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齊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9)
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正確認識終身體育理念的含義及作用,通過調動學生參與,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掌握科學的鍛煉技巧,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學生后期只需要依靠個人意愿自主支撐體育鍛煉,就可以真正實現強身健體、終身體育鍛煉的內心目標。
終身體育,顧名思義,即個體應當保持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將體育鍛煉作為人生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讓體育融入生活,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實現個人新發展。與傳統體育教學理念不同,終身體育理念在應用時體育鍛煉不受形式及時間的限制,依靠個人興趣主動進行體育鍛煉。
終身體育理念宣傳過程中號召個體鍛煉不受體育形式和標準的限制,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及自身身體特點,選擇更為匹配的體育鍛煉內容。這樣一來,不同個體可以在同一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體育鍛煉,滿足了個體練習的團體性要求和自主特色鍛煉要求[1]。另一方面,于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成長變化而言,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其年齡段所匹配的體育鍛煉來強身健體,這樣可以在保障個體鍛煉活力的同時,提高個體心理素質,更有利于實現終身體育鍛煉目標。
終身體育的發展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通過引導群眾通過保持定期的鍛煉來增強自身身體素質,并且根據個人的發展目標,有計劃地調整體育鍛煉項目,繼而提升個人的體育水平,改善個人的生活品質。
終身體育并不是一個人的運動或者少數的能運動,而是通過廣泛宣傳參與,號召全體群眾參與起來。除了開展大體量的運動之外,也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適當開展基礎運動,并隨著運動素質的不斷提高,逐步引入更大體量的運動。終身體育思想和全民健身運動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是推動大眾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
體育貫穿高校教學始終,是保障高校生身心素質的重要課程之一,需要教師結合學生情況和體育教學發展方向,不斷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熱情,養成規范的體育鍛煉習慣,但是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對體育課堂的認識仍停留在800m、1km素質測評環節,對其所選擇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及體育鍛煉要點等不夠重視,沒有養成正確的體育練習態度。而從學校方面來看,高校的體育設施并沒有完全鋪設到位,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檢查也停留在較為初步的階段,學生上課過程中存在較為明顯的翹課及開小差問題,影響了教師教學效果。此外,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更多將注意力集中于幫助學生掌握一門體育鍛煉技巧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在宣傳終身體育理念及提高學生身心素養方面的關注相對較少,學生的體育練習興趣沒有被調動起來,嚴重影響教師授課質量。
高校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擴展新的教學方向,學生在接受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新鮮感,更多是根據教師的指導來進行考前準備,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及考點,盡管學生的體育學習取得了好成績,但是從長遠來看,學生并沒有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了解體育的發展理論及鍛煉技巧,敷衍應付現象較為嚴重,終身體育理念自然無從談起。高校體育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體育的過程中,更多是根據學生所選擇的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籃球教學、羽毛球教學等,在該過程中通過示范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技巧[2]。而從學生角度看,教師示范并不能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定期重點,在學生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受到一對多教學模式的影響,也很難快速獲得解決方案,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喪失體育學習興趣,也不會在體育課堂上投入較多的精力。
高校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主要將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最終體育學期結果來賦予學生不同的分數,這就展現出明顯的應試化教學傾向。而高校生都是經歷應試教育之后進入高校的,已經基本掌握了應試教育考試的內涵。因而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保持謙遜的態度,反而執著于如何將自己的成績提到最高、如何提升自己的學分上,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很可能出現走偏路問題,不僅不能養成體育鍛煉興趣,還會對體育課程產生排斥心理,嚴重影響終身體育理念的宣傳效果。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群眾認識到體育在強身健體方面發揮的作用,并在生活工作過程中主動通過運動來鍛煉身體,增強自身綜合素質。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有計劃地向學生宣傳終身體育理念,引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強化終身體育思想,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體育練習的好習慣,并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主動踐行終身體育理念。學生可以通過將所學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鍛煉相結合來強化自身身體素質,并且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增強自身心理素質,真正實現全面發展。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終身體育理念為教學目標,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娛樂性內容,引導學生在接受體育鍛煉的同時掌握體育健身的小技巧,這樣才能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練習興趣,進而養成正確的體育鍛煉習慣。
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結合所教授體育課程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身體承受能力為目標來有計劃地調整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育練習技巧來調整教學方案,并編制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師應當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全面教學,堅持逐步引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長期鞏固練習過程中掌握體育鍛煉技巧,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明顯高漲,體育鍛煉技巧掌握程度也有所提升,對于體育鍛煉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幾率明顯降低自身綜合素質也會隨之提高。在編制教學大綱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加強對終身體育理念等新型題教學理念的重視,結合國際上的先進理論以及所教授學生群體的身體素質和體育素養等進行綜合準備,這樣才能推動高校體育教學大綱不斷完善。
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逐步調整教學評價模式,結合學生特點以及素質教育要求來調整教學評價方案,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避免單一體育考核成績對學生造成影響。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綜合打分,同時還可以結合小組評價模式等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由組隊,在組隊練習過程中學習教師所教授的體育練習技巧,并鞏固練習,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教師以學生的團隊合作表現為評價標準來給學生打分,并引導學生完成小組打分,可有效提高教學評價的客觀性[3]。同時,教師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當逐步摒棄一把尺的教學模式,在保障評價公平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體育檔案,結合學生的體育學習素養、身心情況以及體質變化等為學生綜合賦分,必要時還應當給予學生以額外加分,這樣才能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
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可以對學生體育學習進行更全面的指導,同時以更加妥帖的方式向學生傳述終身教育觀念,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這就需要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有計劃地改進高校體育教師培養方案,一方面要重視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建設,應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來引導高校體育教師,明確體育教學目的和課程教學重點,提升體育教學嚴謹性。另一方面,高校也也應當有計劃地對外引進優秀體育教師,并對內部已有體育教師進行終身體育理念宣傳,使得高校體育教師正確認識終身體育觀念和自身教學之間的聯系,并有計劃地改進教學方案,將終身體育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中,依托高水平的體育教學來向學生宣傳終身體育理念,并通過與學生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溝通來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
好的體育環境可以改善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知,并且吸引學生主動到體育活動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為此,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有計劃地加強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根據學生的體育學習課程來采購對應的體育設施,并且嚴格落實現代化體育教學觀念,及時采購系列體育教學器材,為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提供全面的場地和充足的體育鍛煉器材,并將對應的防護設施落實到位,保障學生體育鍛煉安全性。
高校大學生大多沒有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大部分大學生甚至對終身體育存在逃避態度,這都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而高校大學生的培養時間較長,隨著宣傳的深入,其接受終身體育理念的幾率也會更高,這就需要高校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終身體育理念宣傳的重視,在綜合考察學生體質及身心素質的基礎上,以終身體育理念為指導,調整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逐步完善教學評價模式,使得學生可以正確認識自己的體育鍛煉水平,并在教師和學習評價體系的幫助下了解自己在體育鍛煉環節的優勢和不足,引導學生接受更全面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鍛煉技巧學習,幫助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養成自覺鍛煉的好習慣,真正將終身體育理念融入到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放松身心,增強自身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