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三年的疫情生活,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們對城市醫療資源與醫療水平的關注程度不斷上升。
隨著“新十條”的頒布以及防疫政策的優化,人們的生活開始進入新時期。因此,人們對醫療問題的關注將不僅停留在思考層面,而且會轉化為更為具體的關心。
比如說,一個城市的醫院數量、醫師水平、醫療成本等,這些指標將與經濟、就業、產業、教育、文化等要素一道,成為人們選擇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重要參考。
醫療資源向來是稀缺的,一座城市的醫療資源與醫療水平,其實也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從多年以前開始的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到現在仍然打得難分難解。未來,除了提高經濟領域的吸引力之外,一座城市要想吸引優質人才,在醫療能力這類軟實力上不能有短板。
一個城市的醫療水平之所以受關注,與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充分的客觀現實不無關系。眾所周知,“看病難”在部分區域一直客觀存在,而從城市間的比較來看,有一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難一些”。
原因在于,醫療資源這塊總量有限的蛋糕,切得并不均勻。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發布的《中國城市醫療硬件環境競爭力專題報告》指出,我國醫療硬件環境競爭力總體水平仍然較低,醫療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不均現象。
一座城市的醫療資源多寡,與其行政級別、城市規模、城市層級呈正相關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一線城市比二三線城市多,省會城市比地級市多。
這種特點,可以從三甲醫院的分布情況窺得一二。據統計,我國目前擁有三甲醫院數量最多的十座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天津、西安、南京、沈陽、鄭州、哈爾濱。
其中,北京以81家三甲醫院的數量冠絕全國,而排名二、三位的上海與廣州則分別有69家與67家。
無一例外,擁有三甲醫院數量多的城市,全部是省會及直轄市。而在病床資源上,亦是如此。目前,全國病床總數超10萬張的城市僅有六座,數量最多的是重慶,擁有20.86萬張,排在后面的是上海、武漢、成都、北京和廣州。
這些大城市不僅在資源數量上占優勢,而且在醫療水平上也表現突出。通過對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推《2021年醫院排行榜》進行梳理,我們會發現,省會城市不僅在三甲醫院的數量上占優,而且在質量上也占據絕對的優勢。
綜合排行榜中前十名的醫院,北京有2家,上海有3家,此外成都1家、武漢2家、廣州1家、杭州1家。
而從整個榜單的數據來看,北上廣這三座城市匯聚的優質醫療資源相當突出,而大部分的優質醫院都集中在各個省會城市。
相較之下,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在醫療資源與醫療水平的表現上,沒有它們的GDP那么亮眼。最為人們熟悉的,便是深圳這座超一線城市。
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深圳的醫療資源顯然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在經濟發展較為均衡的江蘇省,也有著類似的情況。經濟表現十分突出的蘇州,在醫療資源上也有些不夠。蘇州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是5.86張,比江蘇省的平均值6.31張要低,而且本土的三甲醫院數量也不多。
不過,這些是從靜態的數據進行比較;從動態表現上看,這些都經濟富裕但醫療能力暫時落后的城市,其實正在拼命追趕。
據估算,新建一所科室齊全、擁有500張床位的三甲醫院,大約需要6.3億的前期投入,對于一些富裕的城市來說,這并不算很大的一筆支出。
蘇州市政府曾表示,在“十四五”期間,蘇州三級醫院數量要力爭增長50%,增至36家,三甲醫院要力爭新增10家。
深圳雖然三甲醫院總數上并不亮眼,但深圳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實現了三甲醫院數量翻倍的目標,不可謂進步不迅速。而且深圳還在源源不斷地招攬醫療人才,從2019年起,深圳每年招攬的醫學人才都在5000人以上,再加上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吸引力,深圳的醫療實力在迅速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醫療資源配置的過程中,經濟實力雖然是基礎,但要想提升一座城市的醫療水平,并不是單憑“鈔能力”就可以實現的。
醫學的專業性決定了一座城市醫療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硬件投入只是一方面,真正困難的是成建制地組建醫療團隊,特別是具備高精尖水平的醫療團隊。
在這方面,擁有深厚底蘊的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具備先發優勢。為什么醫療資源的多寡與城市的行政級別密切相關?其實行政級別只是現象的表面,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行政級別反映了一座城市所擁有的整體資源的多寡。
一座城市的醫療水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明顯的結構性與關聯性特征,嵌在整個城市的綜合實力當中,特別與教育、科研方面的實力密切相關。
從前述的榜單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水平高、醫療資源豐富的城市,往往高校數量也特別多。這并非偶然,高校越多,意味著高素質人才越多。從行業特點來看,醫療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及人才密集型行業。
那些擁有優質醫學院的城市,往往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不僅能系統性地培養和獲取醫療人才,并使其快速融入當地的醫療體系,而且能在醫學科研上實現醫院—學校間的聯動,從而提升整體的醫療水平。
