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強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2020年以來,“體教融合”作為一個熱點詞匯,頻頻出現在民眾生活中。從部委到地方各級重點文件的出臺,其目的是建立更為完善的新的體育教育體系,各省在落實文件精神的同時都進行了不少積極的嘗試,為推動區域體育教育全面發展、全面融合提供了契機。陜西省作為有效落實“體教融合”的發展陣地,對促進與沿海省份體育發展接軌、提高體育和教育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政策角度來講,本研究既可體現出政策的實施效果,又可發現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并為政策的實施提供可行思路;從理論角度來看,完善和豐富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是本研究的一項重點;從實踐角度探究,本研究能為陜西省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和建議。在閱讀大量政策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在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國知網、體育局官網、陜西省政府網等平臺查閱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及方法支撐,同時編制了“陜西省大學生體教融合發展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基本信息和調查內容兩個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是否為體育專業;調查內容主要由幾項指標構成,包括政策了解、人才培養及理念、育人優勢、思想認知等。
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本研究調查問卷的發放范圍覆蓋陜西省西安、寶雞、渭南三市,涉及西安體育學院、寶雞文理學院、渭南師范學院、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學前師范學院5所高校,共計428名學生。其中,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學生各占50%;男生占49.77%,女生占50.23%;大一學生占39.72%,大二學生占13.79%,大三學生占20.79%,大四學生占18.69%,已畢業學生占7.01%。本調查以發放電子版問卷為主,通過問卷星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1 部分學生對“體教融合”政策內容認識不足
對政策的熟悉程度方面,在關于“體教融合”政策內容了解的回答中,8.41%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46.03%的學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29.67%的學生表示只是聽說過,15.89%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調查發現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學生了解程度存在差異,對政策非常了解的學生也只占了一小部分。“體教融合”政策出臺對于青年體育教育發展理念在價值、功能上是否可以完善的調查中,91.82%的學生表示不清楚,8.18%的學生表示似乎知道,可見學生對“體教融合”政策內涵的作用表現出明顯的不了解。此外,也可以看出陜西省各學校對“體教融合”內容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1.2.2 陜西省“體教融合”政策下培養方式有待改進
培養方式上,關于“推動‘體教融合’下體育與其他學科是否存在促進的優勢”這一問題,69.39%的學生表示是,30.61%的學生表示否。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對于體育與其他學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認知有待進一步增強。在對“體育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的回答中,95.09%的學生認為是促進身心和諧發展,89.95%的學生認為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83.18%的學生認為是健康第一、以人為本,82.94%的學生認為是強身健體、完善人格。在對“體育教育與文化教育是否沖突”的回答中,12.85%的學生表示會有沖突,87.15%的學生表示沒有沖突,可見仍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體育對于文化教育的影響是存在的。在對“認為所在高校是否應當遵照‘體教融合’理念教育發展時”的回答中,87.15%的學生表示認同,12.85%的學生表示不認同,體現了“體教融合”理念下培養是否依照政策進行時學生意見的差異性。從人才培養效果來看,在對“自身身體素質與初高中階段相比是否有所增強”的回答中,77.34%的學生表示肯定,11.68%的學生表示否定,還有10.98%的學生表示不確定,可見培養效果對于青年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存在些許不足。
1.2.3 “體教融合”政策下增強育人優勢促進學生發展
育人方面,在關于體育專業育人優勢的回答中,88.79%的學生認為可以促進“健康第一”的理念,84.35%的學生認為可以樹立正確的勝負價值觀和進取精神,85.28%的學生認為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78.78%的學生認為可以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意識,78.5%的學生認為可以培養自強自立精神,69.16%的學生認為可以樹立誠信意識,72.9%的學生認為可以培養人際交往能力,22.2%的學生認為能夠培養其他方面的優勢,可見體育對于青年學生的育人作用不可忽視。在關于對個人發展的作用的回答中,88.79%的學生認為能夠培養自律性和他律性,83.88%的學生認為可以增強尊重意識和紀律意識,89.25%的學生認為能夠增強集體意識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70.79%的學生認為能夠增強愛國意識,81.07%的學生認為能夠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25.93%的學生認為能夠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
1.2.4 “體教融合”落實下高校教學內容應全面提升
教學內容方面,在對“新時代下體育專業學生應具備哪些素質”的回答中,89.25%的學生認為應該具有一專多能的專項能力,69.63%的學生認為要培養終身學習理念,78.97%的學生認為應當具有教師教育基本技能,74.3%的學生認為要具有創新能力,23.13%的學生認為應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由此可見,基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現狀,陜西省體育專業特色多以師范型為主,與專業型存在一定差異。在對學校體育教師教學應包含的內容的回答中,94.39%的學生認為身體素質鍛煉是主要目的,91.12%的學生認為是關于運動技能的學習,86.92%的學生認為是運動項目知識的學習,84.11%的學生認為是基本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76.4%的學生認為是精神和人格的培養,59.81%的學生認為是應試項目的學習。