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荔 李明
血液生化檢驗工作是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評估病情以及預后的重要手段,根據血液生化檢驗結果可為醫師的治療方案擬定提供參考,因此保證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患者的疾病診治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1]。但在臨床血液生化檢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可靠性降低。有研究報道稱,血液生化檢驗時若血液標本采集后送檢時間>2 h,則會導致血液生化檢驗的準確性明顯降低[2]。也有研究報道稱,血液標本采集量不足以及采集后保存不當,也會使并檢驗結果的誤差加大[3]。為進一步深入分析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因素,本次研究就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采集的100 份血液生化送檢標本展開研究,并根據結果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以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保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采集的100 例患者(100 份)血液生化送檢標本,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齡20~70 歲,平均 年齡(43.50±6.35)歲。均安排專業的護理人員開展血液生化檢驗標本采集以及送檢工作。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遵醫囑接受血液生化檢驗;檢查前遵醫囑清淡飲食;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非生化檢驗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血液標本后實施生化檢驗,主治醫師根據檢驗結果為患者開展疾病診斷與治療,根據臨床診斷最終確診結果判斷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全部樣本檢驗的流程進行核查,并查閱相關的文獻報道,總結可能對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送檢是否及時、送檢血液量是否充足、儲存條件是否恰當、檢驗程序是否合理、儀器操作是否正確、操作環境是否無菌、條形碼粘貼是否正確、檢驗人員的工作年限等。判定標準:若采集的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的情況則可判定為血液標本采集不合格;若采集的血液標本未能在30 min 內進行送檢,則可判定為血液標本送檢不及時;若未能按照規定的環境溫度對血液標本進行儲存,則可判定為儲存條件不恰當。
1.3 觀察指標 以隨訪觀察結果作為參考,總結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率以及錯誤率;比較檢驗準確者與檢驗錯誤者標本采集合格率、送檢及時率、送檢血液量充足率、儲存條件恰當率、檢驗程序合理率、儀器操作正確、操作環境無菌、檢驗人員工作年限(<2 年、2~5 年、>5 年)等,并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應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驗準確率分析 通過隨訪可知,本組患者中檢驗準確(檢驗準確組)94 例,檢驗準確率為94.00%;檢驗錯誤(檢驗錯誤組)6 例,檢查錯誤率為6.00%。
2.2 檢驗準確組與檢驗錯誤組的各項指標比較 檢驗準確組的標本采集合格率100.00%、送檢及時率98.94%、送檢血液量充足率100.00%、儲存條件恰當率100.00%、檢驗程序合理率100.00%、儀器操作正確率100.00%均高于檢驗錯誤組的50.00%、16.67%、16.67%、83.33%、0、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條形碼粘貼正確率、操作環境無菌率及檢驗人員工作年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檢驗準確組與檢驗錯誤組的各項指標比較[n(%)]
2.3 血液生化檢驗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自變量和應變量的賦值為1,標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檢是否及時、送檢血液量是否充足、儲存條件是否恰當、檢驗程序是否合理、儀器操作是否正確是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血液生化檢驗標本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生化檢驗為臨床檢驗的重要措施,其可用于對患者的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與電解質功能進行檢查,在疾病診斷、病情與療效評估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4]。但生化檢驗的結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檢驗結果的可靠性降低,不利于疾病的準確診斷[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液生化檢驗的準確率為94.00%,與相關研究報道中血液生化檢驗準確率96.00%基本相符[6]。通過開展多因素分析后發現,標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檢是否及時、送檢血液量是否充足、儲存條件是否恰當、檢驗程序是否合理、儀器操作是否正確是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血液標本在采集的過程中發生溶血是導致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導致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的原因主要有血液紅細胞自身存在缺陷、藥物影響、血漿內存在溶血性細菌、機械性損傷等,導致血液紅細胞受到破壞[7]。在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后各項檢查值會比實際值更高,并且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等在受到破壞后也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情況的出現[8]。在采集血液標本后需及時進行送檢,若送檢時間過長則可能使血液細胞值發生變化,也會對血液密度產生影響,使血液標本受到污染[9]。采集血液標本后須采用無菌容器儲藏標本,同時也需要嚴格控制標本儲藏的溫度,要將儲藏溫度控制在4℃,同時儲藏的時間不可>7 d[10]。血液量采集不足會導致真空管中的負壓過高,引發溶血的情況,使檢查結果的準確率受到影響[11]。按照規范開展血液標本檢驗以及正確操作檢驗儀器是保障血液標本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前提[12]。也有研究報道稱,條形碼粘貼錯誤也是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因素[13]。本次研究與其結果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小。后續需增加樣本量,針對條形碼粘貼錯誤對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開展進一步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多種因素均會對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產生影響,涉及到血液采集、轉運以及檢驗等多個環節,為提升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可實施如下措施,包括:①采用正確血液采集方法:加強血液標本采集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自身掌握的采血技術更為正確和專業化,在血液采集前依靠拍打、觸摸等方式找出清晰、充盈的血管,然后實施穿刺操作,盡可能一次成功穿刺。同時需確定采血時間,通常情況下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在采血前保持8~14 h 空腹狀態,但需注意空腹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影響血液成分[14]。要滿足標本最小采集量,以保障血液標本檢驗工作順利開展[15];②及時送檢:在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后需在最短時間內送檢標本,同時保護好血液標本,不可對血液標本進行劇烈搖晃[16];③對血液標本進行合理保存:若血液標本在采集后無法及時檢測,則需對標本進行合理保存,將其放置在密閉容器內,避免血液標本出現蒸發的情況。如果血液標本的儲存濃度偏低,則說明其保存有效的時間越長,但不可對標本進行冷凍保存,同時在保存過程中也不可晃動血液標本,避免出現溶血情況[17]。在血液標本保存期間要做好標本的遮光處理,并盡量隔離空氣;血液標本保存時間不可>7 d,若在7 d 內仍舊無法完成檢測操作,則需通知患者再次接受血液標本采集,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18];④按照規章制度開展檢驗,同時正確操作檢驗儀器:根據科室制定的規章制度開展血液生化檢驗工作,防止由于血液生化檢驗中由于流程不當而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19]。同時現代臨床檢驗中基本實現全自動儀器檢測,因此是否能夠正確操作檢測儀器對于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會產生直接影響[20]。血液生化檢驗人員需對檢測儀器的操作步驟進行熟練掌握,同時定期開展儀器校準與質量控制檢查,防止由于儀器誤差而導致血液生化檢驗結果受到影響,保障檢驗結果的可靠性;⑤其他注意事項:有研究報道稱,血液生化檢驗患者檢查前應用藥物也可能影響血液成分的分析結果[21]。因此在為患者開展血液生化檢驗前需對其用藥史以及既往病史進行詢問和掌握,排除藥物和疾病對患者血液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使患者的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得到保障[22]。
綜上所述,血液生化檢驗標本分析過程中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素包括標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檢是否及時、送檢血液量是否充足、儲存條件是否恰當、檢驗程序是否合理、儀器操作是否正確,建議臨床血液生化檢驗時對規章制度予以嚴格遵守,盡可能將檢驗結果的誤差風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