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鈺 何忠盛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00)
中國絲綢享譽世界。“絲綢之路”綿延至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絲綢出口貿易面臨著出口總額下降、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品牌影響力被削弱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由此折射出我國傳統絲綢產業自身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我國在對外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通過文獻資料與數據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梳理了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的現狀,分析了我國絲綢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四項促進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
2009—2020年間中國在絲綢出口貿易中始終處于順差狀態,是國際絲綢供應市場的主要交易對象之一。但從2013年開始,中國絲綢商品出口總額持續走低,并在2014年出現巨大拐點,被印度和歐盟超越從而喪失了絲綢商品出口價值總額全球第一的地位。與此同時,絲綢產品出口價格也逐漸下降。2016年1—10月,蠶絲類出口價格為39.85美元/千克;綢緞類為5.09美元/米;絲綢制成品則為8.29美元/件套,較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明顯,降幅分別為7.7%、10%和3.32%。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絲綢出口表現疲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重要因素之一是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競爭更加白熱化,主要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預期增長率下降給世界絲綢貿易帶來消極影響,同時我國絲綢行業自身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近些年我國絲綢商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不斷下降,絲綢貿易總量呈現波動式下降趨勢。盡管國家給予絲綢企業一系列政策支持,但受行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復雜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絲綢產品的出口依舊面臨嚴峻挑戰。
絲綢是我國出口創匯的傳統商品,目前我國已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絲綢貿易業務。依據具體的市場出口份額數據,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到2017年,我國絲綢出口貿易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08—2009年。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全球經濟蕭條,世界各國對絲綢商品的需求減少,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總量急劇下滑;第二階段是2009—2014年。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國際市場對于絲綢商品的需求量上升,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總量也開始逐步回升,恢復到初始水平;第三階段是2014—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然而絲綢出口貿易總量呈現下降趨勢。我國絲綢出口份額逐年變動,主要的出口對象是印度、日本、意大利、中國香港、巴基斯坦、韓國、越南、美國、羅馬尼亞、德國、土耳其、馬來西亞這12個國家和地區,傳統出口國和地區仍在我國絲綢出口貿易中占主要地位。
絲綢產業一共包括養殖、繅絲、絲織、染整、服裝服飾生產五個環節,可分為原料階段、半成品階段和成品階段,對應商品類別為蠶絲類、真絲綢緞和絲綢制成品。2010—2020年間,中國蠶絲類及綢緞類出口占比逐年下降,絲綢制成品出口占比開始上升。2013—2015年,我國絲綢制成品的出口總額分別占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總額的53.82%、50.59%和57.6%,其創造的價值總額為19.04億美元、15.58億美元和17.67億美元;2016年1—10月我國在絲綢產品出口方面發生結構性變化,蠶絲類、綢緞類和絲綢制成品出口的占比分別為18.95%、22.72%和58.32%,其創造的價值總額分別為4.41 億美元、5.28 億美元和13.57億美元。與2015年同期相比,絲綢制成品占比上升8個百分點,而絲類、綢類產品占比分別下降0.97個百分點和4.2個百分點。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結構以絲綢制成品為主,出口品種以服裝、領帶和頭巾等服飾品種為主,附加值低,品牌影響力不足,處于市場低端地位。且我國絲綢制成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不到14%,全球占比份額萎縮嚴重。
目前,我國繅絲行業的供給大幅超過需求,導致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過多的企業追逐較少的利潤不僅引起部分企業虧損,還使得利潤被壓到較低水平。而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企業對蠶繭的需求卻大幅增加,導致蠶繭的價格快速上升,出現蠶繭價格較高、交易較少的局面,為絲綢產業帶來不利的消極影響。以2015年為例,當年的蠶繭價格快速上漲,上漲比例達到14.81%,價格的快速上漲給企業在收購原料的過程中增添難度,企業受到不確定性影響因素增多。與此同時,蠶繭的生產區域、生產的數量和規模都逐步減少。我國蠶繭原料生產還處于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依靠蠶農散養,原料生產質量無法滿足市場要求。我國一年生產65萬噸蠶繭,但產品等級達到5A以上的蠶繭數量卻相對較少,無法滿足需求量大標準高的國際一線品牌企業的需求。現階段絲綢原料的質量無法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但由于產量減少而導致國內價格快速上漲,給我國絲綢生產企業沖擊國際市場帶來較大難度,不利于我國絲綢出口貿易的發展。
絲綢業包括種桑養蠶、培育幼蠶、加工絲綢、印刷印染、組織加工和銷售貿易等多個環節,我國絲綢產業基礎加工制造相對落后,一些主要生產地區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絲綢業加工體系,生產經營沒有明確的方向。長期以來,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在很大程度上以一般貿易為主,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都比較低。我國出口的真絲綢產品的技術應用屬于低端水平,產品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銷售收入與絲綢出口強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2016年的絲綢出口貿易情況來看,1—10月,出口的絲綢制品總額達13.57億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上漲12.26%,而出口競爭力的保持主要依賴低廉的價格優勢,產品的價值含量較低,主要是因為我國絲綢生產的技術和機械設備相對落后。一些絲綢出口強國的生產采用自動絲機、無梭織機等高級設備,生產出的絲綢制品質量較高。此外一些企業過度重視短期利益,缺乏產品創新精神,沒有考慮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我國絲綢產業在國際上知名品牌較少。
