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元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53)
地方高校教育可以輸出大量優秀人才,提供系統的文化資源,服務當地各個產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1]。目前,地方高校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面臨一些現實困境,比如說,“與企業的合作不夠穩定”、“與社區的聯系不夠緊密”、“缺乏長效服務機制”等。考慮到這些現實困境,地方高校需要打開思路,充分彰顯社會服務職能,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視角,增加高校教育工作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事業之間的互動,開辟越來越多新的合作路徑,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地方高校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說,每一年,地方高校輸出的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可以進入相關企業,服務于企業生產、運營,為當地企業的發展,注入先進思想、年輕力量。當企業獲得良好發展,可以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影響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和形態,拉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隨著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將帶來新的要求。這其中,包含對教學的要求、對育人的要求、對社會服務的要求,有利于督促地方高校,使地方高校積極進取,不斷優化相關工作,追求更高水準的教育體系。這一點,說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感染力,可以帶動地方高校教育事業;另一方面,給予相關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區域整體實力。
地方高校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動性,可以表現在“共同目標”、“共同理念”上[2]。從“共同目標”來分析,無論是地方高校教育,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都關注人、服務于人,強調改善人們的知識結構、精神生活,讓人們擁有幸福、高品質的生活。這是兩者共同的目標,關系到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從“共同理念”來分析,地方高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之所以不斷改革、不斷尋求更大進步,是為了契合新時代,與新時代同行,打造和諧社會愿景。而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這樣的理念和追求。
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地方高校是一個重要陣地,是專業輸出人才的搖籃。在區域經濟戰略規劃中,要想迎來進一步發展,需要與各個地方高校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人才培育工作。這說明,地方高校可以在“人才培育”、“人才輸出”等環節,積極響應區域政策,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地方高校教育系統的運行與發展,可以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支持區域文化事業。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建設不容忽視,相關部門要緊跟經濟發展步伐,協調文化建設工作,使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走可持續化路線,帶動文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地方高校可以提供“文化建設資料”、“文化建設方案”,以及“文化建設人才”,支持區域文化事業;另一方面,提升文化建設水平。
從“環境氛圍”視角來分析,地方高校教育體系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氛圍,鼓勵人們“文明”、“友善”、“求知”,為了個人幸福、集體幸福而不懈奮斗[3]。這樣的環境氛圍,可以影響市場動態,協調各個產業之間的競爭關系,避免惡性競爭。
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與企業展開合作、產生各種交集。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旦大規模企業退出合作關系,地方高校在短時間內,可能會缺乏校外資源。從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地方高校不打開視野,穩定的合作伙伴會比較少,相關工作很難推進。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通常會打通各個社區,構建地方高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但在實際情況中,有些地方高校并沒有抓好這項工作。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社區服務不精準。有些地方高校提供的社區服務,主要以學校資源為導向,并沒有依據社區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社區服務不持續。有些地方高校服務社區建設時,積極性很高,但持續性不強。
目前,有些地方高校部署工作時,只是偶爾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并沒有深刻意識到區域經濟建設帶來的影響力,缺乏地方高校教育長效服務機制。比較典型的現象是,有些地方高校比較被動,從不主動參與區域經濟建設項目,將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校內。等到相關部門提出具體需求,地方高校才會去配合。在這樣的關系中,地方高校的優勢很難體現出來,對區域經濟建設的價值,也沒有實現最大化。而且,有些地方高校即使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在工作流程和工作進度上,也比較迷茫,不知道可以提供什么、參與什么、主導什么,每一個環節都帶有隨意性,缺乏規范化的制度條例,難以協調地方高校與區域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以上現象,均說明地方高校缺乏長效服務機制。
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背景,地方高校要繼續深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具體來說,地方高校搭建校企合作關系時,要關注不同企業,除了傳統的大規模企業,還可以涉及一些新興的小微型企業,增加合作主體,穩定合作關系,避免一些突發情況,持續推進校企合作項目。除此之外,構建校企合作關系時,地方高校要換位思考,認真理解企業需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制定發展戰略,想辦法調動企業積極性,與企業聯手策劃多樣化實踐項目,從理論交流上升到實踐行動,逐步擴大校企合作的社會影響力。當企業感受到新變化、新機遇,自然會傾入精力,穩固校企合作關系。
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來分析,地方高校要抓好社區服務工作,實現學校、社區、區域經濟三者協同發展。一方面,提供精準化社區服務。地方高校制定社區服務計劃之前,要帶著“因地制宜”的理念,深入社區、了解情況。比如說,搜集“社區居民興趣愛好”、“社區基礎設施信息”、“社區文娛建設情況”等,結合客觀實情,提供精準化社區服務;另一方面,提供持續化社區服務。地方高校進行社區服務時,要秉持“終身教育”思想,為社區居民提供持續性教育服務。比如說,講解“藝術理論”之后,高校學生可以策劃藝術表演活動,組織藝術考核,反復地鞏固理論知識,幫助社區居民掌握更多藝術技能。
隨著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地方高校如何構建完善的長效服務機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地方高校可以制定“學校與區域經濟建設工作規劃”,在工作規劃的指導下,主動參與一些重大的區域經濟建設項目,提供資源支持、人力支持、硬件支持,改變“被動合作”的心態,積極構建合作關系,加快區域經濟建設。
服務區域經濟的過程中,地方高校要不斷拓寬對接渠道,全方面了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或者,地方高校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專門的“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不同主體參與,共同探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及時獲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讓地方高校教育體系,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后援力量,鞏固相關工作成果。
在地方高校內部,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資源、研究資源、育人資源,可以促進某一個社會領域的發展。地方高校可以統籌各學科資源,建立“學科融合型資源共享平臺”,服務于不同的社會領域,改善部分領域的落后問題,促使各個領域齊頭并進,帶動區域經濟蓬勃發展;
地方高校要加強社會調研工作,獲悉相關數據信息,理性判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從而采取精準化的“地方高校教育服務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擴大調研范圍,在不同體系內,深入開展調研工作。以“企事業單位”為例,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企事業單位的工作計劃是什么?企事業單位如何實現這些工作計劃?在實現工作計劃的過程中,企事業單位遭遇哪些困境?企事業單位已經取得哪些工作成果?如何鞏固企事業單位所獲得的工作成果……了解這些信息之后,地方高校可以結合校內資源、條件,擬定具體的服務措施,配合各個企事業單位的工作部署。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學校自身發展。未來,地方高校要繼續加強相關服務工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體來說,地方高校要重視:(1)深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了解企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各方面運營;(2)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實現學校資源與社區資源共建共享格局;(3)構建完善的長效服務機制,系統規劃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的服務工作。抓好這些工作的同時,地方高校還要注意:“拓寬對接渠道”、“重視資源共享”、“強調社會調研”等,使地方高校與區域發展之間,保持信息上的高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