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肖燕 韓 瑛 吳碩雄
胃腸病是小兒消化內科常見病,臨床常通過超聲檢查輔助診斷,但由于胃腸內容物的影響,常影響診斷結果,胃腸鏡的出現有效提高了小兒胃腸疾病的診斷率[1-2]。而傳統的胃腸鏡檢查給患者造成極大程度的痛苦,對于成年患者而言或許還可以忍受,但對于兒童而言,可能無法很好地配合醫生診療。無痛胃腸鏡技術出現在20 世紀90 年代,該項技術有效提高了患者耐受性,可改善不適感[3]。如何在安全、有效前提下提高患者舒適度是麻醉醫生關注的重點。目前,國內外大多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阿片類鎮痛劑,但麻醉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仍是迫切需解決的問題[4-5]。羥考酮憑借其不良反應小的優勢已在內臟痛治療及術后鎮痛中廣泛應用,但目前關于羥考酮應用于小兒無痛胃腸鏡檢查中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就羥考酮在小兒無痛胃腸鏡診療中的應用效果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于無錫市兒童醫院進行無痛胃腸鏡診療的兒童86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1~86 號),1~43號納入對照組,其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11歲,平均(6.35±1.87)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3 例,Ⅱ級20 例;胃腸鏡使用時間8~36 min,平均(20.81±4.35)min。44~86 號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1 例,女22 例,年齡2~10 歲,平均(6.31±1.37)歲;ASA 分級Ⅰ級19 例,Ⅱ級24 例;胃腸鏡使用時間10~40 min,平均(21.09±5.06)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消化內鏡診療鎮靜/麻醉的專家共識》[6]中相關標準;ASA 分級Ⅰ~Ⅱ級;無心、肺、腎等疾病;體重指數在18.5~24.0 kg/m2;在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下展開。排除標準:麻醉禁忌證;胃腸鏡檢查禁忌證;研究前1 個月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可能或已證實IDE困難氣道者;同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
患者均于胃鏡檢查前8 h 禁食,3 h 禁飲;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監測生命體征,均予以鹽酸戊乙奎醚(成都力思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606)0.01 mg/kg 靜脈注射。對照組另予以丙泊酚2.5 mg/kg 緩慢靜脈注射。觀察組首先予以鹽酸羥考酮注射液(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21)0.05 mg/kg 靜脈滴注,然后予以丙泊酚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8)2.5 mg/kg 緩慢靜脈推注。靜脈給予麻醉藥物后面罩吸氧,氧流量3~5 ml。待患兒熟睡且睫毛反射消失后,換成鼻導管吸氧,置入胃/腸鏡,若檢查時患兒出現躁動、嗆咳應追加丙泊酚0.5~1.0 mg/kg;如果患兒出現呼吸抑制、呼吸暫停或血氧飽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O2)在90%以下情況時托起下頜,輕揉腹部,若不見好轉應實施面罩輔助通氣,呼吸平穩后再進行檢查。
1)記錄麻醉誘導時間、丙泊酚總用量及麻醉蘇醒時間。2)觀察麻醉前(T0)、麻醉誘導后(T1)、胃/腸鏡置入后(T2)以及檢查結束時(T3)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及SpO2。3)記錄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就麻醉誘導時間和蘇醒時間而言,觀察組較對照組短,且觀察組丙泊酚總用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時間、丙泊酚總用量以及麻醉蘇醒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時間、丙泊酚總用量以及麻醉蘇醒時間比較()
兩組T0、T1時刻MAP、HR 及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T2、T3時刻,觀察組MAP、HR 明顯低于對照組,SpO2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間點MAP、HR 及SpO2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間點MAP、HR 及SpO2比較()
注:1 mmHg=0.133 kPa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膳食結構的改變,消化系統疾病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兒童消化道發育不完善,較為脆弱,因此胃腸疾病發生風險更高,且患兒受到的威脅也更大[7]。常規的胃腸鏡檢查患兒無法配合,最終導致診療失敗,隨著無痛胃腸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這一情況得以改善。無痛胃腸鏡作為一種新型技術,需要在麻醉狀態下進行,能夠避免檢查過程中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疼痛等情況[8]。雖然無痛胃腸鏡中麻醉提高了患者舒適度,但麻醉也可能產生諸多副作用,且無痛胃腸鏡麻醉是在門診內鏡室進行,這也無形增加了麻醉風險,當出現意外事件后搶救失敗風險也較高[9]。目前用于無痛胃腸鏡檢查的麻醉藥物較多,但尚未統一標準,應用最多的是舒芬太尼、芬太尼、丙泊酚等,但大量臨床實踐發現,上述藥物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發生率較高[10]。所以,合理麻醉方案及麻醉藥物的選取至關重要。
羥考酮是一種半合成的蒂巴因衍生物強效阿片類鎮痛藥物,其可有效緩解機體疼痛[11]。羥考酮作為一種阿片雙受體激動劑,能夠特異性結合μ 受體和k 受體,可激動k 受體,從而發揮鎮痛作用,并且對內臟痛的鎮痛作用較為明顯;而對μ 受體親和力較低,所以發生呼吸抑制的風險較低,所以羥考酮不僅能夠很好地緩解疼痛,同時藥物安全性也較高[12-13]。該藥物靜脈給藥后可在2~3 min 起效,約5 min 達峰值,其進入血液循環后鎮痛效果不受代謝產物的影響[14]。董志軍[15]的研究證實,羥考酮用于無痛腸鏡中能夠有效維持麻醉穩定及循環功能,縮短蘇醒時間,讓患者操作中及操作后更為舒適。本研究中,就麻醉誘導時間和蘇醒時間而言,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短,且觀察組丙泊酚總用量明顯較對照組少,且兩組T0、T1時刻MAP、HR 及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T2、T3時刻,觀察組MAP、HR 明顯低于對照組,SpO2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與黨博等[16]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可能是由于在丙泊酚基礎上加用羥考酮后,明顯減少了丙泊酚用量,而丙泊酚惡心、嘔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所以,應用羥考酮后可避免因過量應用丙泊酚所產生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羥考酮用于小兒無痛胃腸鏡診療中,可起到良好的麻醉作用,還可減少其他麻醉藥物用量,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但臨床實踐應盡可能提高操作者操作技能,縮短診療時間,盡量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從而提高安全性。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選取病例數較少,另外選取病例僅限于小兒,且僅用于無痛胃腸鏡診療中,故下一步有待選取更大樣本量,展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深入探討羥考酮用于臨床鎮痛、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