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轉方式、優結構、促動能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資源型區域發展新動能,完善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的產業轉型升級動力機制。2017年和2019年國家分兩批設立了20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婁底市與株洲市、湘潭市首批成功入列。近年來,婁底市在產業轉型升級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區域要素配置,優化了區域發展環境,提升了區域產業層次和規模,帶動了區域經濟增長[1]。但是,受資源型城市路徑依賴,婁底市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內生動力不足、平臺支撐不強、特色產業集群不突出等重點問題,嚴重制約其產業高端化、集聚化和智能化發展。積極探索適應本地實際、突出產業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路徑,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婁底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課題。
婁底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三一重工”“華菱鋼鐵”等為牽引,做優做強工程機械和鋼鐵新材等先進制造業產業,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婁底市三次產業占比從2017年的14.0 : 46.9 : 39.1調整為2021年的11.2 : 39.6 : 49.2,2021年三次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4.2%、30.2%和55.6%,產業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產業結構由傳統生產制造階段向服務解決方案階段轉型。2016—2021年,婁底市通過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強化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產業升級取得良好進展,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從1.09到1.24,產業升級效果逐步顯現。
婁底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調結構,“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結構持續優化,規模工業增長迅速。2016—2021年婁底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達7.3%。婁底市工業內部結構得到改善,其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良好,規模工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速;煤炭開采、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有色金屬冶煉等高污染高能耗型產業去產能效果明顯,規模工業增加值持續下降。
2019年以來,婁底市先后出臺加快推進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打造1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到2021年,婁底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00.6億元,比去年增長23.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1.9%;全市專利授權2 897件,增長12.7%,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15件,增長56.9%。同時,婁底市在轉型升級中堅持集約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動節能減排降耗,重點清理整頓了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婁底市萬元GDP能耗下降明顯,能源消費總量增速趨于下降。
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驅動是資源型城市疏解低端產能,發展新興產業和接續替代產業,促進產業鏈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轉變和延伸的核心[2],資金和人才是資源型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驅動因素[3]。婁底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受地方政府財力限制、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充分、創新人才不足等多種因素制約,創新驅動明顯不足。
2.1.1 地方財政收入較低,產業轉型升級的財政驅動不足
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期特別需要在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統籌協調、規劃引導、財稅支持、制度創新、公共服務方面的作用[4]。財政依存度(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地方經濟發展質量和地方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2016—2021年婁底市地方財政收入總量不斷增加,增速基本上高于同期全省增速,但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續偏低,處于4.5%~5.0%之間,與全省有比較大的差距(同期湖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比重為7.0%~8.7%之間)。一方面說明婁底市經濟質量不高,產業結構層次低,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產業和精深加工產品少;另一方面也說明婁底市地方政府財源有限,依靠地方政府調動資源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能力不足。
2.1.2 政府財政科技支出少,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支撐弱
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對技術創新起著良好的支持作用,是地方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直接驅動力[3]。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支出的增加,可以促進地區的專利申請授權量和技術市場成交額[5],完善創新基礎設施,搭建創新平臺,引導投資集聚,提升地區創新水平[6]。2017年以來,婁底市地方財政科技支出每年保持37%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2018年增速達114.6%;占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也保持明顯的增長趨勢,從2016年的0.27%增加到2020年的1.58%。但與全省其他城市比較,婁底市財政科技支出占比遠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顯示婁底市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投入過低,財政支出引導和支持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從而導致婁底市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建設滯后,制約了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
2.2.1 企業研發投入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
研發投入強度是衡量一個地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婁底市企業研發投入長期處于較低水平,2020年婁底市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79%,而同期湖南省研發投入強度為2.15%,低研發投入嚴重影響婁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發人員是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主要力量,決定著企業創新活動的質量。婁底企業研發人員投入不足,超過80%的研發人員集中在高新技術企業,小微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較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婁底研發創新人才匱乏的問題。研發人員投入偏低引致全市自主創新乏力,難以有效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2.2.2 科技創新成果少,創新動能不足
整體來看,近年來婁底市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數量雖然出現了穩步增長的趨勢,但與全省比較,婁底市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數量少,增長緩慢,占比較低。到2020年,婁底市專利申請數量為5 588件,僅占湖南省專利申請數量的4.07%;專利授權數量為2 571件,僅占湖南省專利授權數量的4.67%,反映出全市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偏低。
2.3.1 較低產業結構層次伴隨著較高撫養比,產業轉型升級負擔很重
