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新冠疫情三年,我們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各地防疫政策也在逐漸松綁。隔離與封控的日子,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我們來到了一個回歸正常的拐點。
然而,作為浩劫般的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疫情的危害,不僅是身體性的,也在更隱秘的心理層面,激蕩著本就脆弱、危急的人類精神健康。
中科院院士、精神病學陸林指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已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和數以億計的失眠癥患者。他認為,新冠疫情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可能至少要持續20年。
更何況,人類與新冠的博弈,何時結束,還是個未知數。
基于此,我們有必要面對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議題,一種后新冠時代的心理健康危機。當然,這個概念并不單指向那些新冠滋生的精神疾病風險,而是與整個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危機的疊加。新冠疫情,只是加重其負荷的壓力源之一。
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軌跡偏離了日常。生活秩序的扭曲,加劇了種種病態自我的誕生。社交媒體和大眾文化領域,四處彌漫著人們對情緒按摩的渴求。
與此同時,回歸日常并不意味著病毒的消亡,相反,正在變得溫和的新冠病毒,從一組抽象的數字,變成了更具體、更日常的生活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清楚,我們最終需要面對它,或者已經與之照面,這是一場更復雜、更微妙的心理戰。
后新冠時代,原就危急的抑郁癥、焦慮癥等情緒障礙疾病,以及空心病這樣的神經癥人格,依然是一個療愈與防控的重大難題。我們既需要向內探索,凝視與剖析精神晦暗面的內在機理,同時,在社會支持層面,也要探討一種更貼近患者需求的療愈體系,一如已故公益人張進和他的“渡過”平臺所做的那樣。
所有人都渴望一種自由充盈的生命狀態。我們期待回歸日常,我們也期待重新出發。終有一天,我們必將恢復人與世界的自在性。就像那些依然樂于探索世界與自我之豐富性的人們,我們渴望擁抱,渴望聚會,渴望旅行,渴望山野與風雪,渴望海浪與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