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慧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宿遷是全國唯一擁有大運河3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是蘇北航運的黃金水道和南水北調的主要通道。數字信息化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輸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以期實現與鄉村文化振興發展的耦合效應。
方案引領、政策應先行,地方在制定相關規劃、項目投資中涉及多個部門,溝通協調難度較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導致融合發展的關系不明確,耦合效應無法彰顯。同時據生態環境部門披露,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區域存在磷石膏露天堆存、違規擠占濱河生態空間、城區雨污混排影響大運河水環境等問題,對運河水系水質造成威脅,影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缺乏數字化頂層規劃設計,文化旅游產品智能化、新穎化的吸引力不足等問題,不利于大運河古村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文化特色的傳播上,不能打破信息壁壘,無法實現信息的自由流通,因此阻礙了村民對“家門口”運河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無法實現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機融合。
借助數字化管理平臺充分關注大運河文化發展,以及沿線鄉村振興問題,形成專項功能模塊體系。在產業發展、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排放標準等方面制定統一規劃;加大金融政策和科技扶持力度,探索PPP模式設立專項基金;數字化管理平臺中建立大運河文化建設監測預警平臺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實施動態管理和考核。從規劃、政策扶持、過程管理等角度構建“三位一體”的體制機制,確保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運河沿線建設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地緣關系的文化活動、精神生活的空間和場所,將文化空間作為一個既存在當下,又有歷史傳承,立體的、豐富的、可感知、可觸碰的生產生活的場域。同時可以借助數字技術興起的直播平臺向受眾傳播,不僅有利于形成文旅產業新形態,更有利于大運河文化底蘊的挖掘與傳承。
構建宿遷市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的數字化設計、數據采集與大數據管理平臺。以數字化為門徑,通過信息技術收集和整理宿遷市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的空間數據和時間數據;利用計算機圖形、電腦動畫等形成景觀信息模型對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進行數字化表達;利用VR等虛擬現實技術對大運河歷史景觀進行“復制”,實現逼真的虛擬數字化展現。
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優勢,搭建各種吸引社會公眾開展互動交流的參與平臺,并在海量數據挖掘分析中,找準社會公眾的真實需求,是實現宿遷市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的公眾參與,形成大運河文化與鄉村文化共享共治的突破口。利用與互聯網有關的展示平臺,使大運河景觀風貌以及風土人情可以更全面和直觀地展示給大眾建設開放和互動的平臺,通過數字治理也可以將公眾的智慧變為現實。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系統性工程,其成效評價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指導作用。通過構建具體指標,并采用科學方法確定指標層次權重,可以進一步明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指向,科學推動文化帶建設可持續發展。在數字經濟時代,適時增加數字化發展評價導向,將助推文化建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更好地助力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融合發展。
在數字賦能視角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的評價,需要以文化維度為核心和引領,以生態維度作為重要內容,綜合考慮數字化發展和社會發展這4項一級指標,并因地制宜圍繞一級指標框架進行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設計、調整和取舍,結合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際設計評價指標。筆者參考部分張春龍(2021)所構建的評價維度及評價指標,結合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際,設計如表1所示的評價指標。

表1 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評價指標
確定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評價指標權重時可以借助層次分析法采用如下步驟。
第一步: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按照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評價體系的4個一級評價指標、9個二級評價指標和18個三級指標的結構來逐次確定權重。
第二步:構建比較矩陣。首先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性內容設置調查問卷,然后選擇本領域內專家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本項目邀請5名專家對4個一級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主觀評分,兩兩比較每個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構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第三步: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用隨機一致性比率CR衡量,CR=CI÷RI,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標準值。當CR<0.1時,判定判斷矩陣具有一致性。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專家對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評分后采用上述步驟計算出各級指標的權重,評價指標的級別權重必須根據第一級評價指標的權重變化,這通常是通過將級別權重乘以上一級相應權重得出下一級評價目標的總體權重。筆者計算的最終權重顯示見表1。
在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評估時,將各個指標的歸一化值與其所占的權重相乘,得出各因子的最終隸屬度,最后將各要素的隸屬程度相加,得出綜合隸屬度。綜合隸屬度越高,文化帶建設的效果越好。根據專家調查問卷建議,隸屬度為0.81~1,判定為優秀;隸屬度為0.61~0.8,判定為良好;隸屬度為0.41~0.6,判定為平均;隸屬度為0.21~0.4,判定為較低;隸屬度為0.00~0.2,判定為較差。通過構建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評價體系,可以根據動態收集的數據庫中的信息,在橫向和縱向上對建設效果和效率進行對比,判斷建設水平處于何種隸屬度,從而提高建設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基于大數據平臺和數字化治理理念在文化帶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發展中的運用,有利于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協調耦合度,降低管理費用,減少人為干擾,實現對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管理的范圍和深度的拓展,進而對整個建設系統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推進信息共享。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將宿遷運河鄉村文化更好地推廣傳播出去,使古老的運河鄉村文化煥發新生,對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重要的現實價值。在本項目研究過程中,發現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存在生態保護不到位的情況,大運河文化帶沿線鄉村文旅產業數字化水平有待提升,鄉村文化特色的凝練及傳播效果有待改進。基于數字賦能理念,本項目提出借助數字化管理平臺構建“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沿線鄉村文化空間,以數字技術為依托挖掘形成文旅產業新形態;構建從大運河歷史文化景觀的數字化采集到數字化展示與互動的平臺體系;以數字治理為基礎促公眾參與,形成大運河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共享共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系統性工程,其成效評價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指導作用。通過構建具體指標,并采用科學方法確定指標層次權重,可以進一步明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指向,科學推動文化帶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