在我國絲綢出口貿易中,經常受到一些國家對我國絲綢商品抵制的影響,反壟斷、反傾銷現象普遍存在。比如在2005年,印度對我國出口的綢緞進行反壟斷調查,涉及的案件數量較大;2016年,印度對我國出口桑蠶質量較低產品進行調查,并對未達到標準要求的商品征收一定的反傾銷稅,稅率規定每千克征收1.85美元。這些限制,給我國真絲綢商品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一些外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還通過制定苛刻的產品技術含量要求來形成貿易壁壘,對我國絲綢產品的出口加以限制,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在國際絲綢貿易市場有能力與中國匹敵的國家有巴西、印度等,此前他們都受到過來自世界銀行、歐盟以及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等的資金與技術援助。在日本的科技技術援助下,巴西生產出的生絲品質等級高,其清潔以及抱合力等指標均優于我國目前出口的生絲產品,競爭優勢不容小覷;在出口市場方面,其出口歐洲市場的單價水平均高于國際一般水平。2015年巴西絲類出口金額僅次于中國,為2 831.82 萬美元,出口數量排世界第4 位,總數量為495 噸,占比為2.92%。另外,印度在世界銀行的資金支援下,迅速成為世界絲綢生產的“頂流玩家”,躍居世界第二,其生產出口的絲綢制成品遠超過中國,并以倍數遞增,在2016年的前三季度中,印度在出口真絲綢商品方面的總額已達到26.27億美元,超過中國同期的出口金額達6.19億美元。不僅如此,印度的綢緞出口數量在世界主要進口國——美國市場方面,也遠超中國同期出口數量。同時,縱觀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泰國的絲綢風格獨特,也深受外國游客的喜歡;而價格低廉的越南生絲也對我國絲綢產品出口產生一定影響。
目前我國絲綢產業還存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產業模式集成度低,產業較為分散,導致我國絲綢產業生產效率低下,不利于絲綢出口貿易的發展。另外,我國蠶繭的生產范圍較廣,但是存在很多小規模的生產作坊,產量低,生產效率不足,質量管控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政府層面應該制定合理的統籌方案,將眾多規模較小的絲綢制造單位有機地組織起來,進行統一協調,盡可能地提高絲綢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要對養蠶、種桑、絲綢制品相關企業進行整體優化重組擴充,加強一體化管理,提高絲綢生產企業整體競爭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伴隨著絲綢生產組織的集約化程度不斷增強,相應的絲綢成品價格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蠶繭市場混亂而引發絲綢制品價格大幅度波動現象。除此之外,絲綢生產企業自發組織的蠶繭協會也要發揮自身職能,對蠶繭的定價和出產標準進行統一管理,保障農戶以及絲綢產銷各利益群體的合法收益,對絲綢的整體產量和出口價格進行統一管控,這樣有利于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加快發展。
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只有加快絲綢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能不斷增強絲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制造出更多多樣化、優質的絲綢產品,滿足出口國對絲綢產品的需求,進而加大我國絲綢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了吸引更多的絲綢產品消費者,就需要對絲綢產品出口國民眾的消費偏好進行詳細調查,了解當地居民對絲綢產品的品種、樣式、顏色偏好等等,然后在尊重對方國家文化的基礎上,對我國絲綢產品進行升級和改造,有針對性地生產多樣化和高品質絲綢產品,將適合消費者口味的高端絲綢產品送出國門,走向世界,盡最大可能滿足絲綢出口國消費者偏好,提高絲綢產品的出口貿易總額。
另外,盡量提高絲綢產品的附加值。盡量減少初級絲綢產品的出口,加大絲綢終端產品的出口比例,提高絲綢產品出口貿易的利潤空間。第一,充分吸收、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新設備,比如萬事利通過并購法國MARC ROZIER,將兩者的技術充分融入,提升了產品的生產質量;第二,政府部門應該對關鍵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通過無償貸款、低息貸款等形式,開發有區別于國際市場的差異性產品;第三,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從企業的現實發展狀況考慮出發,充分結合地域優勢和傳統產業特色,打造出特色產品;第四,應該重視環保技術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加強技術創新,積極與社會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形成緊密的合作,將高新技術應用到生產過程中,開發具備低污染技術的生產方法,實現企業環保生產的要求。
從我國的絲綢產品貿易出口地的結構來看,主要集中在美國、印度、歐洲以及日本4個區域,其絲綢出口總額占據我國整體絲綢出口貿易額的一半以上,這就說明我國絲綢出口貿易市場集中度較高,受出口國的國內經濟波動和國家政策影響較大。其出臺相關的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政策會對我國絲綢產品出口貿易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需求并沒有恢復到原有水平,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為我國絲綢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提供新機遇。我國絲綢企業應該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中,開拓新興市場。一方面我國企業應該形成緊密合作,加強各部門、團體組織之間的聯系,借助于互聯網等平臺打造新的交易方式,借助自媒體等渠道加大絲綢產品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我國企業應該學習國外先進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同時結合我國產業狀況,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改善供需關系,擴大市場占比份額。
隨著參與國際市場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如何打造特色產品,形成產品的差異性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成為關鍵。萬事利公司發展“絲綢+”,通過擴大絲綢的業務涉及范圍,積極與王星記扇子、中石油、敦煌研究院展開跨界合作,進一步細分市場,將加工步驟進行細化,打造具備特色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使得銷售利潤快速上升,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提升了我國絲綢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
絲綢行業的跨界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絲綢文化的屬性,積極與一些富有特色的資源所有者進行結合,比如與藝校進行合作,建設博物館、特色小鎮等;第二,將絲綢行業融入旅游行業中,打造絲綢相關的生態園;第三,注重絲綢生產的環保要求,堅決避免污染環境。此外還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了解消費者多樣化的個性需求,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