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卉
(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0)
埃及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蘇伊士運河走廊已成為亞非歐人民往來的主要通道,因此埃及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中埃在基建領域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且國家經濟結構高度互補,有著非常好的對接和合作基礎。設施聯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五通”中優先發展的核心項目,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支柱,涵蓋了交通設施網絡、能源設施網絡以及通信設施網絡等領域[1]。中埃在基建領域的互聯互通,將推動兩國經濟貿易等各個領域向前發展,造福兩國人民,實現互利共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埃及的不斷推進,中埃基建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在房建行業、交通運輸業、電力基礎設施、信息通信業等領域,已經促成了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齋月十日城市郊鐵路以及國家電網改造等大型基建項目。
近年來,埃及人口迅速增長,為緩解首都開羅巨大的人口和交通壓力,埃及政府于2015年開始在開羅建設新行政首都。2016年1月,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與埃及住房部簽署了埃及新首都建設等協議,負責其中中央商務區項目的建設。該商務區的建成將有利于埃及更好地開發蘇伊士運河經濟帶和紅海經濟帶,拉動其國內經濟增長。2018年9月,中國建筑與埃及簽署了35億美元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務區二期項目總承包合同。2021年,中國建筑與埃及住房部簽署埃及阿拉曼新城高層綜合體項目總承包合同,合同額達19.2億美元。阿拉曼新城是埃及政府繼新首都開發建設之后的又一重大新城開發工程,其建成后將成為埃及的“夏都”。
埃及鐵路建設開展較早,但整體上來看,鐵路系統設備陳舊,運輸能力不斷下滑,亟待升級。2017年8月,由中國中鐵等中企承建的埃及首條電氣化鐵路——齋月十日城市郊鐵路項目正式簽約,該條輕軌線將緩解開羅交通擁堵狀況,便利開羅市區、齋月十日城和新行政首都沿線約500萬居民出行。2020年,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和中國鐵建中標埃及高鐵建設項目。這是埃及首個高鐵項目,時速可達250 km,連接蘇伊士省的艾因·蘇赫納和馬特魯省的阿拉曼,將紅海到地中海的行程縮短至3 h,被稱為第二個“蘇伊士運河”。近年來,埃及港口建設也在不斷發展,2018年,中國港灣與迪拜世界港口公司(DP WORLD)合作,在埃及建設艾因·蘇赫納第二集裝箱碼頭,項目建成后將大幅提升港口貨物吞吐能力,改善地區物流交通條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埃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埃及目前已建成全國電網,基本覆蓋全境,其主要問題是輸變電線路陳舊、電網智能化水平較低。塞西總統將電力建設列為最高優先級,以解決電力缺口。2016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埃及相關部門簽署《埃及EETC 500 kV輸電線路工程總承包合同》。該項目是埃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電網升級改造項目,投資規模達7.58億美元,有效填補了埃及用電缺口,并助力我國超高壓輸電技術和項目總承包走出國門。2018年,埃及電力部代表政府與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組成的聯營體簽署漢納維6 600 MW清潔燃煤電站項目EPC商務合同。該項目規模位列全球第一,同時也是埃及首個燃煤電站項目。
埃及電信從2014年開始部署國家寬帶,覆蓋全國的MSAN國家寬帶項目改善了全國寬帶水平,但網絡速度和信號穩定性一般。近幾年,埃及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增長迅速,2020—2021年,塞西政府專門撥款127億埃鎊用于發展數字產業,并于2020年10月啟動“數字埃及”計劃。中埃在信息通信業上的合作也不斷擴展。2017年,埃及電信100G OTN網絡的競標合同被我國中興通訊公司以絕對優勢拿下。2020年,中興通訊再次中標埃及電信100G METRO和200G CORE網絡,以滿足埃及電信未來業務發展對網絡升級的要求。2017年12月,中國華為公司在開羅信息通信技術展上啟動北非開放實驗室,將與北非地區的行業伙伴一道完成數字化轉型。2020年,華為與奧瑞吉(Orange)埃及公司合作,在埃及建成了先進數據中心“商務云”(Business Cloud),該數據中心將為客戶提供云計算服務,為埃及的云計算轉型奠定了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基礎設施的聯通對于貿易交流和產業合作具有“溢出效應”,有助于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當前,中埃雙方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既有利于雙方共同實現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推動價值鏈重構,是雙方合作面臨的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2.1.1 中埃在基建領域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將中國在資金、產能、技術、經驗以及模式等方面的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的優勢,把中國改革發展的紅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分享,讓我國經濟繼續蓬勃發展的同時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以達到雙贏的目的。中國希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促進經濟要素的有序流動以及資源的高效配置,并通過基礎設施的聯通,發揮其在物流、貿易等領域的“溢出效應”,從而共同實現經濟發展。
