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華
(浙江師范大學 圖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
2020年11月,教育部在“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844號(教育類268號)提案答復的函”中明確指出:教育部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學的講話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等有關要求,在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頒布后,組織義務教育各學科教材修訂工作,在教材修訂過程中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內容[1]。
師范教育是培養師資的專門教育,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而造就過硬師資力量的重任。在師范類院校,尤其是沒有開設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學科及相關專業以及通識課程的高等師范院校,針對中醫藥知識進行閱讀推廣工作,對于師范生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訓練國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且將對其職業生涯產生深遠影響。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其中的“高”,包括施教者相較于求學者在知識內涵上更加精深,也包括在知識體系上尤其完備。在校師范生,是未來教師和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從業人員的預備者,他們是優秀文化現實的活態載體,亦是將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沿襲的直接傳承人。與非師范類院校相比,師范類院校的培養目標在文化傳承的意義上更為突出,他們擔負著培養高水平師資的使命;與中醫藥類高校相比,以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視角考察師范類院校的學科結構,中醫藥類知識相對薄弱,如果再加上沒有中醫藥類相關通識課程設置以及缺乏中醫藥類信息資源,那么學生在授課學習、自主學習上幾乎與中醫藥類知識零交叉。在師范類院校進行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不僅是對師范生現有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補缺,更是對中小學階段日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遠布局。
晚清,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思想學術文化前所未有地在被比較中接受審視。1925年,清華研究院設立國學門,學科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音樂等。近百年來,區別于西學的中國本有的學術,在“全盤西化”“中體西用”等各方觀點的搏擊中,區別于西醫藥的中醫藥,在取消舊醫藥及全盤否定中醫中藥等各種歷史洪流的淘汰中,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突圍而出,越來越被明確認識、全面了解。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其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要求“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階段“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系賅備、內涵豐富,經史子集囊括的諸子百家、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乃至戲劇、武術、民俗等,這些學科門類和文化領域,在近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與推廣。而中醫藥知識的普及程度遠不及此。中醫學關聯到中國古代哲學,涉及獨特的理論基礎、論治原則、診療手段、醫療技術、藥物知識和健身方法、養生要領,文獻豐富,學派眾多。中醫藥包括漢族醫學、藏族醫學、苗族醫學、蒙古族醫學、維吾爾族醫學等各民族醫學,反映了各民族對生命、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對中醫藥知識進行閱讀推廣,是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可以進一步完善讀者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結構,提升國學文化知識素養。
師范院校應當具備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高地的自覺,汲取精髓,涵養師德,傳承師道,延續師風。
近年來,推進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活動不斷豐富,基礎教育階段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語文、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等學科都陸續有所反應。教育部相關發文舉要如下。
2013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3];2014年,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2016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4]發布,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求“加強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和人才庫建設”;《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9年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遴選工作的通知》[5]中指出,傳承項目主要包括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美術、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書法(篆刻)、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等。
中醫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進入了各級基礎教育規劃與發展的視野。2015年10月,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意見》[6],提出“將相關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年—2030年)》[7],重點任務包括“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組織實施包括“推動中醫藥進校園”“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只有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熱愛與傳承,才能根深蒂固地增強文化自信與涵養愛國情感。師范院校的培養對象是未來中小學教育的中堅力量,在師范院校開展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工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掌握中華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多元化格局,是對師范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前瞻性規劃。
師范類院校,尤其是本校沒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相關學科與專業的學校,缺乏強有力的中醫藥師資力量以借助,加之學生的中醫藥學科知識基礎薄弱,在進行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工作中,應選擇適合自身條件與特點的途徑和方法,注重信息的科普性、體系的框架性和知識的實用性。
師范類院校推廣中醫藥知識,非關專業與職業性教育,宜于以博學、博覽為目的,關注方式的科學性、趣味性,重視借鑒其他科普工作的規律與經驗,以讀者易于接受和參與的途徑,推廣高質量、低門檻的中醫藥基礎知識。
一般來說,師范生不太具備中醫藥知識基礎,在對他們進行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工作時,為了讀者對相關知識形成整體性了解,應站在宏觀知識體系的視角,從豐厚的中華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土壤中汲取營養,統籌考慮中醫藥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基礎理論、中醫史、醫家流派等,給予讀者系統性的中醫藥基礎知識,使其對中醫藥文化獲得框架性認識。
注重推廣內容的普遍適用與實用價值。例如:常見中醫藥診療手段的知識推廣,如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使用禁忌等;結合地方中醫藥資源和地方中醫藥特色文化;推介常用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與技能;中醫藥學科進展信息、國家相關政策;等等。
師范類院校在進行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時,可以充分學習和借鑒其已有閱讀推廣工作的成功案例,汲取經驗,為閱讀推廣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為中醫藥知識的普及采納適合的方法。對其中存在的短板,也應積極尋求應對方法。例如,師范類院校在中醫藥類書目館藏上存在的劣勢,可以通過充分利用電子書資源和網絡共享資源進行彌補;非中醫藥專業讀者在中醫藥類書籍閱讀興趣上存在的劣勢,可以借助各種醫藥節日、中醫藥文化節、傳統節日與節氣等喜聞樂見的活動為契機進行培養提升。
圖書展覽是圖書館傳統服務項目,形式多樣,方法靈活。中醫藥學歷史悠久,醫籍浩繁,內容豐富,門類齊全。通過專題書架、主題書展、書目推薦、書單、微書展等各館自有推廣渠道[8],師范類院校圖書館可以將中醫藥經典書目、中醫藥科普書籍和中醫藥工具書等中醫藥類書籍,對讀者進行閱讀推廣,使之對中醫藥知識體系及歷史等有基本了解。例如: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等主要的醫學典籍,最早的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等主要的本草典籍,總結東晉以前中醫急癥治療成就的《肘后備急方》等主要方書典籍,《中藥大辭典》等工具書,以及醫案、醫話等等[9]。
實物及圖片類展覽,配以簡潔的文字介紹,用于推介中醫器械、常見本草、經絡腧穴、歷代名醫、經方驗方、民族醫藥等中醫藥知識,既專業,又直觀,是簡便有效的推介方法。
講座是一種靈活、高效的教學形式。師范類院校圖書館可以充分結合本校相關學科,推出與文學、哲學、圖情學等交叉學科式中醫藥知識講座。例如:《紅樓夢》與中醫藥知識、中醫生命哲學、中醫古籍與藏書文化等;也可以通過各館既有視聽活動,推介觀看專業機構制作的中醫藥類紀錄片或高校錄制的相關公開課,如廣東省中醫藥局等主辦的中醫藥文化紀錄片《懸壺嶺南》,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主持拍攝的旨在記錄滬上名老中醫成長和行醫歷程的系列紀錄片《海派中醫》,山東中醫藥大學公開課《中國傳統節日與養生文化》,等等。
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推出寓教于樂的體驗活動。例如:聯合校醫院或校外醫院的中醫生、中醫科,體驗艾灸、推拿、膏方制作;邀請體育學院教師教授八段錦等傳統醫學導引功法;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或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教師指導藥膳烹制;植物學科教師帶領讀者識別校園內可資中醫采用的常見植物,了解其功效、主治等等。通過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強化中醫藥知識的吸引力和滲透力,以提高閱讀推廣的效果。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根底深厚,在師范類院校進行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是傳承中醫藥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對中小學階段日益重視中醫藥等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高瞻遠矚,也可以起到輔助大學生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作用。在對師范生開展中醫藥知識閱讀推廣工作中,既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提高對中醫藥的正確認識,也要關注推廣內容的客觀性、通俗性,在增進了解中傳播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