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中 陳偉民
中藥湯劑是現在中藥應用最廣的劑型,而中藥湯劑的煎煮效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治療效果。李時珍講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此法,而煎藥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見,煎藥的效果對最后的湯劑質量有重要影響作用。加水過多,會導致煎煮出的藥液過多,不便于服用。但如果對藥液進行濃縮加熱,又會延長煎煮時間,導致某些有效成分被破壞或減少;加水過少,藥物不能充分浸泡,不利于有效成分溶出,達不到治療效果。但煎煮不同方劑的用水量并不是一致的。原因在于不同方劑中藥材種類、數量不相同,導致每個方劑的吸水量不一樣。方劑中含草類、葉類比例大的方劑吸收量大,含礦石、種子類比例大的方劑吸收量小。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凡煮湯,……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以此為率?!倍凇夺t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下稱《規范》)[1]中要求:“煎藥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藥物應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于30 min。煎煮開始時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 cm 為宜,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钡縿┧幏浇輹r需要加入多少水方為合適一直沒有明確的標準,只有一個寬泛的范圍。
目前,國內學者們嘗試通過計算各種藥材的吸水量、煎煮時水分的蒸發量等參數確定煎煮前浸泡中藥的加水量,分析藥物浸泡加水量與煎藥得汁量之間的關系,期望通過規范浸泡加水量來得到煎液量和濃度均相對穩定的藥液。閆斌等[2]測算出了45 種種子類藥物吸水率。朱田密等[3]測算出22 種常見先煎中藥飲片的煎煮吸水率。喬培浩等[4]測算出42 種常見花類中藥飲片吸水率。穆蘭澄等[5]通過對50 種中藥飲片和3 個經方在煎煮過程中的吸水量進行研究,比較不同用藥部位中藥飲片的吸水系數。周從輝等[6]測定出37 種根和根莖類藥材的吸水量、得液量、出膏率、相對密度等參數,并由此建立根與根莖類藥材相對密度與出膏率兩者的數學模型,作為評價中藥煎煮效果的參考依據。楊杰輝等[7]對常用107 種全草類中藥飲片的吸水量進行探究,得出了單味全草類飲片在常溫下的系數量。周左林[8]的研究得出煎煮前浸泡中藥加水量的計算公式:q=t×v+r+w×k,式中q為浸泡加水量,w為藥材量,k為藥材吸水率,t為煎煮時間,v為單位時間水分蒸發量,r為藥液的量,可用于計算加水量。但因為計算復雜、使用不便,未在實際應用中普及?,F在患者亟須的是一種能簡單、快捷、有效指導其煎煮中藥方劑加水量的方法。
700 ml 量筒,直尺,普通飲用水,中藥煎煮煲,單頭爐。實驗飲片均購自國藥集團馮了性(佛山)藥材飲片公司,經檢驗符合國家藥品檢驗標準。
準確稱取1 號方劑(澤瀉10 g、車前子10 g、苘麻子10 g、滑石15 g、金錢草20 g、玉米須10 g、牛膝10 g、赤小豆10 g、雞內金20 g、廣東王不留行20 g、石韋10 g)、2 號方劑(黃芪10 g、烏梅5 g、防風10 g、石膏10 g、紫蘇葉15 g、牛膝10 g、生地黃15 g、蟬蛻5 g、地骨皮15 g、知母10 g、銀柴胡10 g、麥冬15 g、白術10 g)、3 號方劑(白術40 g、黃芪20 g、白芷5 g、生地黃10 g、甘草片2 g)各3 劑。同一方劑每劑分別標上序號1、2、3。按《規范》[1]操作,序號1 加入高水量飲用水(浸過藥面5 cm)、序號2 加入中水量飲用水(浸過藥面3.5 cm)、序號3 加入低水量飲用水(浸過藥面2 cm)。各自浸泡30 min,測量浸泡后水量,煮沸30 min,過濾,控干水分后稱量藥液體積。
以上述3 個方劑測試出中藥方劑用水量、浸泡后水量和藥液體積的關系后,用4 號方劑(麥冬20 g、生地黃20 g、綿萆薢30 g、枇杷葉10 g、蒲公英30 g、魚腥草20 g、牡丹皮10 g、土茯苓30 g、丹參30 g、山銀花20 g、炙甘草5 g)、5 號方劑(麩炒枳殼15 g、生地黃20 g、黃芪20 g、山銀花15 g、黃連片10 g、前胡15 g、黃芩片15 g、天花粉30 g、炙甘草10 g、土茯苓30 g、山慈菇15 g、升麻15 g、淡豆豉30 g、防風15 g、梔子10 g)、6 號方劑(澤瀉15 g、茯苓15 g、綿萆薢20 g、川牛膝15 g、防己10 g、黃柏15 g、蒼術15 g、車前子15 g、豬苓15 g)各1 劑,對結果進行驗證。
以3 個方劑為代表測試中藥方劑用水量、浸泡后水量和藥液體積的關系。從圖1 可看出,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成正比關系:Y=296.41X+10.431,R2=0.982 3(式中X為浸泡后水量,Y為藥液體積,R2是方程趨勢線的擬合程度指標,數值越大表示趨勢線的可靠程度越高,取值范圍在0~1),因此,可通過浸泡后水量代入公式來快速計算藥液體積。從表1~3 可看出第一次加水量超過藥面3.5 cm 與第一次加水量超過藥面5 cm 都有可能導致浸泡后水量高于藥面2 cm,導致煎煮后的藥液過量。

