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梅 劉文霞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自主閱讀能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從興趣培養、氛圍營造、方法傳授、習慣養成四個方面采取優化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氛圍;閱讀方法;閱讀習慣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任務,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既能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又能增長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一、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生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積累詞匯與語言材料,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同時,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通過自主閱讀,學生不僅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還能豐富積累、博采眾長,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2.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語文閱讀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學生可塑性強,通過豐富的閱讀,學生能夠感悟人生的哲理,獲得豐富的精神食糧,人格得以塑造,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二、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1. 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好奇心很強,容易對有趣的事物產生興趣。只要學生對閱讀材料有了興趣,就會仔細、認真地閱讀,從中汲取知識。
第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好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巧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閱讀。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如此導入課堂:“課文題目為‘草船借箭,為什么要乘‘草船去借箭呢?最后借到箭了嗎?”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第二,組織閱讀活動,激發閱讀熱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為了讓學生積極閱讀,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精彩故事我來講”“美文誦讀”“我與書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名著人物”等閱讀活動,為學生搭建分享閱讀經驗的平臺,讓學生盡情閱讀,分享讀書成果,體驗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魅力,進而喜歡上閱讀。
第三,展示閱讀魅力,引發學生對閱讀的關注。腹有詩書氣自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引用名人名言、引經據典,充分展示閱讀的魅力,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意義,使學生產生興趣,進而自主閱讀。
2. 營造閱讀氛圍,讓學生愿意閱讀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學校要積極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愿讀,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第一,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學校要注重優化文化環境,注重文化渲染作用,讓校園內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積極營造文化氛圍,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欲望。
第二,開放學校的圖書室。學校要加強對圖書室的管理,定期向學生開放圖書室和閱覽室,還要訂購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及時更新圖書室書籍,提高學生的閱讀層次與深度,讓學生不僅有書可讀,還有好書可讀,確保自主閱讀效果。
第三,建立班級圖書角。要想使學生更好地自主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是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從學校圖書室挑選圖書,也可以鼓勵學生帶來自己喜愛的讀物充實圖書角,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
3. 傳授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良好的閱讀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各類文本的方法。
第一,抓住題眼,整體感知文意。在閱讀中只有抓住題眼,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可以先瀏覽課文,然后勾畫出關鍵詞、句,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章題目,明確這篇課文的題眼為“鄉下人家”,讓學生通讀課文并思考:課文為讀者展現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畫面?“瓜藤滿架、鮮花輪綻、雨后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秋蟲夜唱……”一幅幅鄉村特有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又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五壯士”展開閱讀,并思考:為什么把他們稱為“五壯士”?他們做了哪些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感知文意——五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面對強敵毫不畏懼,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課文贊美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這樣,文章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明確內容,選擇適宜的閱讀方法。教材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小說、詩歌、寓言等文體。不同類型的文章閱讀方法也不同。對于小說,學生可以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厘清故事情節,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對于詩歌,重在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讀,在讀中感悟詩歌意境,在讀中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對于寓言故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跳讀,抓住關鍵語段,關注故事背后的深刻意義和文化內涵。
第三,找準重點,積累好詞佳句。小學語文課文中精妙的語言運用、深邃的思想表達、獨到的見解闡述,都是需要學生認真賞析、品讀和積累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文章重點內容,勾畫好詞佳句,學會品讀賞析,從而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
4. 培養閱讀習慣,讓學生經常閱讀
第一,培養學生讀思結合的習慣。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不將自己的思考強加于學生,或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其多角度思考問題,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太陽》這篇課文時,當學生通讀課文后,教師提問:課文中哪些地方說明了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大家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太陽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和害處?通過提問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讀思結合的閱讀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多角度解讀文章,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提升自主閱讀能力。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篇課文講述了“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出藺相如足智多謀與顧全大局,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提出問題:課文為什么要寫前兩個故事?教師借此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使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做到樂問、能問、善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三,養成讀寫結合的習慣。教師要以語文課文為支點,指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寫作,在模仿中積累寫作經驗;還可以在閱讀中練習寫作,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縮寫、改編、續寫等。例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三篇介紹動物的課文《貓》《母雞》《白鵝》,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這三篇課文描寫動物的手法,然后選擇熟悉的動物,以“我的動物朋友”為題寫一篇作文,如此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總之,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積極創設閱讀情境,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同時還應傳授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章軍.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0(35).
[2]王利霞. 淺談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途徑[J]. 學周刊,2019(20).
[3]蔡娟.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9(6).
[4]尤曉榮. 淺談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 甘肅教育,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