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試行)》的評判標準,國際知名度、城市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消費舒適度、政策引領度是衡量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標準,這六個維度基本包含了目前對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主流認知。按照此標準,本文將從上述六個維度出發,闡述廣州與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條件的匹配度。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先應關注廣州的硬實力,即其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條件。
在國際知名度、城市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消費舒適度、政策引領度六個方面,廣州皆符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標準,并占據一定的優勢。
1.國際知名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際影響力較強
2017年,國際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GCI)和全球城市潛力排名(GCO)榜單中,通過揭示全球各大城市的影響力、表現以及發展程度,對城市未來的潛力作了排名。在GCI中,廣州排全球第71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國內城市的排名僅次于香港、北京、上海與臺北。而在GCO中,廣州的國際排名為第56位(表1)[1]。

表1 廣州在各榜單中的排名情況
2018年2thinknow?智庫更新發布全球創新城市指數,榜單城市總共500個,中國城市上榜數量44個,廣州居全球第113位,保持中國城市第6名位置不變[2]。
此外,在中國旅游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中國旅游目的地國際知名度報告(2016)暨《廣州市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報告》中,2016年度廣州市國際知名度指數為75.94,位列北京和上海之后,排名第3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
2.城市繁榮度:人口規模龐大,消費貢獻率高
城市繁榮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人口、GDP等是城市繁榮的重要體現,城市經濟繁榮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2020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219億元,排名全國第4,廣州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廣州消費貢獻率逐年上升,目前占GDP已超過五成。就人口數據而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868萬人,與10年前相比增加超過597.5萬人,增長率達47.03%。龐大且持續增長的人口規模為廣州帶來了充足的消費需求,穩住了廣州消費市場基本盤,更進一步激發出商業活力。但與世界大城市相比,廣州仍未進入全球前10位的第一梯隊行列。
3.商業活躍度:保持優良水平,城市營商競爭力較強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擁有活躍的商業環境,充滿活力與創新的營商環境為城市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引領。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城市營商軟環境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北京、香港、上海、臺北、杭州、南京、廣州、深圳、武漢、西安。軟環境是指一切物質條件以外的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觀念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是決定城市營商環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廣州是國內軟實力排名第7的城市,在城市營商環境方面具有較大的競爭力。這是廣州打造活躍商業氛圍的良好基礎。此外,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與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深圳營商環境位居榜首,上海、北京排名第2和第3,廣州位居第4。這也是廣州商業活躍度保持在優良水平的佐證。
4.到達便利度:大基礎設施接軌國際,打造灣區一小時優質生活圈
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須重視到達便利度。雖然現實中廣州的交通擁堵問題較為嚴重,但廣州到達便利性程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就硬件設施而言,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5+2”世界級機場群: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珠海金灣機場、佛山高明機場及惠州平潭機場。“5+2”機場群使得廣州與國際接軌的交通便利度極高。其次,廣州的地理位置優越,廣州南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擁有多向交通通道網,便于打造大灣區“一小時優質生活圈”。
5.消費舒適度:廣府美食聞名中外
消費舒適度亦是一項重要指標,關系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否留住消費者,通過城市良好的居住、飲食及人文體驗,延長顧客在城市的停留時間,從而產生更多的消費??v然氣候條件宜人性方面欠佳,但“食在廣州”,廣府菜作為粵菜的代表,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老少咸宜。除了廣府菜,廣州還匯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以飲食文化吸引了大批消費者,這是廣州消費舒適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6.政策引領度:實事求是,政策優化
