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挑戰及應對措施,重點分析新媒體發展對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與影響,總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所受到的挑戰,以針對性解決措施來減少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政課的負面影響,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文章采用問題分析法與文獻總結法,收集有關新媒體與高校思政課的文獻,歸納總結相關學術內容,并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開展的優勢與挑戰,發現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屬于一把“雙刃劍”,在拓展高校思政課空間、創新思政課堂教育載體、提升高校思政課堂吸引力的同時,也形成學生管理難度增加、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缺失、高校輔導員話語權缺失、思政課堂環境受到影響等實際挑戰。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加強大學生管理、提升高校輔導員自身媒介素養、借助新媒體提升高校輔導員話語權、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等解決措施,旨在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正面價值,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課;優勢;挑戰;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218-04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新型新媒體平臺,加速信息傳播,擴大信息傳播范圍,其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能夠助力形成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思政教育課堂質量。但高校思政課在新媒體環境下同樣也受到多種挑戰,信息的多元化傳播沖擊學生思想價值觀,高校輔導員話語權威性受到挑戰,其自身媒介素養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政教育質量。因此,需要充分明確新媒體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并尋找相關解決對策,使新媒體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價值與作用,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實。
(一)信息傳播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輸渠道增多,傳輸速度增快,這一系列的信息傳播變化導致信息傳播呈現出典型的多元化狀態。首先是傳播身份演變,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推動信息傳輸環境的變化,使傳統的單項傳輸成為多項互動傳輸,演變形成以受眾為中心的新傳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輸者與接受者。其次是傳播主體多元化,新媒體發展使傳統只為大眾媒體服務的特權開始被廣大公眾享用,網絡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傳播資源,傳播大眾化的形成使更多受眾成為新的信息傳播者,借助多元信息傳播渠道,發展形成公眾媒體與個人媒體,信息傳播力度與范圍進一步增強擴大[1]。
(二)信息交互性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與主動化較強,傳播主體身份的轉變使受眾可以進行順利的信息交互,通過自主參與傳播系統,成為信息傳輸與享用的一分子,借助新媒體平臺完成信息的實時接受與回復,影視彈幕、后臺評論、回復等功能的出現,正是信息交互性的體現。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練的形式得以存貯于平臺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相應的互動效應也比較明顯。
(三)信息共享性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媒體資源作為一種公共信息資源,不受時空、行業等各個因素的限制,用戶可以自主下載或上傳資源,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新媒體支持多種文件格式,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在新媒體平臺上能夠發現并使用的資源更多,相應的新媒體信息對受眾的影響也在逐漸加深。另外,新媒體技術推動信息檢索與儲存技術的完善,軟件信息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人們獲取網絡信息將更加便捷與多樣化。
新媒體基于傳播渠道多樣化,信息傳輸速度快、信息共享交互的典型特征,改變了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為高校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環境與平臺,其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優勢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拓展高校思政課空間
新媒體技術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化技術所發展形成的新型信息傳播技術,打破傳統報紙電視媒介單項信息傳輸的限制,信息傳播主體與受眾更加多樣化,交流空間更加密集,因此能夠實現對高校思政課交流空間與交流方式的有效拓展。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環境下,高校思政課的開展形式借助新媒體平臺由靜態轉向為動態,由現實空間轉變為超時空虛擬空間,課堂教學的開展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時空間,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思政教育。學生不僅可以在課下等空閑碎片化時間段進行思政學習,還能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虛擬仿真與交互技術實現情境化學習,在虛擬的歷史場景多媒體數字化呈現中感受時代氣息,捕捉新媒體背景下思政課程的重點,有效提升學習質量與效率。
(二)創新思政課堂教育載體