此外,醫療資源有某種集聚性的傾向。是否具備診治疑難雜癥的能力,是衡量一家醫院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那些聲名遠揚的大醫院,因為患者們慕名前來,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從而變得愈發成熟。這些醫療水平高的醫院,是一座城市醫療能力的名片,它們的存在容易促成醫療資源的集聚,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
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沈陽、鄭州、哈爾濱等經濟水平并不那么突出的二線城市,能夠擁有如此豐厚的醫療資源。普遍來說,它們都是地區的中心城市,匯聚了當地最優質的教育、科研資源。
那些本土院校實力并不強的城市,則沒有這些先天優勢,需要費盡心思從其他地區挖人,并重新打造醫療體系,這不僅費錢,而且費時。
這種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城市的局面,其實很難滿足全國民眾的就醫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出現了構建分級診療體系的設想。
簡單來說,分級診療是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由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的治療工作,從而緩解居民“看病難”的問題。
從2006年開始論證設想分級診療體系,到如今的全面鋪開,我國的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已經初具雛形。
我國分級診療制度的要義在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意在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同時在頂層實現醫學技術的突破,兩相結合,實現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目的,進而實現我國醫療資源的擴容以及均衡化布局。
在分級診療體系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建設醫學中心,對城市醫療資源與醫療水平的影響至關重要。
從2017年開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啟動了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規劃設置工作。所謂國家醫學中心,指的是在全國范圍按綜合、腫瘤、心血管、婦產、兒童、傳染病、口腔、精神??祁悇e設置;同時,根據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設置呼吸、腦血管、老年醫學專業國家醫學中心。
在分層診療的體系中,國家醫學中心是國家醫學層面的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進行疑難危重癥診斷與治療、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高水平基礎醫學研究的醫學高地。
在國家醫學中心之下的,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其目的是實現“大病不出省”,從而滿足居民就近享有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再往下,還設有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通過層層擴散的方式,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化覆蓋。
目前,全國共設有12個國家醫學中心,包括22家醫院,其中北京12席、上海5席,杭州、武漢、廣州、成都、長沙各一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則有50個項目已經落地實施,且盡可能地均勻化布置,從而照顧到醫療資源薄弱的省市。而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將陸續建設120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不難想象,分級診療制度完善之后,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醫療資源橫向的均質化與縱向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這有點類似于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間的關系,中心城市不斷地匯集資源,進而不斷向上發展,而它們在匯集資源的同時,也會對周邊城市產生輻射效應,進而帶動整個片區的發展。
也就是說,在治療常規病癥方面,城市間的資源、水平的差距將會縮小,而那些設有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城市,在診治疑難雜癥能力上的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意義,在于將原先自發的資源調配過程變得制度化。這意味著一些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水平高的城市將確立起制度化的優勢,成為制度意義上的醫學強市。
這無疑會深刻影響城市醫療格局。那么會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嗎?
從分級診療的出發點來說并非如此。分級診療努力的方向,是把醫學強市的資源優勢,在制度的引導下變成惠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引擎”,最終帶動整體的醫療能力的提升,而非使醫療資源變成一種城市特權。也就是說,城市間的醫療能力競爭,最終要服務于整體效益的提升。
歸根結底,城市間比拼醫療資源與醫療水平,并不是一個零和博弈的游戲;發展醫療的最終目的,是令居住于其間的民眾享有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