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紅,郭宏宇,滕育松,楊碩文
(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羽毛球運動被認為是最快的網拍運動。羽毛球運動員除了需要良好的運動協調性和熟練的技術動作外,還需要快速反應的能力和反復突然變向的能力,這會使羽毛球運動員的關節和肌肉肌腱面臨創傷的風險。因此,了解和掌握預防羽毛球運動損傷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FIFA11+熱身練習是國際足球聯合會醫療評估和研究中心依據足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機制制定的足球運動損傷預防方案。FIFA11+熱身練習可以有效改善練習者的下肢力量、中樞核心穩定性、下肢動態平衡能力、神經肌肉控制和靈敏等素質。目前,FIFA11+熱身練習已經廣泛運用于國外足球運動的熱身練習中并在提高足球成績和預防運動損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將FIFA11+熱身練習應用在羽毛球運動中,分析FIFA11+熱身練習與常規羽毛球熱身練習的區別,探討其對羽毛球專項大學生膝、踝關節等速肌力,膝、踝關節肌肉力覺和下肢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以期為羽毛球運動的熱身練習提供參考。
本文以FIFA11+熱身練習對羽毛球專項大學生膝、踝關節穩定性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以“FIFA11+”“羽毛球運動損傷”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對相關文獻進行匯總與分析。
1.2.2 實驗法(1)實驗對象:選取某大學體育學院羽毛球專項大學生18人作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n=9)和對照組(n=9)。2組的年齡、體重、身高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 1)

表1 實驗對象基本情況
(2)實驗方案:實驗時間為12周,每周練習2次,每次熱身時間為20min左右。實驗組進行FIFA11+熱身練習(表2);對照組進行羽毛球常規熱身活動練習(表3)。

表2 實驗組大學生FIFA11+熱身練習內容

表3 常規羽毛球熱身練習內容
(3)實驗測試指標:①膝關節等速肌力測試。實驗在遼寧省運動人體科學重點實驗室進行測試,測試設備為德國等速肌力測試儀,要求實驗對象在跑步機上慢跑5~10min,進行測試熱身。實驗中采用“向心-向心”模式,測試角速度為60°/s和240°/s,測試動作為屈伸動作,每組連續進行5次。膝關節肌力測試采用坐位姿勢,活動范圍為 5°~85°。評價指標為相對峰力矩(Relative Peak Torque,RPT)和屈伸肌力比。②踝關節等速肌力測試。踝關節等速肌力測試中,需采用仰臥位,測試角速度為60°/s和240°/s,屈伸模式(各5次),關節活動范圍應設置為50°(跖屈35°~背屈15°);內外翻模式(各5次)測試過程中,關節活動范圍應設置為 30°(內翻 20°~外翻 10°)。③膝、踝關節肌肉力覺測試。膝、踝關節采用主動復制50%最大等長力量(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的方法。測試時,實驗對象先進行1次中立位膝關節伸肌向心模式50%MVIC測試,隨后進行3次主動復制50%最大等長力量的測試,維持用力5s并告知實驗對象,記錄實驗對象復制的實際力矩值,踝關節測試流程與膝關節一致。測試后,采用后3次測試的平均值與目標值差的絕對值,所得絕對值越小表示本體感覺越好。④下肢動態平衡能力測試。下肢動態平衡能力測試使用德國Balance-check平衡測試儀。評價指標包括平衡得分(Score)和平衡等級(Grade)。其中,平衡得分值越大及等級越小代表下肢動態平衡能力越好。另外,每項測試需進行3次,每次間歇的時間為1min,最終結果均采用最好的一次數據。
1.2.3 數理統計法使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結果以表示。所有數據均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時,同時期各組數據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練習前后組內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時,同時期各組數據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秩和檢驗,練習前后組內對比采用配對秩和檢驗,以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2.1.1 不同熱身準備活動等速肌力比較干預前,2組實驗對象所測的各肌力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在組間對比方面,在60°/s角速度時,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相比在跖屈指標中所測的數值有非常顯著性的上升(P<0.01),踝關節內翻指標有顯著性上升(P<0.05);在240°/s角速度時,踝關節跖屈指標有非常明顯的提高(P<0.01),踝關節屈伸肌力比值明顯下降(P<0.05)。在組內對比方面,在60°/s角速度時,實驗組大學生所測跖屈和踝內翻指標與對照組大學生相比有非常明顯的提高(P<0.01);在240°/s角速度時,實驗組大學生所測跖屈、背屈和踝內翻指標明顯提高(P< 0.01)。(表 4、表 5)

表4 熱身訓練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60°/s等速肌對比結果

表5 熱身訓練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240°/s等速肌力對比結果
2.1.2 不同熱身準備活動膝、踝關節肌肉力覺比較同時期(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所測指標值在組間方面均無差異(P>0.05)。在組內對比方面,兩組大學生所測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6)