廣州市委市政府始終重視廣州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陸續出臺了各項配套政策,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2021年11月廣州市印發的《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從實施“ 尚 品 ”“ 提 質 ”“ 強 能 ”“ 通 達 ”“ 美 譽 ”五 大 工 程以及構建“共建共享體系”和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共七個方面明確了廣州未來5年的建設路徑。2022年4月24日,廣州市商務局在其官網上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廣州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稱《發展規劃》)意見的公告?!栋l展規劃》明確提出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思想、發展目的,以及建設的主要工作和重點任務,結合廣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深化提升,系統謀劃廣州“世界級消費功能核心承載區—市級消費中心—特色消費功能區—產業消費示范園區”四級消費空間體系,還對各區提出發展定位和建設指引?;趶V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現狀條件,《發展規劃》以發展定位和目標為導向,以“強規模、流量之優勢,補體系、載體之短板,樹‘千年商都’之標桿”為路徑,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五大策略:特色化發展,發揚壯大廣州本土優勢,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品質化聚焦,推進商圈差異化、品質化、多元化等;品牌化引領,實施老字號“振興行動”的同時培育“新廣貨”品牌;國際化轉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體系化升級,打造一批示范性新型消費園區[4]。
基于實際出發并持續更新的政策,是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引領。
縱觀世界著名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無一不是聚集了全世界的大牌、潮牌和個性化商品品牌,擁有牛津街、銀座、香榭麗舍大道和第五大道這樣的頂級商圈,強大的商品和服務消費供給能力,具備國際消費聚集、品牌匯集、價格形成和產業創新功能。與之相比,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存在以下短板:一是缺乏彰顯國際時尚和歷史人文的標志性商圈,缺少真正地標意義的國際化的特色街區。二是國際品牌聚集度遠遠不夠,全球新品首發率不高。三是“廣州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高,時尚消費引領能力不強。另外,從城市功能與發展水平匹配度看,廣州城市規劃的預見性、全局性、系統性和科學性仍可望提升[5]。
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須以科學的規劃為先導,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又一代人把藍圖實施到底,決不能把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當做權宜之計。欲建設清晰、系統、全面的計劃,應注重以下三點。
1.科學定位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按規模和影響力不同,分為全球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兩類,前者占據全球城市網絡體系的制高點,對全球消費資源配置具有領導力;后者則主要依托區域市場和特色消費,在一定區域發揮集聚、配置和引領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無疑是全球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現階段廣州可以按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來建設[6]。
2.發揮廣州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珠三角城市群一體化消費市場
作為千年商都的廣州,具有2000多年對外貿易的悠久歷史,是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華南區域性金融、貿易、經濟、航運、物流和科技中心,在商業文化和商業網絡影響力方面有著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首位度。因此,廣州要規劃成為“蜘蛛城市”(spider city),具有“結網”的能力和意識,推動區域消費聯動發展,整合區域消費資源,構建城市群一體化消費市場發展新格局。
3.營造多行業融合互動的消費生態和商業業態,體驗業態與購物業態協同發展,構建商業消費與交通一體化的空間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往往是商、旅、文、體、醫、會等多個行業聯動發展的有機整體[7],附帶休閑、娛樂、美食、表演、文化欣賞、歷史體驗等活動項目[8],從而實現消費的規模效應,形成對國內外消費者的強大吸引力[9]。廣州在商、旅、文、體、醫、會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但缺乏用“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一主線將各行業有機整合的規劃和機制。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除了具有以空港、海港為樞紐的網絡化交通體系之外,還特別注意強化城市內部交通設施與商業消費空間的結合。以東京為例,地上地下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無論用哪種方式都能實現便利出行[10]。而廣州的地上地下交通網絡仍有較大的優化提升空間。
基于廣州在標志性商圈、國際品牌聚集度和時尚引領能力三大抓手的現存短板,筆者對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完善原有商圈,構建新型商圈
標志性商圈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標配,廣州一方面要重新完善原有的商圈,重點是解決集中度、規模、顯示度、創新與活力和影響力等問題。構建新型消費商圈,建設智慧商圈,加快商業街提檔升級,如西安大唐夜市以及成都春熙路、寬窄巷子。還要打造新商圈,如相對于沙面島、珠江新城而言,廣州塔—琶洲一線屬于廣州的新商圈。
2.構建國際特色品牌落地店面集群
世界著名的商圈都是名店云集,匯聚眾多世界一流的大牌、潮牌和個性化商品品牌、全球高端品牌,市場繁榮、交易量巨大,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廣州應在此方面發力,構建商圈集群,擴大商圈的規模和能級。
3.進一步提升“廣貨”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譽度
增強“廣貨”的時尚引領能力,讓“廣貨”成為能引領購物時尚、創造消費潮流的商品品牌。
4.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按國際規則辦事,構建有利于全球消費完善的政策和體系。包括但不限于:大力發展免退稅經濟,增強外籍人士消費便利性;深入推進“放管服”和營商環境改革,拉動廣州的消費體驗和消費升級;充分利用廣交會等平臺,加大海外宣傳推廣力度,高水平策劃、細化落實城市形象打造和宣傳推廣工作,提升文化內涵,增強在全球消費的帶動力、輻射力、引導力和創新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