合適的載體在提升高校思政課堂教育質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載體主要指的是用來承載與傳遞信息的形態,傳統高校思政課堂的信息傳輸載體多為教材與課堂講述,不僅信息傳輸速度慢,信息傳輸形態單一,同時枯燥無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本身的政治理念很難形成,進而影響綜合學習水平。而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思政課堂信息傳播的新載體,比如以抖音為載體的短視頻平臺,都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多樣化傳播的新型載體。教師根據思政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教材思政教育知識與時政新聞相互結合,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教學內容傳輸給學生,從而將抽象深刻的學習內容具象化、生動化,學生很容易通過視頻快速掌握思政教育內涵,捕捉時代思政精神,深切感受并認同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時代內涵。新媒體信息傳輸平臺的出現,實現了信息傳輸形態、渠道與接收端的良好整合,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更多信息載體將形成且被運用到高校思政課堂信息傳播當中,為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源源不斷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素材,極大提升了高校思政課堂教育質量。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堂吸引力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以去中心化的多元交流互動信息傳輸形態,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線性的傳播局限,學生學習行為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當下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自主地實現信息互動,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每個學生都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來進行信息交流,提升了高校思政課堂參與度,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與指向性,課堂吸引力與影響力大幅度提升。此外,新媒體技術發展環境下,信息傳播渠道更多,信息形態也呈多樣化發展,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改變以教材與講述為主的信息傳輸方式,改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動畫信息傳輸方式,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課堂活躍度進一步增強,學生更加樂于在課堂中發表自身看法,提出疑問。
從上述新媒體信息傳播特征可以知道,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輸的多元化、交互性與共享性,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多樣的信息傳輸平臺,高校輔導員能夠借助更多新媒體平臺與軟件來實施思政教育,且信息交互性的提升,也為師生交流搭建了順暢的平臺,能夠拉近師生距離,實現平等交流,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促進思政教育質量提升[2]。但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效率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相應的挑戰,限制高校思政課堂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主要體現在這樣幾點。
(一)學生管理難度增加
當前大學生多為00后,他們思維敏感,自主意識較強,且對新鮮事物興趣較大。一方面,大學生能夠熟練地使用新媒體設備與軟件,可以借助新媒體獲取更多思政學習資源與信息,并借助時事新聞進行驗證。另一方面,大學生判斷能力較弱,面對網絡平臺中魚龍混雜的信息,難以進行正確判斷,很容易被謠言或不良價值觀信息所影響,進而對當前所學思政內容產生懷疑。同時,也會出現學生沉迷網絡世界,忽略現實人際交往的問題,導致高校輔導員管理學生的難度進一步增加,思政教育課堂秩序難以維持[3]。
(二)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缺失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高校教育部門強調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思政教育改革,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在此過程中,高校輔導員作為授課主體,自身的媒介素養直接決定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輔導員仍不具備推進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需求的媒介素養與能力。一些輔導員對新媒體思政教育重視程度較低,在實際課堂開展當中,也只是借助傳統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學生興趣較低,教育質量不高。一些輔導員雖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但自身媒介素養不過關,難以靈活使用多種新媒體軟件與設備開展教學,導致思政課堂信息改革難以落實,無法順應時代潮流做出改變。
(三)高校輔導員話語權受到挑戰
傳統高校思政課堂中,學生的信息來源主要是教材與輔導員,信息獲取路徑較少,高校輔導員的授課內容具有較高權威性。而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路徑增多,學生能夠利用更多軟件平臺獲取課堂教材之外的信息,面對多樣化的復雜的信息,大學生尚未形成客觀理智的判斷方法,大部分會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進而對思政課堂與教材內容產生懷疑,使高校輔導員自身的話語權威性受到挑戰。另外,大學生已經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化用詞與教育方式,在接觸到傳統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心中難免產生抵抗與厭煩情緒,這也是導致高校輔導員話語權缺失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思政課堂環境受到影響