表1 1 號方用水量、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比較

圖1 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的關系
用4 號方劑、5 號方劑、6 號方劑各1 劑,對結果進行驗證。從結果可看出,通過二次加水的方式可以大致確定藥液的體積,與理論藥液體積相差在25 ml 以內,該方法重現性良好。見表4。

表4 4~6 號方用水量、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比較

表2 2 號方用水量、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比較

表3 3 號方用水量、浸泡后水量與藥液體積比較
在本實驗的方劑選擇上選取了吸收率較大的1 號方劑和吸收量較少的3 號方劑,以保證實驗結果能夠涵蓋大部分的方劑。在驗證實驗時用5 號方劑和6 號方劑分別驗證浸泡后水量的上、下限,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
實驗中驗證了不同藥材在浸泡過程中對水的吸收量,第一次加水量與最后藥液的煎出量沒有必然關系。但當藥材充分浸泡后,其浸泡后的水量與煎煮后所得藥液體積成正比關系。關系公式為Y=296.41X+10.431,決定系數R2=0.982 3。表明浸泡后水量可解釋藥液煎出量變異性的98.23%。另外有1.77%不能解釋,可能的原因是實驗過程中存在誤差,包括稱量誤差、操作誤差等都會體現在結果上。
成人每劑藥液一般煎至400~600 ml[1],通過關系公式,可以推導出:為保證最后藥液量在400~600 ml 范圍內,建議浸泡后水量為浸過藥面1.3~2.0 cm[9-10]。為了保證藥材充分浸泡后剩余水量不高于藥面2.0 cm,第一次加水量應用“低水量”(浸過藥面2.0 cm 處),待藥材充分浸泡后再補充水或不補充,以保證浸泡后煎煮前水量為浸過藥面1.3~2.0 cm范圍內。
本實驗確定了中藥方劑最佳浸泡后水量和第一次加水上限量,患者自行煎煮中藥方劑時可作為技術依據,操作簡單、快捷、有效。本實驗中的適宜藥液體積以成人用藥來計算。兒童用藥每劑適宜藥液體積為100~300 ml[1],其加水量需另外計算。此外,本實驗中所用方劑均煎煮30 min,但解表、清熱類方劑煎煮時間會少于30 min,滋補類方劑煎煮時間會多于30 min。另外,本研究也沒有考慮到先煎、后下等特殊品種的煎煮。對于解表清熱類、滋補類、含先煎后下類方劑的煎煮用水量也有待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