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慢性牙髓炎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該疾病往往繼發于齲齒。臨床中,對于慢性牙髓炎患者往往使用根管治療法,全面清除患者根管內部發炎組織,使根管成型、消毒,后進行嚴密化根管充填工作。多次根管治療的療程時間較長,且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容易出現根管內感染的情況。相較于以往,當前我國醫學技術更為先進。在此背景下,一次性根管治療于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基于此,關于一次性根管治療后患者的術后短期疼痛控制也成為了相關工作人員重點的研究課題[1-3]。為了全面探討超聲沖洗技術應用于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效果,本文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牙髓炎患者794 例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患者應用了超聲沖洗技術治療得出心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794 例慢性牙髓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經診斷確診為此類疾病,且不存在系統性疾病以及全身嚴重性疾病。其中男386 例、女408 例。年齡20.39~41.35 歲,平均年齡(33.37±3.62)歲。按照就診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98 例,414 顆患牙)與觀察組(396 例,410 顆患牙)。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超聲蕩洗根管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傳 統根管沖洗治療。5 ml 注射器沖洗根管。相關操作均指派同一人完成。本實驗應用法國賽特利公司所生產的p5 型超聲治療儀,對患者開展治療。其他器械為:熱壓膠系統、機用鎳鈦根管系統、EDTA凝膠、根管定位設備以及超聲根管銼。兩組患者均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療,對患者開展局部麻醉、開髓、揭頂、去除冠髓、摘除根髓處理。在此之后進行根管工作長度測定工作。完成機用鎳鈦系統根管預備工作之后,在觀察組患者根管跟中間以及跟前1/3 交接位置放入超聲銼,后應用濃度為2%的次氯酸鈉溶液以及蒸餾水對相關處理位置加以沖洗,時間為2~3 min。在開展操作時醫生要在患者的根管內做環形運動,避免和根管壁接觸,針頭不要插入過深,以免折斷。對照組患者開展傳統沖洗根管法,具體方案為:選擇一個規格為5 ml 的注射器開展此項處理,注射器需吸入蒸餾水以及濃度為2%的次氯酸鈉溶液沖洗根管。
兩組患者完成根管沖洗工作之后均常規干燥處理根管,應用熱壓膠系統法對患者的根管進行充填。告知患者術后1 周后及術后1 年來院復診。工作人員記錄好或者手術后疼痛情況,在發現不良情況時患者應第一時間就診。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周牙痛發生率,牙痛分為5 個等級:0 級沒有痛覺;Ⅱ級輕度疼痛及間隙痛,不需要用藥;Ⅲ級是中度痛以及持續性痛,需要服用止痛藥;Ⅳ級是重度疼痛,呈持續性痛,不服用藥物止痛,疼痛無法緩解;Ⅴ級重度持續性疼痛,伴有呼吸和血壓的改變。牙痛發生率=(Ⅱ級+Ⅲ級+Ⅳ級+Ⅴ級)/總牙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側支根管填充率。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1 年的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1 周牙痛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牙痛發生率為11.2%,低于對照組的2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 周牙痛發生率比較(顆,%)
2.2 兩組患者術后側支根管填充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側支根管填充率為20.0%,高于對照組的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側支根管填充率比較(顆,%)
2.3 兩組患者術后1 年的效果比較 患者術后1 年接受復診,觀察組失訪22 例24 顆患牙,治療成功374 顆,成功率為96.9%(374/386);對照組失訪30 例30 顆,治療成功370 顆,成功率為96.4%(370/384)。兩組患者遠期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98,P>0.05)。
所謂根管治療術,主要指的是經過徹底化清理患者根管內炎性牙髓以及壞死物質,全面擴大成型根管。在此之后對根管實施有效消毒,做好根管填充的治療方案。在以往,臨床對于牙髓炎患者通常應用分次根管治療法處理,這種治療方案不但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以及痛苦,耗費時間,同時也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度,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影響[4]。相關文獻表明:對牙髓炎患者開展根管治療過程中經過完善根管預備成形術后,很多感染部位已經被消除,且在對患者開展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根管填充材料也有一定的抗炎效果。所以只要將根管預備工作順利完成,做好根管的充填工作,即可省略根管消毒步驟。因為上述工作一次性完成可避免患者多次就診,同時也能夠防止因多次操作引發細菌侵入的風險,有效隔離了感染源,由此證明開展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優點諸多。但不能忽視的是,一次性根管治療有著一定的局限性。術后疼痛為患者治療后常見的并發癥,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①未能徹底做好根管預備工作,導致根管內殘留細菌繁殖;②在開展根管預備時把少部分根管內容物推出到根尖孔內,最終對根尖周組織造成刺激[5-8]。
超聲根管沖洗技術為一類全新的沖洗治療手段,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去除根管內的感染物。超聲根管沖洗計數的原理主要為:通過超聲根管銼將患者根管中的鉆物層震離根管壁以及牙本質小管,之后通過超聲流效應所生成的漩渦使液體從患者的牙根方向朝向牙冠方向流動。經液體剪切力,加大根管沖洗劑清潔和沖洗效應,可達到傳統器械無法取得的沖洗效果。相關研究證實,相較于傳統沖洗,對患者開展超聲沖洗技術能夠更好的去除根管側支、主根管、根管峽部和管壁非規則位置的寄生菌及牙本質碎屑。同時,使用這種方法也能夠全面減少沖洗劑滲透出根尖孔的具體量,可有效提升側支根管填充率以及填充致密性[9,10]。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講,有很多根管都有側分支。在對患者開展超聲根管沖洗時使所形成的“超聲浴”能夠徹底清理根管玷污層和滲透到器械無法輕易達到的側支根管,有效開通側支根管。通過此方法能夠使根管封閉劑更好的進入到側支根管內,進而發揮出密封根管的效果,提升根管治愈率的效果。通過該項處理,能夠確保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療成功率,縮短治療時間,積極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1,12]。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牙痛發生率為11.2%,低于對照組的2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側支根管填充率為20.0%,高于對照組的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1 年接受復診,兩組患者遠期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一次性根管治療的牙髓炎患者實施超聲沖洗技術治療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反應,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