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起病急、發展快,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如果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患者死亡,致殘率非常高。腦梗死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組織缺血、缺氧,出現局限性壞死、軟化,典型癥狀為頭痛、頭暈、意識障礙、身體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進展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重要臨床亞型,患者表現出局限性缺血,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在發病后呈明顯進展情況,且日益加重,持續數日,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下降[1]。為阻止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病情惡化,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改善疾病癥狀,需對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依達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劑,用于腦梗死患者具有保護腦組織的作用[2]。臨床中丁苯酞也廣泛應用于腦梗死,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中樞神經損傷程度。研究指出[3],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單獨用藥可獲得一定療效,但效果有限。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用藥治療效果優于單獨用藥,對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本研究選取50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對照,探究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使用對進展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47~78 歲,平均 年齡(67.64±5.0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5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02±0.24)h;合并癥:高血壓12 例,糖尿病8 例。試驗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47~79 歲,平均年齡(67.70±4.9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5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2.96±0.23)h;合并癥:高血壓11 例,糖尿病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對研究內容及方法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研究并可隨時退出。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②意識清楚;③無出血病史。排除標準:①對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患者;②癌癥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患者依達拉奉治療。將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揚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07,規格:20 ml∶30 mg)加入100 ml 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治療,30 min 內滴注完成。2 次/d,連續用藥14 d。
1.3.2 試驗組 給予患者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治療。依達拉奉用法用量同對照組。給予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25 mg∶0.9 g/瓶)靜脈滴注治療,2 次/d,25 mg/次。給藥時間>50 min/次,2 次用藥時間間隔>6 h,連續用藥14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血液流變學指標、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生活質量。①臨床療效: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為判定標準,與治療前比較,療程結束后NIHSS 評分減分率>90%為痊愈;療程結束后NIHSS 評分減分率在50%~90%為顯效;療程結束后NIHSS 評分減分率在20%~49%為有效;療程結束后NIHSS 評分減分率<20%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變學指標: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血液粘度檢測儀器測量患者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紅細胞比容。③用藥后相關不良反應:統計患者治療期間肝功能異常、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④生活質量:應用SF-36 評估生活質量,量表主要包括生理、情感、軀體、社會4 個方面,各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紅細胞比容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紅細胞比容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血漿粘度為(2.03±0.11)mPa·s,血小板聚集率為(53.45±1.06)%,紅細胞比容為(40.24±1.03)%,均低于對照組的(2.51±0.12)mPa·s、(60.35±1.21)%、(43.65±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用藥后兩組肝功能異常、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理、情感、軀體、社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生理、情感、軀體、社會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生理評分為(90.45±4.35)分,情感評分為(90.64±5.15)分,軀體評分為(90.34±4.25)分,社會評分為(90.36±2.78)分,高于對照組的(85.64±3.34)、(86.35±5.34)、(85.15±4.18)、(84.05±2.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進展性腦梗死臨床發病率高,患者發病后病情持續加重、進展,神經損傷嚴重,病情危重,需及時接受治療,阻止疾病繼續發展,減輕神經功能損傷。腦梗死主要是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腦組織供血不足,或出血血供障礙,導致腦水腫、壞死等。治療時機、治療藥物的選擇對提升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發病后24 h 內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效果,治療時機越早,療效越佳,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的損傷越小[4]。目前,臨床對腦梗死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且臨床可選擇治療藥物種類多,主要包括改善腦血管循環藥物、神經保護藥物,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用藥,同時積極治療患者的原發病,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5-7]。研究指出[8-11],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藥物治療方案,臨床療效差異大,單藥治療與聯合用藥對改善患者癥狀及神經功能的影響不同。
本研究中,試驗組聯合使用依達拉奉與丁苯酞兩種藥物治療,臨床療效優于單獨使用依達拉奉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紅細胞比容改善顯著,且試驗組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紅細胞比容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依達拉奉注射液屬于腦保護劑的一種,可以清除腦組織、神經自由基,抑制腦梗死部位周圍血流量的減少[12-15]。依達拉奉可以促使N-乙酰門冬氨酸含量升高,而N-乙酰門冬氨酸為存活神經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在梗死發生后含量急劇減少,引起神經功能損傷[16,17]。同時該藥物可以抑制脂質過氧化,減少腦細胞、神經細胞的氧化損傷[18]。丁苯酞注射液的結構與天然左旋芹菜甲素相同,是一種通過人工方式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19]。對患者靜脈滴注給藥后,對進展性腦梗死引起的多個神經損傷形成有效的抑制與阻斷,抗腦缺血作用好,促使中樞神經功能損傷改善[20]。該藥物還可以減輕患者腦水腫、縮小梗死面積,改善患者梗死區域內的微循環與血流量,加速血液流通,使腦神經細胞得到充足血供,抑制細胞凋亡[21]。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使用,從兩種藥物的藥理機制入手,保護腦組織與神經系統,促使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改善腦組織梗死部位的血供與血液循環,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顯著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本研究中,兩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當,說明藥性平和,毒副作用小。
綜上所述,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使用依達拉奉與丁苯酞聯合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