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兵 李 歡 費湘偉
(1.樂清市農業農村局,浙江 溫州 325000;2.平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浙江 溫州 325000)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繼續“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達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大等問題仍然突出,各地基礎和條件不盡相同,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上有所差異,需要選取部分地區先行先試、作出示范。浙江省在協調區域發展方面成效顯著,改革創新優勢明顯,人民生活總體上比較富裕,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小,具備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基礎和優勢。
浙江省樂清市東臨樂清灣,海域面積遼闊,沿海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達,是全國著名的貝類苗種基地;同時,樂清市經濟發達,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產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具備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先決條件,有利于漁業鏈延伸[1]。面對產業振興的良好機遇,以實現漁業高質高效、漁村美麗宜居、漁民富裕幸福為目標,奮力打造現代化漁業“安全、綠色、生態、智慧、法治、融合”發展的“重要窗口”的縣域標桿,成為樂清市現代漁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樂清市沿海水產資源豐富,有魚類190余種,貝類70余種,甲殼類60余種;海涂涂面平整,涂質肥沃,繁殖著大量的底棲藻類,是養殖蚶、蟶、牡蠣等三大貝類和紫菜等藻類的理想場所。《樂清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7年—2030年)》顯示,樂清市水域灘涂規劃限養區32.7萬余畝,規劃養殖區6.0萬余畝。現有水產養殖面積12.2萬余畝,占溫州市的30%;漁業村17個,漁業人口28 290人,漁業人均收入達3萬余元。從產量看,2021年,樂清市海水養殖總產量達7.4萬t,占浙江省海水養殖總產量的5%以上,占溫州市的36%。全市現有規模以上水產養殖主體1 000余家,其中,貝類育苗65家,年產貝類苗種7.6千億粒,產值近2億,水產品加工1.3萬t,年產值近1.8億元。從產值看,2021年,全市漁業總產值15.6億元,占大農業的3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0.83%,占溫州市漁業總產值的12.93%,占浙江省漁業產值的1%。
縱觀樂清市2012—2021年漁業,10年間全市水產品產量和漁業產值呈現穩步增長趨勢,水產品總量從2012年的68 544 t增至2021年的77 663 t,增長13.3%;漁業產值從2012年的11.7億元增至2021年的15.6億元,10年間增幅達33.3%;漁業人口由2012年的22 734人增至2021年的28 290人,增幅達24.4%,漁民年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1萬余元增至2020年的3萬余元。由此可見,漁業是樂清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加漁民收入,繁榮漁村經濟,助推漁民實現共同富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1 走“科技興漁”之路
大力實施科技強漁,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加強漁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邀請外地專家,建立基層漁業專業隊伍,開展技術性指導服務;每年選擇適宜的品種和技術,組織開展示范推廣和宣傳培訓,為漁村振興、漁民富裕貢獻科技力量。比如養殖面積達123畝的樂清市南美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經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專家指導,采用先進的傘式鋼索大棚結構及鍋底型排污方式開展南美白對蝦集約化養殖,通過納米盤增氧技術提高水體溶解氧,實現了蝦類養殖增產。
1.1.2 走“規模發展”之路
堅持科學統籌,立足本地實際,以規模化養殖為抓手,以提質增效養殖為重點,全面提升水產養殖核心競爭力。一方面,科學布局養殖空間。發布實施《樂清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7年—2030年)》,清退或納規養殖面積3 440 hm2,科學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全面實現分類管控措施。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為8 122 hm2,其中海水養殖面積為7 745 hm2,占全市養殖面積的95%以上。另一方面,助力養殖戶規模化發展。出臺漁業扶持政策,重點支持工廠化、設施化養殖大戶,在有效供給安全、綠色生態養殖上,實現提質增效。例如,近年來,樂清市宏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2019年的46畝擴大到2021年的90.5畝,并配有高位池48個、育苗標準池62個、尾水處理池2個、養殖水預處理池3個。截至目前,全市養殖面積超過50畝的養殖戶共有10戶,其中四池配備齊全的有4戶。
1.1.3 走“綠色生態”之路
建立健全養殖綠色政策,制定實施《樂清市海水養殖尾水治理方案》,進一步加強圍塘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建設,采用固有海水池塘蟹、蝦、貝立體養殖技術,并通過池塘底增氧方式改善養殖場水質,生物濾壩和生態浮床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為養殖生產提供安全保障。目前,已全部完成海水圍塘養殖尾水處理的涉538家、1 215.73 hm2的治理任務。同時加強生產監管,嚴禁在養殖生產過程中使用“三無”投入品,推進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相關工作。
1.2.1 以“多元養殖模式”實現增收