表6 熱身訓練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膝、踝關節肌肉力覺對比結果
2.1.3 不同熱身準備活動下肢動態平衡能力比較干預前,兩組大學生各指標值均無差異(P>0.05)。而干預后,在組間對比方面,實驗組大學生的Score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大學生(P<0.05),Grade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大學生(P<0.05)。在組內對比方面,實驗組大學生干預后Score和Grade值與干預前相應值比較均有良好的改善(P< 0.05)。(表 7)

表7 熱身訓練干預前后兩組大學生膝、踝關節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對比結果
2.2.1 FIFA11+熱身練習對膝關節肌力的影響在羽毛球運動中, 膝關節損傷是容易重復發生的一類損傷, 一旦受傷嚴重將影響運動者繼續進行運動,所以要特別注意這種重復發生率高的損傷。張凱樂在《FIFA 11+練習對高校男子足球運動員膝關節肌力特征的影響》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運動中快速直線、變向移動和激烈的身體對抗都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避免運動損傷發生,尤其是下肢肌群的力量。膝關節的運動主要由前側股四頭肌和后側腘繩肌完成,因此注重對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力量的提升尤為重要。這一結論也符合羽毛球項目的專項特點,因此預防羽毛球運動損傷時,也要針對性地提高下肢肌肉力量。許多研究者已經證明了FIFA11+熱身練習可以提高足球運動員膝關節的肌肉力量,有效預防膝關節發生損傷。本文研究將這種熱身練習應用在羽毛球專項大學生中探究其效果。許多學者認為在等速測試中,慢速60°/s的角速度測試和快速 180°/s、240°/ s 角速度的測試可分別用于評價運動員的絕對力量和爆發力。本文研究采取60°/s和240°/s角速度對實驗對象的最大力量和爆發力進行相應的測試,測試指標為相對峰力矩(Relative Peak Torque,RPT)和屈伸肌力比。賈蒙蒙等的《FIFA11+練習對足球運動員膝關節生物力學特征和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干預后實驗組在60°/s、 180°/s、300°/s 3 種角速度下雙側膝關節屈伸肌群峰值力矩(P<0.05)有顯著性提高,屈伸肌峰值力矩的提高表明了膝關節屈伸肌肌力的增加,屈伸肌峰力矩比(P<0.05)也顯著性提高,更加接近于1,表明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強。張凱樂在《FIFA 11+練習對高校男子足球運動員膝關節肌力特征的影響》一文中也證實了12周的FIFA11+熱身練習后,干預組的受試對象的右腿與左腿的膝關節伸肌、屈肌平均峰力矩與前測相比均有顯著增加(P<0.05)。鄧琰炳也在《短期FIFA 11+綜合熱身練習在足球運動損傷預防中的應用》一文中指出,短期FIFA11+熱身練習后膝關節屈、伸肌肌力均明顯提高(P<0.05)。本文研究的結果與上述結果相似,但在膝關節的屈伸肌肌力以及屈伸肌肌力比未出現顯著性差異,但均有改善,這一結果可能與訓練頻率不足有關。
2.2.2 FIFA11+熱身練習對踝關節肌力的影響在羽毛球運動中,踝關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啟動步是羽毛球步法中靈魂,一場羽毛球比賽需要反復地啟動和制動,在這個過程中踝關節很容易發生損傷。曹家興在《單側功能性踝關節不穩者內外翻表面肌電與等速肌力特征研究》一文中提出跖屈內翻或踝內翻過度時容易發生踝關節損傷,其中,踝關節外翻肌可以控制踝關節的過度內翻,降低踝關節內翻損傷的發生率。本文研究中,實驗組的外翻肌力有一定的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由踝關節內翻引起的運動損傷。在羽毛球運動中,一個合理的準備活動對預防羽毛球運動損傷起到關鍵作用。吳加弘、袁陸軍、袁空軍在《FIFA 11+練習對高校足球運動員膝踝關節肌力、本體感覺和動態平衡的研究》中進行了15周的FIFA11+熱身練習(每周 3 次,每次20min),結果發現,受試者踝關節最大力量和爆發力均得到顯著性提高(P<0.05)。本文研究將這種熱身練習應用到羽毛球專項大學生中,通過12周的FIFA11+熱身練習,觀察到踝關節跖屈、內翻的最大力量有明顯提高(P<0.05),踝關節跖屈、背屈的爆發力也有顯著性提高(P<0.05),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也證明了FIFA11+熱身練習在羽毛球中應用的有效性。
屈伸肌力比是指關節屈肌群與伸肌群力矩的比值,反映了關節活動拮抗肌群之間的肌力平衡狀況,對評價人體關節的穩定性及運動中預防弱勢拮抗肌群的運動損傷具有重要意義。肌力平衡也是預防損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下肢而言,腘繩肌與股四頭肌的力量比失衡是發生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屈伸肌關節肌力比值越接近1表示關節穩定性越好,本文研究中干預后,實驗組大學生的踝關節屈伸肌肌力比值出現明顯下降(P<0.05),比值逐漸趨近于1,說明在訓練后踝關節的穩定性得到了明顯提高。