婁底市作為年輕的地級市,產業結構與全國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第一產業占比偏高,第二產業占比偏重,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同時,婁底的人口結構無法為婁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良好支撐。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婁底市15~59歲人口占比僅為58.18%,湖南省占比為60.60%,而全國占比為63.35%,婁底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比全省低2.42個百分點,比全國低5.1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婁底市較低的產業結構層次伴隨著較高的人口撫養比,年富力強的勞動力偏少,“未富先老”的現象在婁底這一資源型城市體現得較為明顯。
2.3.2 較低的人力資本儲備,產業轉型升級人才驅動不足
從人口質量來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達15 467人,湖南省只有12 239人,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0%;全國擁有高中(含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為30 555人,而湖南省只有30 015人,也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平均受教育年限來看,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湖南省只為9.88年,婁底市僅為9.70年,同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在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以及傳統產業比較優勢弱化的情況下,須要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來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3.1.1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發揮財政支出在科技創新中的牽引作用
財政科技支出能通過促進企業發明專利產出和引導城市投資集聚,有效提升城市創新水平[7]。婁底市財政科技投入基礎弱、創新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底子薄,在保持合理支出強度的情況下,急需轉變思路,將支持科技創新擺在公共財政的重要位置,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財政科技支出比重,創新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激勵方式,加強財政科技支出效果的動態監管,聚焦構建婁底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地發揮財政支出對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以財政科技投入引導和激勵企業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3.1.2 設立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實踐表明,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通過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引導作用,帶動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盤活存量資源,引導資金規模和投向,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到當地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產業化,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制造轉變,從而實現地方政府對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宏觀調控。婁底市政府可以借鑒各地政府引導基金運營的成功經驗,選擇合適的產業、遴選合格的投資機構、建立科學的基金投資運行管理監督及退出機制,正確發揮好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真正實現筑巢引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長久目標。
3.2.1 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層級
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優選擇。已有研究表明,我國的創新數量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有顯著的促進作用[8]。面對近年來各類要素資源成本上升這一實際情況,婁底應該充分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抓手,以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強節能減排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著力提高能源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減少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以技術創新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帶動產業整體效率提升和產業鏈提質升級。
3.2.2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的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高不確定性以及正外部性特征,使得創新活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規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婁底市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大力宣傳和有效貫徹國家有關研發獎勵和稅收優惠政策,完善政府研發補貼方式,加強科技創新成果保護,降低企業創新研發活動的制度性成本,增強企業創新研發能力,有效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完善研發金融服務和投融資體系,解決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題,增強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切實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3.1 加強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引進
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型人才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婁底市應大力實施新時代創新人才行動計劃,以新興產業發展為突破口,以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為重點,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市政府應發揮創新人才引進的引導作用,調研摸排產業轉型升級對各類創新人才的需求,推進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加強招才引智工作平臺打造,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庫,對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稀缺人才,通過海外人才工作站和國內第三方專業人才服務機構實施招才引智,通過人才交流會、人才招聘會、項目科研成果推介會、項目對接會等多種平臺廣攬各類人才來婁底市創新創業。
3.3.2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多措并舉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的轉型。大城市人才競爭激烈、內卷嚴重,一些有經驗有實力的人才有“回流”到中小城市的想法,他們是婁底市值得爭取的對象。另外,為了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婁底市應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構建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鼓勵多主體參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同時,切實加大校地校企合作,依托本地高校和本地職業院校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通過校地校企合作,不僅可以提高人才的產業適用性,也為人才畢業后留在本地打下基礎。
資源型城市作為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類重要而特殊的城市群體,多年來形成的資源路徑依賴使資源型城市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動力和能力的雙重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作為國家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離不開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的協同創新驅動。資源型城市一方面需要充分調動企業的創新主體動能,扎實推進市場主體升級,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更好發揮地方政府的創新引導作用,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建設。同時,還需要切實發揮創新人才的核心支撐作用,促進人才、資金、政策等的創新生態良性循環,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