第一,發展傳統養殖模式。以淺海、灘涂、圍塘為主要陣地,依托傳統養殖模式大力推行泥蚶、縊蟶、牡蠣、鱸魚、黑鯛等品種養殖,成功打造省內外有名的蟶苗集散中心,每年銷售縊蟶中間苗400萬kg以上,年產值超2.5億元。
第二,開發新型養殖模式。鼓勵、引導養殖戶積極研究開發新型養殖模式,提高養殖產量。樂清市蝦、蟹、貝等為立體生態化圍塘養殖,極具本地特色。例如,樂清市嵩樂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出“蟹公寓”立體模式養殖青蟹,利用食品級聚丙烯材料注塑成養殖盒,將青蟹個體單獨喂養,防止青蟹打斗,為青蟹養成、育肥、軟殼蟹培育提供良好生存環境;平時以投喂小型活體貝類為主,科學控制投餌量,保持水質清潔。目前,該合作社養殖面積有1.5畝,共有養殖盒15 000個,2021年產值為200萬元,同比增長35%。
1.2.2 以“集中加工模式”實現增收
樂清市的省重點海洋經濟建設項目——樂清灣港區海洋新興產業園,鼓勵水產加工企業入駐,通過園區集中加工模式,助力養殖企業共同發展,園區現已入駐8家水產加工企業。例如,位于園區內的溫州冠佳食品有限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溫州大學等院校合作,成功研發“海參肽”產品,現已進入最后的產品質量檢測階段,檢測通過后即可投入生產,預計年產量1 000 t,產值可達1億元以上。2021年,樂清市集中加工的水產凍品、干制品出口歐盟國家和地區約8 000萬元,同比增長12%;出口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鯊魚肉制品約6 000萬元,同比增長9%;銷售國內海鮮凍品、干制品、腌制品1億元,同比增長10%。集中加工的養殖產品,其外貿內貿均呈穩定發展趨勢。
1.2.3 以“漁旅融合”實現增收
第一,聚焦休閑漁業。依托樂清灣自然優勢,打造職工療休養基地,鼓勵、引導發展休閑漁業,以休閑出海捕魚、出售觀賞魚等,促進企業增收。例如,溫州華秋原漁業有限公司,專業繁殖皇冠黑白魟魚觀賞魚,種魚存量200尾,年產幼魚2 000尾,成活率可達90%,2021年出售觀賞魚1000尾,共計收入200余萬元;樂清市樂清灣漁業休閑有限公司2020年至今,已出租休閑漁船1 100余次,共計營銷收入385萬元。目前,全市有漁業休閑公司3家,在冊休閑漁船13艘。
第二,聚焦漁文化創建。通過創建各種各樣的漁文化,提升附加值。例如,樂清市的翁垟青蟹廣受歡迎,通過注冊“翁垟蠓”商標、建設“漁文化”蝤蠓館、美化包裝禮盒等舉措,提高了翁垟青蟹的附加值,成功助其走進高端消費群。目前,翁垟蠓市場價為320元/kg,高檔包裝禮盒的市場價為每盒(2.5 kg裝)1 000元。
1.3.1 從企業入手提升品質,打造“示范點”
以建設標準化、健康化示范基地為目標,加快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樂清市漁業通過示范引領,帶動企業發展,助力養殖生產企業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嚴格監管投入品,減少化學品的使用,規范生產操作流程,有效提升企業生產質量。目前,樂清市共擁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4家、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6家,創建數占溫州全市的40%以上。
1.3.2 從種業入手提升品種,發展“延長線”
樂清是全國灘涂貝類人工苗種重要的生產培育基地,也是貝類人工育苗技術的主要人才輸出地。以此為契機,建設一批“育、繁、推”一體化水產主體,并加強水產育種聯合攻關,培育推廣養殖新品種。目前,樂清市擁有育苗場65家,主要培育泥蚶、縊蟶、彩虹明櫻蛤、青蛤、菲律賓蛤仔、越南白蛤等貝類苗種及南美白對蝦苗種,年產各種貝類苗種100 t以上,產值超2億元。
1.3.3 從行業入手提升品牌,拓寬“影響面”
注重行業品牌建設,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水產品。樂清市漁業通過工廠、圍塘、淺海和灘涂等多元化養殖,積極探索當地生產特色,并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行業發展,全力打造國家級金名片和行業品牌。樂清市已先后獲得“中國泥蚶之鄉”“中國牡蠣之鄉”的美譽,其中“樂清泥蚶”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蒲岐鎮有“中國鯊魚加工基地”之稱,加工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樂清市養殖業共有省龍頭企業1 家、溫州市龍頭企業5家、樂清市龍頭企業4家,擁有“阿醉佬”“孫佬”“海中寶”“海美鮮”“李發盛”“頂上”“海德力”等水產品加工品牌。水產品加工行業通過打造知名品牌,擴大品牌效應,逐步實現了從“賣原料”向“賣產品”,再向“賣品牌”轉變,為廣大養殖戶帶來最佳經濟效益,帶動全市特色水產品加工優化升級[2]。
樂清市漁業布局發展尚不平衡。2021年,樂清市漁業經濟總產出2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15.6億元,第二產業為4.7億元,第三產業為0.3億元,占比分別為75.7%、22.8%、1.5%。目前,樂清市仍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漁業模式為主,作業方式單一,土地承包和流轉難度大,難以進行大規模養殖;第二產業在經歷從無到有之后,一直延續傳統的加工工藝,如冷凍、魚糜制品及腌制品初加工等,精深加工尚處于起步階段,水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也難以延展;第三產業占比極低,休閑漁業、漁旅融合等新興業態有待深入挖掘。
第一,樂清市漁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周期長,普通養殖、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占比重大,漁業經營生產方式相對粗放,“靠天吃飯”現象突出,尤其是近年來經常遭受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社會資本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增大,影響漁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漁業領域的保險尚不完善,同樣影響了優質社會資本的下沉,缺乏財政資金專項引導性投入,養殖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普遍較低。第三,水產育種、疫病防控、品種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修復、漁業信息化、技術推廣服務等公益性、先導性、示范性項目的支持力度,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漁業現代化發展需求[3]。
