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林
(西南音樂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管樂團的學生們來講,日常訓練是非常辛苦的,教師要通過反復的動作練習讓學生實際參與音樂表演,跟隨音樂的律動一起拍手、拍腿,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喜歡音樂。
對于剛剛接觸音樂的學生來說,單靠老師講解枯燥的樂理知識很難讓學生準確理解音樂的時值、節奏等,因而需要調動學生的身體跟隨音樂節奏做出相應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地理解節奏的內涵,進而掌握各個音符的準確時值。
對于初學的學生來講,讓他們深刻理解強弱、快慢所帶來的不同體會也是一個難點。教師如果輔以肢體動作教學,就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所帶來的情緒變化,學生根據音樂調整肢體動作的快慢、幅度,進而體會音樂情感。
體態律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用整個身體去體會音樂,感受音樂節奏的快慢、疏密、旋律的變化、情感的起伏等,從而鞏固學生的節奏感,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律動。體態律動教學法對于節奏訓練有著很明顯的幫助,我們在練習時可以選擇風格特點顯著、節奏感比較強同時又具備一定舞蹈蘊意的樂曲來進行演奏。
基礎動作是體態律動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拍手、拍腿、原地踏步、滑步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見譜例1)
譜例1:

對于這一組音符的時值來講,當學生坐在座位上時,教師可以運用以下體態律動的表現形式:對于全音符而言,我們可以讓學生將雙手平放于胸口4 拍進行表達;對于二分音符而言,我們可以讓學生用手拍腿進行表達;對于四分音符而言,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拍手進行表達;對于八分音符而言,我們可以讓學生雙手握拳,按照節奏輕捶大腿進行表達。同時,在場地和人數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起立并通過慢步走、滑步、原地踏步、小跑等律動形式來感受具體的時值音符表現。當學習不同的樂譜時,學生可以先認識節奏,然后跟隨教師進行體態律動練習。教師可以借用鈴鼓、鋼琴伴奏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律動,等學生漸漸能夠跟上之后再逐步加快速度,由此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慢慢適應了體態律動的教學模式之后,教師便可以嘗試運用新的樂譜讓學生直接跟隨音樂節奏進行體態律動,從而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
管樂團內分為不同的聲部,在演奏樂曲時不同聲部的節奏會有一定的差異。學校開展的管樂課程一般包括兩大類,一類為小組課,另一類為排練課。小組課即每個聲部分別進行單獨教學,排練課即所有聲部在一起進行合奏,其中小組課所涉及的樂器包括:木管組——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薩克斯、巴松等;銅管組——小號、次中音號、圓號、長號、大號等。雖然樂器種類特別多,但對于所有管樂團的初學者來講,節奏感的培養都是重點。管樂要求學生的氣息平穩并且手指按鍵同時進行配合才能完成演奏,初學者無法兼顧所有內容,教師可以優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節奏,尤其要讓初學者深刻理解各個不同音符的時值以及休止符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運用律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深刻地體會到各個音符的時值,從而在腦海中形成記憶。
1.在簡單樂譜的小組課中的應用
在小組課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先不讓學生使用樂器,而是讓學生聆聽教師演奏的音樂。例如當聽到老師演奏四分音符的時候原地走動,聽到八分音符時小跑,出現休止符時停頓,從而讓學生學會感受音樂。當學生逐漸適應以后,我們再慢慢地過渡到難度更高的樂曲。此處以《管樂隊標準化訓練教程》一書中長笛樂器教材的第17 條為例:(見譜例2)
這一條包含了基礎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對于初學者來講,這幾種不同時值音符的切換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因此前期訓練速度可以放慢,在后期漸漸加快,從而深刻感受音樂節奏的律動感。
譜例2:

譜例3:

