設的飛躍和拔高期;在現代化期,應首要解決創新戰略問題,實現從跟蹤為主向創新引領轉變,這是全面跨入創新型行列的重中之重。
創新型內蒙古的發展要依托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就如同創新國家建成要依托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構建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產業優勢三大高地作為有力支撐,在市場經濟導向下,增強國際競爭力,將弱勢變強勢,推動創新型內蒙古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圖2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目標模式
創新型內蒙古建設需建立在若干個創新型城市帶的基礎上,通過輻射帶動,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型城市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構建有效評價體系,才能體現出其重大價值。因此,本研究提出構建3個創新型城市帶,橫貫自治區的東中西部地區。
第一個帶以“呼包鄂”為核心。輻射帶動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盟。重點打造自主創新示范區,發揮工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創新型城市的功能,建成“支撐引領突出,人才品牌匯集,創新氛圍濃厚”的創新型城市集中帶,構建改革試驗區、創新核心區、開放承接區和生態優良區。
第二個帶以赤峰市為中心。輻射帶動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通遼市、興安盟。重點打造農牧業經濟強區,發揮文化創新型城市功能,建成“優勢特色明顯,生態環境優良”的創新型城市集中帶。
第三個帶以呼倫貝爾市為依托,打造以滿洲里市為邊疆口岸城市,建立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發揮知識創新型城市功能,建成“集現代化、知識化為一體”的創新型城市集中帶。

圖3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支撐條件互動構架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支撐條件互動構架圖:依據各創新主體的相互功能作用,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構建以產、學、研、用結合為核心,以官、金、企、高校、院所、中介各創新主體相互聯系的創新機制,通過服務、制度、管理等創新方式,營造一個激勵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的軟、硬環境,形成知識、人才、產業等系統的、完善的創新體系,調動各創新要素的創新活力,加速科技進步與增強創新引領動力,提升創新成果產出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創新型內蒙古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再通過評價體系的檢驗,實時反饋到各創新要素的創新過程中,形成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循環架構,進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力,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經濟騰飛。
創新發展既是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拓展、不斷積累的漸進過程。
立足自治區發展實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培育增長動能、提高發展質量、增加發展效益;著力打造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軍民融合創新有效互動,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聚焦特色、補齊短板、集中發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市場競爭優勢;著力打造技術鏈、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有機發展的生態系統;著力構建尊重知識、崇尚創造、激勵創新的法制環境、政策體系和文化氛圍,顯著提高科技創新活力、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水平和區域綜合競爭力,實現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發展,走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創新跨越發展之路,使內蒙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創新區域。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核心引領作用,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成內蒙古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創新能力達到全國創新型省區平均水平以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強力支撐內蒙古現代化,建成國家重要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出三步走創新發展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優勢領域原始創新能力、重點行業集成創新能力、特色產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健全,勇于創新創業、激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第二步,到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競爭力大幅提升,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建成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在稀土新材料、清潔能源、重型裝備制造、石墨烯、大數據、畜牧業等若干方向和領域形成新的創新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部分領域科技創新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制約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得到基本解決。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涌流的生動局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全國科技創新強區。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國家重要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力支撐內蒙古現代化建設。科技服務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經濟發展質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