長期以來,由于技術能力、人員素質等因素制約,以貝類產業為例,雖然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攻關實現了貝類的產業化,但是近年來貝苗良種繁育、養殖模式、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停滯不前,需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4]。此外,水產品質量安全仍存在隱患,除一些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和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養殖經營主體外,絕大部分零散養殖戶仍處于標準化監管盲區中,存在魚藥濫用、養殖用水亂排等問題。
漁業人口老齡化、綜合素質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加之漁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學習能力、經營意識不強,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大大限制了漁業科技成果的推廣,產品同質化和無序競爭嚴重,各生產要素的活力尚待激發[5]。
第一,為推進共同富裕,通過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健全投資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抓住農村城鎮化的機遇,廣泛爭取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第二,創新金融產品和擔保機制,積極探索涉漁領域相關項目合理回報機制,增強項目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第三,要加快完善以國家投入為導向,以集體和漁民投資、投勞為主體,社會性投資、招商引資和利用縣境外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對漁業的投入,加快漁業資源開發、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水產品加工、運銷、流通體系建設[6]。
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現代漁業示范基地,開展主導品種養殖模式示范創建,推廣水產養殖“五大行動”,實施疫苗免疫、生態防控、水質調控等技術措施,著力推動水產品產量、質量雙提升。數字農業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漁業賦能鄉村振興,讓樂清海洋漁業支柱產業發展有“智”更有“質”。
按照區域品牌創建要求,強化品牌培育、產品認證和政策支持[7]。以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為抓手,市場化運作“樂清泥蚶”地理標志,樹立品牌意識,開發品牌產品,強化品牌責任,全面提升樂清市漁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引領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水產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突破“海參肽”等保健品精深加工,構建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與種質資源保護,建立水產種質資源數據庫,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快南美白對蝦、泥蚶、文蛤等重點品種良種推廣,開展彩虹明櫻蛤、縊蟶良種選育工作,創新新型育種體制機制;以樂清灣豐富的種質資源為依托,推進省級、國家級原、良種場建設。
第一,完善水產健康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生動物疫病監測和預警等信息平臺,著力構建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漁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第二,借助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平臺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新型職業漁民培訓,提升漁民養殖技術,轉變養殖觀念[8]。第三,摒棄落后的養殖模式,引導漁民開展現代化、綠色、健康、標準、高效的養殖模式。第四,培養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漁民,圍繞促進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新業態和新的增長極,利用農廣校等平臺加大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
第一,繼續加強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及品牌創建,深度挖掘自身漁業資源,將傳統漁業生產與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休閑、垂釣、觀光、科普、餐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漁業基地。第二,培育創意漁業、觀賞漁業和體驗漁業等新業態,打造具有“海景、海味、海情、海韻”特色的樂清海洋休閑漁業,休閑拓漁,實現漁旅融合發展。
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樂清漁業的發展一定要進一步創新思路,跳出粗放、單一的漁業發展模式,通過漁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現代漁業提速發展。結合樂清漁業實際,“十四五”時期,一是實現漁業高質高效引領示范,到2025年底,水產品總產量力求達8萬t,總產值12億元,綠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開展彩虹明櫻蛤、縊蟶良種選育工作,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尾水處理率達100%,漁業資源養護制度進一步完善,協同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實現漁民富裕富足先行示范,到2025年,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縮小至1.75 ∶1以內,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萬元級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