可見大部分學生依然停留在體育與身體素質才是教學內容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認知階段,說明“體教融合”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新時代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發生了變化,高校需要順應新時代的更高要求,進而推動體育教育的全面改革及深層次發展,目前具體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目標主義影響立德樹人宗旨落實。當前,既要注重競技水平與結果,又要樹立組織性、紀律性及不驕不躁的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只注重競技結果,唯成績論。二是賽事規劃部門與教育系統和傳統體校未能建立多方協調的有機統一,未打破部門間壁壘。脫離教育的體育或者脫離體育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要避免出現傳統體校的學生沒有資格參加教育系統的賽事,普通高校的學生也沒資格參與體育系統的U系列賽事。三是未確立規范制度。為促進體育賽事公平公正,應建立規范有效的部門協調制度,從制度角度出發解決體育與教育相互干擾的問題,以制度融合促進“體教融合”,兩個系統協同發力,在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和學校體育發展、體育科技研究和體育產業發展等方面深度融合,協同促進。
課程體系配置關系到人才培養是否符合時代需要,學校體育育人課程體系不能只從強體魄、增技能上制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培養得到相應匹配和發展.我國長期受到“強專業”培養模式的影響,課程體系設置中體育德育有所分離,新時代下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概念,說明舊的培養模式已經不符合現階段我國對于體育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主要問題在于許多高校愈加重視體育對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但在促進青年學生健康發展的同時,淡化了德育教育的融入。其次,實踐教學活動中過于依照體育教材,忽視了對于人思想意識的主導性,對于德育目標增強個人品質方面難以有效植入。最后,沒有將學生道德品質作為體育教育評價標準融入,沒有充分考慮德育在體育教學課程目標、功能調節的價值。課程體系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效果體現的重要途徑,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學生建構全面的知識、能力以及素質結構,它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教育思想與理念,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法。新時代下高校的教育已具有更大的自主權,也就需制定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從而促進新時代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
第一,陜西省高校應加強對“體教融合”政策的普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的“四位一體”目標就是將體育價值和作用進行了高度概括,即通過學校體育包括體育課、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讓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樣的概括是對學校教育發展最為全面且最深刻的概括,跟過去長期存在的對于體育的刻板認識形成鮮明對比[1]。不同于人們以往樹立的休閑體育的觀念,將學校體育上升到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高度。作為新時代的新要求,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校體育面貌與學校體育內涵,不斷深化改革以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適應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2]。因此,各高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營造良好地對《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學習氛圍,對其內容要從“知道”轉變為“知道是什么、為什么”,進而促進理解和加深認識。
第二,重視對“體教融合”的宣傳與倡議的學習。加強師生對國家和陜西省提出的深化體育教育事業發展政策的了解,引導教師、學生轉變傳統觀念,認清體育教育未來發展趨勢,避免在發展中走彎路[3]。新時代下大數據、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及其廣泛性、及時性的優勢可以讓政策、新聞傳播的效率更高,也為《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只有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才能使體育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體教融合”建設需要體育行政單位、教育行政單位、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企業力量的協作與支持,多方相互融合、相互推動,才能促進“體教融合”有效落實,進而促進后備人才培養。體育行政單位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關聯相關企業,對學校體育發展提供必要贊助,增加運動器材和訓練設施的有效保障,加大校企聯合力度,將學校現有場地對外開放,為企業人員提供體育鍛煉場所,同時提高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社會企業團體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培養其能力的同時服務社會。教育行政單位要摒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到“體教融合”模式的推行對陜西省競技體育人才選拔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要盡可能地為運動員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確保其在大學階段都可以接受到完整的文化教育,與體育部門之間應相互監督,共同進步,深入推廣“體教融合”模式。只有各部門加強優勢互補,才能統籌推進“體教融合”建設[4]。
為實現對技術、資金、人才的有效利用,各部門要積極打造共融互通的建設理念。首先,政府負責宏觀制度細則的建設,這對于競技體育的持續穩定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其次,體教融合發展要求體育、教育兩部門團結協作,正確認識“體教融合”建設對于推動陜西省大學生競技體育與文化學習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再次,體育和教育部門應結合陜西省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省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為實現陜西省青年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通過打破部門行業間的壁壘建立協商制度,相互溝通、及時交流,在具體實施當中聯合制定、共同執行。
