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

作為管理學者,汪泓曾長期在高校耕耘,后轉戰上海寶山區,十年間先后擔任寶山區區長、區委書記。這樣一位在學術界、政界以及商界都積累了一定聲望的領導者,2020年9月出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
南風窗:從2011年到2020年,你在上海市寶山區先后擔任區委副書記、區長、區委書記,之后又回到教育行業,擔任中歐院長。你是如何完成這種身份轉換的?地方主官來做企業家教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優勢?
汪泓:原來我長期就在大學任教,再后成為了教授,校長。到地方工作后,我獲得了更多實踐機會。學校的教授還要去外部了解各種案例,而我本身就置身于案例中,天然地與很多戰略規劃要素連接在一起,比如市場經濟、區域發展、民生事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這讓我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說,這次來到中歐工作是一種回歸,把理論上的研究、教學上的實踐,以及管理崗位上的實踐都結合起來。中歐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國際化商學院,也讓我站在了更大的舞臺之上,獲得了更寬的視野,而且令我有了回歸教育的幸福感。教授們的知識和分享,學生們的案例和經驗,對我來說x都是有效傳播知識的過程。
南風窗:擔任院長兩年來,對于教育以及企業治理,你是否有一些新的經驗和感受?
汪泓:中歐是一所歐盟和中國政府合辦的中外合作學校。作為一個商學院,它的起點是比較高的。因此,它首先需要主動置身于全球經濟發展的主題中。隨著新技術革命不斷涌現,中歐要主動迎接新技術革命給我們帶來的挑戰。
除此之外,中歐的布局還要主動納入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二十大報告重申了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歐的戰略要主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
立足大的背景,中歐還要主動納入全球對商學院的要求中,我們要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的商學院競爭。中歐在國內的三大校區正是對應著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這是中國經濟總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服務地區經濟戰略是我們商學院的責任。
很自豪地說,中歐能夠躋身世界一流方陣,在一眾歐美體系的商學院中脫穎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要保持、占領好第一方陣,而深圳校區就是我們在第一方陣里非常重要的一塊,因為它處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又具有核心引擎的功能與作用。中歐有這么好的全球資源,對中國商界高水準的人才培養一定會帶來堅實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91個國家,28000余名校友,是中歐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幫助他們追求卓越就是我們的使命,所以我們要能夠搭建一個給企業家學員終身學習的地方。而深圳是最具有創新活力的城市,我們要把這種活力帶到全中國的企業家那里。
南風窗:近年來,社會上有種聲音說傳統商學院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鴻溝,你怎么看待這一說法?
汪泓:時代變化得非常快,產業變革也非常快。當商學院的教育碰到一個偉大時代,的確需要變革,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許多經典的理論也不能直接來解決當今發展中的問題。
中歐最大的特點是在經典理論中有創新、有變化,所有的教授都在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把實踐應用到新經濟理論模式的探索中,并在理論上論證它。這個過程經歷了從知識的傳授到知識的創造,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將經典知識結合中國企業家的實踐來進行提升,這一點,中歐在全中國的商學院里是做得最好的。中歐已經逐步形成了1500多個中國的案例,包括中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同時,我們把近1000個西方的優秀案例輸送到中國進行研究。所以我們把這稱作“中國深度,全球廣度”。
從具體的經驗來看,中歐在這方面擁有“三段式”:一是經典的理論在此得到驗證;二是案例的剖析,中歐構架了系統的案例體系;三是實境教育,在與優秀的中國企業、優秀國外企業交流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教授能夠與他們共享管理實踐中的成果。理論板塊、案例板塊、實境教育板塊,再加上新技術的應用,共同搭建了中歐比較完整的商科教育模式。
南風窗:這幾年中歐生源發生了哪些變化?