傳統媒體形態下的傳播源是固定的,這也是思政教育過程中輔導員與教材權威性保持的重點。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信息傳輸的方式,導致信息權威性難以得到保障,多元信息傳播源使傳播主體更加豐富。但也由于此種現象,導致對信息傳播主體的監管更加難以進行,在擺脫社會角色與道德限制的情況下,所傳輸的信息更加妖魔化與消極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課堂可控性,嚴重影響高校思政課堂的和諧環境。
(一)加強大學生管理
00后大學生處于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環境下,對新媒體信息設備與軟件的了解程度較高,經常通過新媒體平臺在網絡空間中進行信息互動,但與此同時,復雜的網絡信息也同樣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西方外來文化入侵,導致部分大學生形成了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管理與網絡使用管理,引導其正確使用新媒體工具,學會用理性客觀的思維判斷信息,為后續高校思政課堂開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意識基礎。
首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是非對錯判斷能力,培養形成理性思維。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信息敏感性,面對雜亂的網絡信息,大部分學生往往沒有經過理性分析調查實證,僅靠自身的個性思維便形成片面言論,因此培養大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對防止不良信息的沖擊有著較好效果。發揮思政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理念的傳授,引導大學生堅守思政陣地,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搜集正確的思政信息進行學習[4]。高校輔導員可推薦給學生一些有關思政教育與時事新聞的微信公眾號,發揮新媒體平臺的思政教育功能,保證大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能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使用教育。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軟件使用熟練度較高,但社會經驗的缺乏與片面的個性化思維,導致其難以識別網絡信息,受信息不對稱與信息誤導的影響,因此需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網絡上的熱門輿情事件,梳理輿情產生的經過,帶領大學生分析其中不良信息的引導機制與過程,使學生養成理性對待網絡信息的良好習慣。同時高校輔導員應借助新媒體社交平臺,關注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習慣與規律,在發現存在不良網絡使用現象的時候應及時制止。
(二)提升高校輔導員自身媒介素養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政教育課堂授課的主體,面對新媒體快速發展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創新改革的實際需求,自身應圍繞時代教育思想,正確對待新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入,不斷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學會使用多元化新媒體教學工具開展思政教育,提升教學質量。
首先,增強媒介意識。高校思政課堂環境下的媒介意識指的是對新媒體傳播規律與價值作用的深入把握,了解新媒體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價值,是后續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堂授課的基礎前提[5]。媒介素養屬于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應通過生活與工作時間不斷學習積累與總結得來,通過網絡平臺資源學習認識新媒體,總結新媒體的產生環境與教育價值,并嘗試將新媒體引入思政課堂進行使用,在多次親身實踐之后逐漸掌握新媒體的教育精髓。同時也可以通過慕課資源,下載學習其他教師的新媒體思政教育課堂開展方式,結合當前思政課堂實際情況與學生學習需求,靈活創新,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新媒體教育而新媒體教育,而是需要結合實際教學環境進行適當調整。
其次,掌握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學的方法。新媒體信息傳輸的交互性與多樣化,為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堂提供了更多的新型開展模式,在傳統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尋找新媒體軟件平臺與思政課堂之間的關系,了解學生對新媒體資源的興趣,掌握更多的新媒體思政課堂教育方式[6]。比如利用微博超話社區、微信公眾號、抖音直播等方式開展思政課堂教育,以詼諧有趣的短視頻與圖片文字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和諧的思政課堂氛圍。
(三)借助新媒體提升高校輔導員話語權
基于思政教育課堂的高校輔導員話語權,主要指的是進行政治理論教育與思想道德引領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話語權代表了高校輔導員思政授課的影響力、引導力與公信力,是保證思政教育質量,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基礎。新媒體環境下,多元信息傳播路徑的形成,使課堂教材不再成為信息傳輸的唯一來源,當輔導員自身專業知識積累與時代發展脫節,或多元網絡信息對學生影響過深,都會使大學生對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提出質疑,難以發揮引領作用。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傳播與意識形態沖擊,高校輔導員必須盡快轉變思路,結合時代發展與思政課堂教學目標實現話語權的重塑,才能有效把握思政教育主導權、主動權、話語權。
首先,提升學科素養,增強輔導員話語科學性,思政教育是一門系統復雜的政治學科,在輔導員自身專業政治素養過硬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與不良網絡信息沖擊的對抗,進而確保自身話語權不動搖。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面對復雜的網絡形式與多變的學生思維意識,更應強化業務進修,掌握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管理需求,以更加專業的政治素養來提升話語公信力[7]。