2.在復雜樂譜的小組課中的應用
當樂譜的難度有所提升時,同一個聲部內可能又會分出不同的節奏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進行分組,對于不同的節奏型分別使用律動教學法,讓學生熟悉并掌握。當小組學生都能跟上老師的節奏以后,我們再讓聲部內所有學生一起進行律動教學法練習,即老師在臺上使用輔助工具進行節奏敲擊,學生跟隨樂譜自行按照律動教學法的內容進行呈現。此處以樂曲《森之詩》圓號聲部第87—90 小節為例:(見譜例3)
在這一段當中,圓號聲部的節奏很明顯分成了兩個部分。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考慮優先讓學生掌握節奏而不是演奏技巧,否則學生可能因為無法兼顧而導致練習效率低下。在兩個聲部的學生都能夠運用律動教學法熟練表演自己的節奏之后,我們就可以試著讓兩個聲部跟隨教師的節奏一起進行律動。如果在嘗試過程中,學生因為受到其他節奏的干擾跟不上或者出現了明顯的錯誤,教師就需要放慢速度或者重新回到分聲部練習中。當學生能夠完全跟隨節奏進行律動并且不受其他聲部的干擾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拿起樂器嘗試進行演奏,這時候的重點就需要放在樂譜的實際音高、嘴型把控以及樂器按鍵上。
1.在簡單樂譜當中的應用
當進行排練課時,面對相同的情況,教師在學生面前打節奏,學生根據自己的樂譜和實際音符時值進行走路、跑步、休止等不同動作,以此開展練習活動,慢慢掌握節奏感并培養基礎意識,之后就能夠不斷地學習鞏固。此處以《管樂隊標準化訓練教程:樂隊總譜及教師用書1》中的合奏練習20 為例,下面列舉了幾種代表性樂器:(見譜例4)
我們可以看到,在比較簡單的合奏樂譜當中,這幾種樂器的節奏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師可以讓所有學生在合奏課上統一運用律動教學法培養節奏感。教師也可以將其分成兩到三個不同的組合進行律動練習,比如銅管和木管分別進行律動,當兩個組合都能夠按照節奏進行律動之后再合在一起。
2.在樂譜較為復雜的排練課中的應用
在比較復雜的樂譜當中,不同的聲部會存在不同的節奏。在面對這些聲部時,教師就可以分聲部進行體態律動教學,相同節奏型的聲部一起進行練習,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節奏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音樂情緒。(見譜例5)
上圖的四種樂器節選自《管樂隊標準化訓練教程:樂隊總譜及教師用書1》中的樂曲《鈴兒響叮當》。相同節奏的聲部可以一起進行練習,教師就可以先將長笛和單簧管合在一起進行律動教學訓練,然后再將大號和長號合在一起進行律動教學訓練。當兩組學生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節奏之后,教師再將兩個聲部合在一起進行訓練,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節奏感的認識更加明確,從而體會音樂情緒。
譜例4:

譜例5:

對于管樂團課程的學習而言,十分重要的一點便是保持合奏訓練的整齊,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十分準確的節奏感。在運用律動教學法訓練管樂團節奏的同時,教師可以考慮遵循以下幾點:
1.先分練,再合練
當存在不同節奏型聲部的時候,教師需要運用律動教學法先讓學生將每一個聲部的節奏型都掌握牢固。當分聲部的旋律掌握牢固之后,教師就可以讓所有學生一起跟隨老師的節奏進行律動練習,從而鞏固基礎節奏感。
2.先慢后快
當進行體態律動時,一開始建議學生減緩速度進行練習。等到學生逐漸熟悉了這一套教學方法之后,教師再逐步提升速度,發掘學生的潛力,直到節奏加快到學生跟不上為止,然后再放慢速度進行重復練習,以此提高速度上限。
3.先易后難
在進行體態律動練習時,我們需要先按照基礎樂譜進行練習,可以參考《管樂隊標準化訓練教程》。學生跟隨樂曲條數進行律動教學,當基本相同的節奏型出現得比較密集時,我們可以挑出其中重點的一兩條進行練習,而不用逐條進行。
4.先練節奏,再練樂器
對于管樂團的學習來講,教師應該優先讓學生掌握基礎節奏,如果在節奏都掌握不熟練的情況之下直接讓學生練習樂器,那樣效率是比較低下的。因此我們先運用律動教學法牢牢掌握節奏,之后再慢慢學習按鍵、呼吸技巧等。
5.先熟悉動作,再表達情緒
對于樂曲表現來講,教師需要先讓學生熟練運用身體動作來表達節奏,之后就可以根據樂曲具體的情緒來調整動作幅度,比如:樂曲要求聲量“強”的表現可以在動作上幅度更大、更有力;樂曲要求聲量“弱”的表現可以在動作上幅度更小、更溫柔。音樂的表達其實就是人們情緒的一種表達,因此教師運用律動教學法帶領學生跟隨音樂節奏來體會音樂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節奏的把握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因而教師將律動教學法作為教學手段的補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讓學生從身、心兩方面去感受節奏律動,體會音樂變化規律以及旋律的起伏,在練習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感知音樂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