汪泓:疫情暴發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申請人數并未下降。不過我發現中歐學生的平均年齡似乎提升了一些,好多人讀了碩士、博士還選擇重新回來學習。這種終身學習的態度不再是為了文憑,更多的是為事業學習,為境界學習。
我們這里不少知識分子,以及國外回來的企業家都認為自己只有專業知識儲備,但缺乏管理方面的經驗。他們發現,現在已經不能完全用傳統的思維和其所在的技術領域知識來面對市場。在這種背景下,管理成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
還有的企業家甚至有更高的追求境界,想要在“閑庭信步”中研究更深的學術問題,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他們把管理思維上升了高度—從實踐中總結出規律,把現象性的問題上升到規律性的問題研究。
南風窗:你認為中國現在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其中,深圳的企業家群體有什么特色?
汪泓: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家首先需要有能夠洞察全球經濟的戰略眼光,他不能只“埋頭拉車”,對行業的趨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要有自己的洞察,還要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其次,中國的企業家還要有一種家國情懷。除了智商、情商外,還有一個概念叫逆商,強調一個人的毅力、魄力與耐力。有了家國情懷后,人們就能更好地抵御風險,在逆境中沖破壓力。
再次,這批人要有學習能力,能夠敏銳捕捉新技術和變革。他們要選準行業,找準趨勢,將資本市場、人才市場以及市場資源調動、運作起來。

對于企業家來說,現在發展的空間還有很多,就看他們怎么把握機遇。疫情之下,中小企業倒下去一半,但又有一大批新注冊的企業站起來。我們要向前看,呼喚更多新生長的企業。在變革中,我們盡量用政策支持創新的企業,對社會有意義的企業,讓更多企業擁有釋放創造能力的空間。
深圳企業家敢闖、不言敗、活力強、務實。深圳的整個市場環境也非常活躍,在科創以及金融板都具有極大優勢。當然現在很多大型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也非常注重和各種產業資本的結合,包括與央企結合,為資本合作提供了更靈活的空間。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優化和結構調整,互聯網企業與央企合作是順勢而為的一種做法,但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能忽視市場經濟,不然我國發展的動力、活力就會喪失。
南風窗: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中國式的管理教育應該如何與時代接軌,培養出這個時代需要的企業家?
汪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鎮之地。因此我認為首先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復合型高層次管理人才。這些人才既能面對確定性的方案,又能夠面對不確定性,制定自己的戰略方針,還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過程中駕馭市場的變化,用最積極的、最有效的產業集群來為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其次是創新型人才,在大灣區這片涌動著改革熱潮的熱土上,需要更多產業與最新科學技術的結合,唯有新一代科技技術革命才能支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唯有創新型人才能夠推動產業的變革與升級,最終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再次是高技能人才,產業革命發展到今天,對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來說,高技能人才能夠把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對接起來。這樣的人才綜合體,才能夠在深圳這塊熱土上,幫助粵港澳大灣區將整個產業體系構建得更好。
南風窗:近年來,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都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香港從2016年開始每年都舉辦“金融科技周”,請問大灣區目前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是怎么樣的?
汪泓:中國的資本量很大,金融發展得非常快。在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發展最好的應該是香港地區。香港地區是在一個非常早的資本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與全球資本市場緊密相連,與內地市場更是密不可分。上海、深圳乃至北京的資本市場也日趨成熟。今天的金融市場都是在用先進的技術支撐,流動性變得更強,與全世界資本市場的聯動速度也在加快。
因此,發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要有機結合,使我們的金融資本市場更加便捷和活躍。另一方面,政府和監管機構對它的配置效用所產生的安全性可能更為看重。有些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在信貸上出現了一些的困難,金融市場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某些特定的風險。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嚴監管時代”,經濟越是發達,監管體系越要成熟。這方面,香港的經驗對中國內地能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啟示作用。
我們要讓全世界相信,資本流入中國后,能夠與中國的制造業、科創企業有機結合起來。為此,我們還要培養更多既懂金融技術又懂金融監管的人才。特別是香港和深圳,這兩座城市通過資本市場互聯互動,相互賦能,不斷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這也需要我們在這片區域打造最好的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