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汗 程 娜
大多數眼科手術操作僅限于眼部及其附屬器,手術傷口及組織損傷均較小,并不會對機體產生較大的影響,局部麻醉條件下即可完成手術操作。隨著人們對于生命質量越來越高的追求,近年來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眼科老年患者也呈遞增趨勢[1]。雖然局部麻醉在眼科手術中能獲得較好的效果,但對于老年患者,在眼科手術中并不能完全消除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而眼科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安全制動、充分鎮痛、盡量避免眼心反射、惡性嘔吐、保持眼位相對固定及眼壓相對平穩等[2]。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做好麻醉處理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現,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止痛、抑制交感神經興奮等作用,其能一定程度上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對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具有積極作用[3]。因此,本研究就右美托咪定持續泵注與誘導前負荷劑量靜推對老年眼科手術患者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2 月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接受眼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無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腫瘤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無緩慢型心律失常、心臟傳導阻滯;無長期接受大劑量鎮靜藥物;無睡眠障礙及藥物成癮;患者與家屬均知情且自愿簽署了同意書。將102 例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觀察組51 例,男27 例,女24 例,年齡(67.23±2.52)歲,接受人工晶體植入術13 例,玻璃體切割術17 例,青光眼手術21 例;單眼接受手術者28 例,雙眼接受手術者23 例。對照組51 例,男29 例,女22 例,年齡(67.39±2.67)歲,接受人工晶體植入術14 例,玻璃體切割術19 例,青光眼手術18 例;單眼接受手術者30 例,雙眼接受手術者2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密切關注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開放靜脈通路,靜脈輸注10 ml/(kg·h)的復方氯化鈉注射液,麻醉誘導前注射羥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鈉注射液300 ml。在患者橈動脈進行穿刺并置入導管,對患者的動脈壓進行監測。隨后穿刺置管于右側內靜脈,對患者的中心靜脈壓進行監測。選用0.1 mg/kg 維庫溴銨注射液、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5 μg/kg、依托咪酯注射液0.25 mg/kg 進行靜脈注射以達到麻醉誘導作用。與此同時,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與麻醉機連接,設置8~10 ml 潮氣量、12 次/min 呼吸頻率,1∶2 的呼吸比例給予機械通氣。靶控輸注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將血漿初始濃度控制在3~4 μg/kg,將舒芬太尼以0.5 μg/(kg·h)的速度進行靜脈輸注,間斷靜脈推注維庫溴銨0.004~0.05 mg/kg。
觀察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10 min 靜脈注射鹽酸右美托咪定1 μg/kg,在手術治療期間,以0.4 μg/(kg·h)的速度進行持續泵注,直至手術結束后停止給藥。對照組患者以相同的方法給予同等劑量的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操作,具體操作方法與觀察組一致。
1.3.1 血流動力學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主要觀察時間點包括麻醉誘導前(T0)、手術開始時(T1)、手術30 min(T2)及拔管時(T3),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為心率(HR)、舒張壓(DBP)及收縮壓(SBP)。
1.3.2 鎮痛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 h、6 h、12 h及24 h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情況[4],用一條含有10 均分點柱的紙質尺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測量,囑患者根據疼痛感覺,在量尺上對疼痛程度進行標明,0~10 代表無痛~疼痛無法忍受,讓患者在尺上對代表疼痛程度的點進行標明,0~3 分為輕度疼痛,4~7 為中度疼痛,≥8 為重度疼痛。
1.3.3 實驗室指標在麻醉誘導前與術后24 h 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在3 000 轉/min 下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備用。1)免疫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CD4+、CD8+及CD4+/CD8+。2)應激指標: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腎上腺素(E)、皮質醇(Cor)及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為了減少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差異引起偏差,在嚴格遵守操作要求及規程的前提下,由同一組檢測人員進行操作。
1.3.4 不良反應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包括惡心嘔吐、心動過緩、躁動、嗜睡及呼吸抑制等。其中心動過緩是指HR<50 次/min,呼吸抑制即為呼吸頻率(RR)在8 次/min 以下,或血氧飽和度(SpO2)在90%以下。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0時兩組患者HR、DBP 及SB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及T3時觀察組患者HR、DBP 及S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1 mmHg=0.133 kPa
術后2 h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12 h 及24 h 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麻醉誘導前,兩組患者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觀察組患者CD4+、CD8+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麻醉誘導前,兩組患者E、Cor 及N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 觀察組患者E、Cor 及NE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近年來,臨床上接受眼科手術的老年患者呈逐年遞增趨勢,但老年患者常患有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疾病,因此圍術期的各種不良應激反應都可能影響患者原有疾病,可能會增加患者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的概率,加之手術對于機體屬于有創操作,患者年齡較大,免疫功能降低,易使患者發生應激反應,對手術的順利進行產生不利影響[5-6]。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麻醉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在臨床上對于接受眼科手術的老年患者,因氣管插管會對咽部、氣管黏膜內感受器等產生刺激,加之手術操作會導致神經系統興奮性較高,血壓及心率均會受到影響,從而增加手術風險[7-8]。因此,維持老年眼科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可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麻醉誘導前負荷劑量右美托咪定靜注聯合術中持續泵注右美托咪定后,患者的HR、DBP 及SB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麻醉誘導前負荷劑量右美托咪定靜注聯合術中持續泵注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維持老年眼科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與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比較,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高選擇性腎上腺受體激動劑,其能對機體產生較強的鎮痛及鎮靜作用,有利于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9-10]。國外研究學者已證實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其具有的臨床效果即為血壓與心率下降,有利于患者術中維持較為穩定的心血管功能[11-12]。
眼科手術屬于有創操作,會給機體帶來一定創傷,患者易出現應激反應,進而對免疫功能產生影響[13]。此外,殘留的麻醉藥物會誘發免疫抑制,從而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利于疾病的轉歸。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免疫指標及應激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降低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右美托咪定作用于脊髓可發揮鎮痛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激動脊髓后角突觸前膜及中間神經元突觸后膜的α2腎上腺素受體有關,可對感覺神經遞質釋放產生抑制作用,并與膽堿能、五羥色胺疼痛系統及嘌呤能受體相互作用[14-15]。在本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6 h、12 h 及24 h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右美托咪定持續泵注與誘導前負荷劑量靜推對于老年眼科手術患者的鎮痛效果較為顯著。既往研究學者發現,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在麻醉誘導前負荷劑量右美托咪定與術中持續泵注能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16-18]。但本研究中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這與既往研究報告具有一定的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右美托咪定作用于α2腎上腺素能受體發揮作用,受給藥劑量與速度的影響[19-20],也有可能是與本研究中所納入的樣本數有限有關。
綜上所述,右美托咪定持續泵注與誘導前負荷劑量靜推有利于維持眼科手術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穩定,減少術后疼痛、免疫功能抑制及應激反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