埃及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支點國家,埃及政府提出的“振興計劃”和“埃及2030愿景”等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2014年,塞西提出的“振興計劃”強調,為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建議修建公路、學校、醫院和其他基礎設施;2016年塞西宣布“埃及2030愿景”,該戰略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數字基礎設施,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中埃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中埃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意愿日益加強,雙方積極推進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能夠實現中埃雙方的優勢互補。
2.1.2 中埃在基建領域的發展需求高度互補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制約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埃加強設施聯通建設合作能夠滿足埃及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當前埃及國家經濟百廢待興,面臨推進工業化的強烈訴求和擴大就業的緊迫需要,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提振就業,拉動埃及的經濟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如若將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升1%,10年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將提高0.5%左右,到第三個10年將提高1%。報告還指出,在北非國家中,埃及的基礎設施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高于非洲地區的平均水平。以上足以證明,埃及想要發展經濟,首先就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埃及在基建領域有著極大的發展需求。2018年3月召開的埃及建設者論壇上,埃及計劃部長哈拉·薩義德表示,過去3年埃及各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8 000億埃鎊,計劃新增20%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17年,埃及建筑部門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17.7%,政府正在考慮成立主權基金來資助國家項目建設(包括道路、住房、社會保障、貧民窟改造以及新城建設等)[2]。而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產生了大量過剩但質優價廉的裝備和產能,中國基建輸出到埃及可以消化過剩產能。中埃在基建領域的供需方面高度契合,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2.1.3 埃及投資環境逐步改善
最后,站長唱了一支歌,把晚會推向高潮,那歌聲如山泉清流,沁人心脾,人人洗耳恭聽,連呼吸的聲音幾乎都沒有,真令人心曠神怡。
近年來,埃及宏觀經濟總體保持穩定。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中東及北非地區經濟將萎縮3.3%,因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萎縮,增長疲軟,但埃及卻成為今年中東北非國家中唯一GDP正增長的國家,增幅為2%,預計2021年增幅將為2.8%[3]。盡管疫情給埃及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但埃及近年來實施的經濟計劃改革增強了其經濟韌性以及抵抗疫情沖擊的能力。同時,疫情下埃及也在積極推進經濟復蘇計劃,使得埃及經濟在中東北非地區率先回暖。2020年8月,摩根大通確認埃及是中東和非洲唯一成功完成年度信用評級審查周期的國家,在全球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之一,埃及贏得了信用評級機構和國際投資界的信任。
此外,塞西上臺后一直致力于打擊恐怖主義,采取了一系列強硬的反恐措施,如成立國家最高反恐委員會、不斷延長國家緊急狀態等。2017年,埃及政府頒布了新《投資法》,制定了許多激勵措施。埃及的安全狀況和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為中國在埃及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近年來,塞西政府投資了多項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其中包括蘇伊士運河項目和開羅新行政首都項目等都正在施工建設中,中國企業在埃及承包的工程項目也隨之增多,但中埃在基建領域的合作仍面臨諸多挑戰。
2.2.1 埃及發展基建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由于政府債務負擔過重、融資困難等因素,埃及的基礎設施建設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據世界銀行報告,在未來20年,埃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需求將達到6 750億美元,而埃方僅能提供4 450億美元,缺口高達2 300億美元,其中僅交通項目的融資缺口就高達1 800億美元。
2.2.2 埃及薄弱的交通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發展需求
2.2.3 中埃基建合作面臨市場競爭
中埃基建合作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埃及的一些本土承包商如ARAB CONSTRACTOR、ORASCOM、PETROJET等的施工能力較強,若能解決融資問題,許多項目就可自行實施,削弱了中企的價格優勢。2017年,埃及頒布的新《投資法》放寬了外國企業在埃投資條件,更多的外資企業也加入了市場競爭。并且很多歐美知名公司早期就已跟蹤埃及各大項目,在埃認可度高,雖然中企近年來也逐漸打入埃及市場,且在某些項目上取得了成就,但埃方完全接受中企仍需時日。
2.2.4 埃及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有待發展