2.2.3 FIFA11+熱身練習對膝、踝關節肌肉力覺的影響肌肉力覺是指在隨意收縮過程的肌肉對肌肉用力感的一種有意識感覺。這種感覺不僅取決于傳入機制還取決于傳出機制,是對神經中樞傳出運動指令的感覺和重現。陳克夢在《單側膝關節離心-向心運動對其雙側本體感覺的影響及不同恢復方法研究》一文中為探討單側離心-向心運動對雙側本體感覺的影響,采用等速肌力測試系統的等長模式對肌肉的力覺進行測試,測試膝關節對50%MVIC的重現能力。Jones等人在Force sensation in isometric contractions:a relative force effect一文中對不同力量值開展感知測試時發現,受試者對50%MVIC的力量值的重現是最正確的。根據前人的研究,本文研究選取50%膝、踝關節MVIC作為目標力進行膝關節伸肌和踝關節屈肌的等長肌力的測試,用相對絕對誤差(RAEFS)對結果進行表示,相對絕對誤差值是3次測試的平均值與目標值差的絕對值,所得絕對值越小表示本體感覺越好。吳加弘等在《FIFA 11+練習對高校足球運動員膝踝關節肌力、本體感覺和動態平衡的研究》一文中認為,FIFA11+熱身練習對本體感覺功能的改善是FIFA11+熱身練習降低足球運動損傷的重要生理學機制之一。肌肉力覺是本體感覺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干預后,實驗組的相對絕對差值降低,這表明實驗組的本體感覺得到了改善,但結果未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由于訓練頻率不足所導致。
2.2.4 FIFA11+熱身練習對動態平衡的影響動態平衡是指身體受到內力或外力作用時,軀體進行自我調整并維持姿勢穩定的一種能力,與運動損傷有密切的關系。運動損傷是個體參加體育運動時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所造成的,提高身體下肢動態平衡能力能有效預防運動損傷。研究表明,運動員進行周期性的神經肌肉訓練可以改善身體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降低其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研究發現,長期的FIFA11+熱身練習不僅可以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還能降低大約50%的足球運動損傷風險,尤其是針對膝、踝關節運動損傷而言。且FIFA11+熱身練習已經進入籃球等項目中。吳加弘等的《FIFA 11+練習對高校足球運動員膝踝關節肌力、本體感覺和動態平衡的研究》顯示,在進行了15周FIFA11+熱身練習(每周3次,每次20min)也發現,FIFA11+熱身練習不僅能顯著改善足球運動員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P<0.05),而且改善效果優于傳統的熱身活動。同時,Impellizzeri等 在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responses to the FIFA 11+(part 2):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training effects一文中,對運動員進行了12周的 FIFA11+熱身練習,觀察運動干預對下肢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最終發現對照組受試對象的星型偏移動態平衡水平顯著低于FIFA11+干預組(P<0.05)。本文研究的結果也與以上研究者的結果相似,本文研究選取星型偏移動態平衡中的得分指標(Score)和等級指標(Grade),這2個指標均反映實驗對象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得分越高等級越接近1,表明下肢動態平衡能力越好,羽毛球專項大學生在長期規律性的FIFA11+熱身練習后,得分指標提高等級指標下降,并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唐橋的研究結果表明,屈、伸膝肌力對保持良好的動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且良好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有助于發展爆發力。所以本文研究中實驗組平衡能力的提升也可能與其肌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相關性。FIFA11+提升運動員下肢動態平衡能力的原因與其動作構成有密切的關系。其訓練的第二部分包括核心訓練、跳躍訓練和單腿平衡訓練,這些訓練使運動員處于穩定與不穩定狀態的交替轉換中,長期練習易使運動員掌握這種“外部干擾-內部平衡適應”的姿勢控制,進而增強人體的動態平衡功能。
12周的FIFA11+熱身練習不僅能提高高校羽毛球專項大學生膝、踝關節的最大肌力、爆發力和肌力穩定性,還可以有效改善羽毛球專項大學生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因此,未來可以考慮將FIFA11+熱身練習推廣到羽毛球運動中預防運動損傷。這種熱身練習產生的效果在其他羽毛球項目人群和其他運動項目中的作用還有待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