深化學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創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選拔,培養青年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加強和改進青年體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構建新時代“體教融合”教育模式創新理念、內容、方法,努力推進教育新局面,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和體育人才培養提供保障[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這個新鮮而又生動的比喻含義深刻、蘊意豐富,對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育工作有著深遠的啟發意義,“體教融合”的發展就需要注重“放鹽”時的科學性、規律性、溶解性,進而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融入青年體育精神之中[6]。
第一,為體育專業設置思政、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形式多樣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體育人才更加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競技比賽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因此思想教育工作成為教育融合體育必不可少的環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且全面發展的思想,為新時代中國教育及“體教融合”思想內容指明了前進方向,深化“體教融合”制度就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把增進體育生的文化教育與文化生的體育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既是教育實踐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原則,也是促進陜西省體育教育不斷深化的指導準則之一。高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在于體育專業教育體系中的思政教育,認清陜西省體育專業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特點,解決好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優化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重點,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推動陜西省體育發展。
第二,堅持體育、德育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長期堅持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大力弘揚與培育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強調體育競技水平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德育問題。在充分開發個體潛能的同時,完善健全人格無論何時都是最為重要的,學校可根據學生具體素質水平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而不是統一用一種標準對待,對于文化生要加強體育教育與體育鍛煉,而對于體育生則要加強文化課程學習,這就需要轉變學生固有的思想認識,以確保“體教融合”制度實際效果。“體教融合”制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調節人與健康、人與思想、人與競技運動本質的融合。當然,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長期教育的過程,但其作為教育的本質原則是必須始終堅持的。
第一,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目標是行動的先導,是具體實施的指南,是順利展開行動的基礎保障。只有順應國內國際體育人才培養趨勢,明確培養目標,探索培養新模式,才能使體育人才面向世界、面向未來[7]。2020年3月17日,騰訊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體育類院校綜合排名中,我國西部各省中西安體育學院位列十二名。長期以來,陜西省高校體育專業設置單一,許多院校雖設有體育專業但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綜合類院校與體育院校應當加強溝通交流,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創新專業建設,加強學科交叉建設,探究具有特色的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新理念。
第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與層次,重視人才引進,為學校師資不斷注入新活力;多措并舉,進而落實“體教融合”政策,為中青年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只有加強教師間的切磋交流,才利于思維創新,進而構建教育新格局;與沿海地區院校和高水平院校多溝通、多交流,制定完備的培訓計劃,杜絕盲目的、無效的培訓,重視培訓過程,完善評價體系,進而提升師資素質和能力。
第三,制定國際化、高標準、綜合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陜西省體育院校多為培養體育教師開設,對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較少,“體教融合”政策落實力度不夠,不能適應新時代對體育人才需求的變化。新時代倡導綜合化的培養理念,學科之間聯系增強,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員相互協作,為此要進行融合化的教育理念設計,從體育、國家、社會和個人需要的價值出發,鼓勵體育專業學生跨專業選修提升綜合能力,鼓勵非體育專業學生進行體育專業實踐活動,交叉融合,以高素質、基礎強的目標改變舊模式,使得專業教育和通才教育同向同行,進而促進體育事業和人才全面發展。
第一,陜西省高校應以“體教融合”為契機,以加強專業體育與高校體育合作辦學指導為重點,有效落實《意見》,利用自身優勢促進合作辦學。同時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吸引專業人員來陜指導,加強合作辦學的同時,形成體育教育合作新模式。
第二,為推動廣大青年學生健康發展和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指明前進方向。主要圍繞三方面:一是要促進青年健康發展,通過體育課、體育鍛煉和競技體育的途徑實現讓學生享受樂趣、錘煉意志的目標,具體實踐過程是要瞄準會、練、賽三方面推進;二是轉變觀念,清楚認知資源整合的重要性,以政策落實作為細化學校體育改革的目標和路線;三是運用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優秀競技運動員,只有在為所有參與專項體育競賽時涌現出的具有潛質且愿意在體育方面進步發展的青年給予更多的訓練和比賽機會的基礎上,選拔優秀的后備人才,才能為我國培養優秀的競技體育人才提供最全面的基礎保障。
新時代我國正在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保障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通過行業改革推進結構調整以促進健康發展達到最優配置,同時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打破陳舊思想、摸索科學培養方式,從而為中國體育和教育未來的發展提供全新思路,深化“體教融合”能為陜西省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后備人才,促進教育與體育全面提升,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