相較于其他基建領域而言,埃及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埃及的互聯網服務性能較差,在全球排名中處于落后地位。雖然沙漠地區的各大城市城區4G覆蓋率較高,但網速慢,信號穩定性也一般。根據國際知名網絡測速平臺Speedtest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埃及固定網絡速度在全球126個國家中位列第121名,移動網絡速度在123個國家中位列第89名。
埃及正在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但缺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主要包括5G、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特別是正在建設的新行政首都,埃及將使用高度現代化的智能城市技術,打造一個新智慧城市,而埃及在運營智能城市方面的經驗并不豐富[4]。埃及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還不成熟,該領域有待發展。
當前,中埃雙方在完善投融資機制、重點基建項目對接、中外企業聯合投標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合作點。
埃及目前正在進行的道路、港口等基建項目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等已為埃及許多重大項目建設提供了融資支持。國家開發銀行的開發性金融支持期限長、金額大,其支持了埃及500 kV主干電網和蘇伊士經貿園區建設等項目[5]。2017年9月,國開行與埃及阿拉伯國際銀行簽訂了2.6億元人民幣的專項貸款合同,以及4 000萬美元的非洲中小企業專項貸款合同,用于支持埃及基礎設施、電力能源等各個領域的項目建設,這也是國開行第一次向埃及發放“一帶一路”專項貸款。建議埃方充分考慮發揮國開行、亞投行、進出口銀行、絲路基金以及中非合作基金等金融機構和融資平臺的作用,解決其在基建領域面臨的資金短缺、融資難等問題。
埃及正在落實的大開羅建設計劃、蘇伊士運河經濟走廊建設計劃、亞歷山大港口改造、從亞歷山大到盧克索的五省高鐵網建設計劃以及旅游項目開發計劃等均屬于基礎設施建設。中企除了可以將目光投向埃及的公路鐵路及輕軌修建、新機場建設、工業園區建設、港口擴建等投資項目以外,建材類產業項目也是較為可行的投資選擇[6]。
值得一提的是,中企在埃及投資高鐵項目不僅能滿足埃及在基建方面的新需求,還有助于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高鐵相較于普通鐵路低碳環保,既提高了交通方式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又節約了時間,在后疫情時代能夠緩解鐵路的客運壓力,減少病毒傳播的途徑,提高公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符合“埃及2030愿景”的發展目標。對于埃及來說,建設高鐵系統的主要問題是成本高,但能夠有效解決埃及交通堵塞、事故頻發和空氣污染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其后期能夠帶來的社會效益是無法估計的。埃及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注冊顧問工程師卡里姆教授和幾位專家聯名發表的文章《發展中國家建設高鐵的經濟考察:以埃及為例》中分析了擬建開羅至阿斯旺高鐵的經濟可行性,研究表明,該項目的凈現值①為正,高達100億美元[7]。投資高鐵是一項高投入、高回報的利國利民之舉,相信未來中國高鐵一定能夠以其低成本、高質量的優勢占領埃及高鐵市場。
在一些重大項目中,為了提升項目的性價比,以及出于在大國間尋求平衡的考量,埃及往往采用中外企業聯合投標模式。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方應積極探索中外企業聯合投標的三方合作模式,形成強強聯手、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近年來我國企業正積極在埃開展三方合作的有益探索:2018年,我國特變電工新能源公司投資1.3億美元,在埃及建設了3個光伏電站,特變電工新能源公司占股24%,西班牙Acciona和迪拜Swicorp各占股38%[8];在2018年中國港灣公司與迪拜世界港口公司合作在埃及建設艾因·蘇赫納第二集裝箱碼頭的項目中,中方負責工程設計及施工,施工效率大幅提高。三方合作能夠將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和價格優勢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性的合作生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新動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將成為中埃基建合作的新方向。中國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擁有先行優勢,中方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與埃及加強交流,向埃及分享中國在新型基建領域的成功經驗。埃及正在向數字化轉型,首都國際機場和阿爾馬薩皇宮酒店(開羅的五星級酒店)都配備了智能技術,準備進行數字化改造,但它們仍然依賴于傳統的操作流程,需要搭配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真正的數字化便利[9]。中方應繼續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與埃及加強技術交流,包括互聯網服務性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幫助埃及加速實現數字化改革。中國華為公司已經與埃及從多個維度展開了密切合作,包括幫助埃及培養出一批人工智能和通信技術方面的人才,以及智能電網的建設等相關領域的合作。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埃及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埃及在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中已經獲益良多,為實現本國更大的發展,埃及進一步聚焦衛星、通信等高科技領域,與中國展開了合作[10]。中方應發揮自身在基建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埃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在基建技術方面與埃及加強交流,向埃及分享中國在基建領域的成功經驗,與埃及攜手并肩,不斷開創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注釋:
①凈現值指未來報酬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現值的差額,凈現值指標是反映項目投資獲利能力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