其次,借助網絡資源,使輔導員話語更加符合學生興趣。結合時代環境分析當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權丟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話語形態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對輔導員話語產生懷疑。因此,選擇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的話語形式,掌握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表達技巧,是提升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灌輸與說教理論已經遭到學生的反對與排斥,學生更愿意輔導員以實時新聞結合思政教育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述思政教育知識。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可通過了解學生的需求與關注熱點,深入把握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學生未形成反對心理之前鞏固自身話語權。比如當前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大學生關注熱點,高校輔導員可通過網絡平臺收集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關的信息,并將其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聯系到一起,激發學生興趣,實現隱性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改變傳統的說教教育方式,選擇當前大學生喜愛的網絡話語來進行課堂教育,掌握有關網絡流行詞語與熱梗的使用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形成自身人格魅力提升到話語權提升的轉換,為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內容掃清障礙,成為高校輔導員傳遞思政教育知識的橋梁[8]。當前流行的與思政教育有關的網絡熱詞包括:經濟價值取向類的“打工人”“尾款人”等;政治價值取向類的“中國夢”“逆行者”;文化價值取向類的“凡爾賽”“廢話文學”;社會價值取向類的“內卷”“躺平”“996”等。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對網絡熱詞的接受程度較高,契合其個性發展需求與自我表達需要,因此網絡熱詞對大學生有著無與倫比的親和力,容易被其接受、記憶與傳播,高校輔導員利用網絡熱詞,可以快速達到提升話語權的目的,但需要注意對網絡熱詞的正確使用,避免出現不正確使用網絡熱詞導致學生陷入認知誤區的情況。
(四)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
輿情信息一般是影響高校思政網絡環境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傳播源頭眾多,大學生自主判斷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不良校園輿情的影響。因此,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凈化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環境,從而保證新媒體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教育中作用的良好發揮。在高校內部,建設形成以輔導員或學生管理負責人為組長的輿情工作團隊,建立健全輿情監測制度,運用先進的信息手段來監控校園熱點問題,比如建立微博超話,或校園新聞網絡等方式,如果發現網絡上存在涉及學校熱點問題的時候應及時記錄并調查反饋。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生了解校園熱點問題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動向,以及學生對此熱點的態度,密切關注學生的網絡交流動態,一旦發現校園網絡輿情中出現謠言或者不正確價值觀與言論的時候,應當及時介入處理,充分發揮朋輩教育在校園網絡輿情控制中的作用,重點監測當前特殊時期下學生的思維波動情況,在源頭處發揮主導性作用。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是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信息改革的良好機遇,然而新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沖突與挑戰。正確認識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課堂教育中的價值與作用,了解新媒體的形成與發展規律,掌握使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可能帶來的風險,從而有的放矢,提升思政課堂教育質量。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勢必將形成更多的新媒體平臺與軟件,高校輔導員應緊跟時代需求,圍繞教育改革實際需求與思政教育目標,靈活使用新媒體,緊抓新媒體發展機遇,掌握思政教育主動權,實現思政教育的時代化改革,才能促進思政教育效率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汪倩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科教文匯,2022(18):33-35.
[2] 吳凡.新媒體時代思政課面臨的挑戰:兼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遇[J].大眾文藝,2022(19):187-189.
[3] 白丫.新媒體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7):100-103.
[4] 喬偉麗.新媒體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J].新聞愛好者,2022(9):121.
[5] 陳碧妹.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的提升[J].安順學院學報,2022,24(4):59-63.
[6] 張東艷.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輔出版的轉型與發展[J].傳播與版權,2022(8):22-24.
[7] 韓傳強,秦晨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22,24(3):128-131.
[8] 王紫荊.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的學生主體性及其提升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
作者簡介 高麗琴,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