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 昌璐婕 石雪
摘? 要:職校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比較薄弱,也因此常常遭受教師和家長的消極評價,從而對自身數學能力的發展失去信心,產生數學學習焦慮,數學成績越來越差。文章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優化數學教學模式、創新課程評價維度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究,以減輕職校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
關鍵詞:職校學生;數學學習;學習焦慮
目前,職校學生的文化課基礎仍較薄弱,特別是數學基礎,部分學生還存在數學學習焦慮。焦慮障礙是一種過度擔心的心理體驗和感受,焦慮障礙者經常會出現緊張、不安、難以控制的憂慮,感覺面臨危險、遭受恐慌或產生厄運感。學生無法擺脫失敗的數學學習經歷,對教師和家長的評價或苛責感到傷心、恐懼和焦慮,越來越排斥數學學習,缺乏學習動力,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潛力,認為自己無法在數學學習上取得進步。由此,許多職校學生選擇放任自己,他們在數學課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做數學作業,不參加考試,甚至長期逃課,努力逃避學習數學帶來的焦慮感。為此,筆者經過長期思考實踐,研究了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焦慮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 尊重學生,增強自信
數學學習焦慮的產生是一個過程,教師不尊重學生是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焦慮的重要原因。雖然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薄弱,但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其應當受到尊重,教師不應單以學生數學成績衡量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關鍵。學生的數學成績不理想,教師不能歸因于學生自身,而應當考慮多方面因素,積極與學生溝通,共同探討突破數學學習困境的方法。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師生對彼此沒有芥蒂,共同打造高效助學的數學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焦慮。
2. 關愛學生,積極引導
放棄學習數學是學生產生學習焦慮的突出表現,如學生不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睡覺或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面對此類情況,教師不能放棄對學生的引導。教師可以在課后約談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擾,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訂短期學習計劃,陪伴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幫助學生不斷進步。教師充分關愛學生、不放棄引導學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從而消解學習帶來的焦慮感,勇于突破學習障礙。
3. 鼓勵學生,及時表揚
來自教師、同學的批評和嘲笑也是許多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焦慮的原因,學生因此懼怕在課堂上發言,害怕出錯。長期缺少學習反饋,無法獲得學習成就感,學生會失去思考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勤于表揚學生的進步。參與教學活動就是積極進步的表現,學生只要在課堂上發言,就應當受到表揚;以前上課睡覺的學生,只要聽講就應當受到表揚;以前不寫作業的學生,只要按時完成作業就應當受到表揚。教師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有助于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從而幫助學生不斷取得進步。
二、優化數學教學模式
1.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自主學習
在職校學生缺乏數學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嘗試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只要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學習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與同學開展合作學習,又可以自由提出對教學問題的意見等。良好的互動關系可以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更多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動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 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習興趣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先講概念,然后講例題,最后做練習,教學模式刻板,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師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沒有限制地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高教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數學(基礎模塊)》下冊“兩條直線相交”這節課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兩條直線的方程,要求學生求解兩條直線的交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圖、解方程、觀察試數等,嘗試多種方法,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
三、創新課程評價維度
教師應當創新數學課程評價維度,不將數學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可以制訂多維數學評價體系:課堂表現10分,只要遵守課堂紀律就可以獲得滿分;作業10分,只要按時交作業,訂正作業錯誤就可以獲得滿分;發言10分,小組捆綁評價,只要參與討論并在小組內積極回答問題就可以獲得滿分;測驗20分,只要掌握教材例題就可以獲得滿分。平時成績總共50分,期末考試只要認真復習就無需補考。多維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找到數學進步的突破點,突破數學學習困境,幫助學生減輕數學學習焦慮。
參考文獻:
[1]江潞潞. 高中生數學學習焦慮的積極干預策略研究[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6).
[2]張婧. 如何緩解高中生數學學習焦慮情緒[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4).
[3]陳愛萍. 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學習焦慮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經貿實踐,2017(24).
[4]官金蘭,舒暢. 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學習焦慮原因及對策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
[5]鄭希鋒. 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學習焦慮原因及對策分析[J]. 勞動保障世界,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