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靖楠 張瑞格 張星樂 陳 楠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方式轉變,從而解決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呢?《2020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演出展覽、文化場館、主題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等夜間文化場所受到廣泛關注,大眾對夜間文旅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緩解后,超八成受訪者表示有強烈的夜游意愿,市場需求強勢回歸,夜間文旅消費將成為我國夜間經濟發展的新突破點。實際上,自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文旅消費規模持續擴大”以來,各地紛紛響應并掀起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經濟熱潮。
為進一步推進城市夜間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筆者認為,應當以城市所在地的文旅資源為依托,借助VR技術實現文旅產業輻射效益、文旅經濟示范效應,為我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完善城市產業體系、暢通消費內部循環、釋放文旅經濟活力提供信息源和新思路。因此,本研究深度挖掘與凝聚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因,有針對性地導入國際化元素,并植入AR/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增強本土文化的渲染力,創建出極具城市個性的商業品牌與夜間經濟標簽,致力于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夜間經濟品牌。
夜間經濟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是英國為改善城市夜晚空巢現象,實現城市復興而提出的經濟學概念。John Montgomery(1990)在一篇關于城市規劃的文章中正式提出“夜間經濟”,John Montgomery認為“夜間經濟”指從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為主體,涵蓋購物娛樂、休閑餐飲、旅游體驗等活動的現代消費經濟[2]。國外夜間經濟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也更為豐富。Franco Bianchini(1995)指出夜間經濟是實現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機會,是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措施[3]。以Franco Bianchini為代表的學者掀起了夜間經濟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他們大多積極鼓勵夜間經濟發展。隨著夜間經濟規模擴大和政府管制放松,Finney(2004)和Hobbs(2005)等認為,以酒精為核心的夜間經濟大規模擴張不利于社會治安與穩定,進而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逐漸顯現,引起學者對夜間經濟研究的第二次浪潮。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社會問題有了更多的擔憂,夜間休閑和娛樂產業恢復發展,人們對夜間經濟的認識趨于理性,為了更好地發展夜間經濟,Hadfield等(2009)為此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開始關注夜間經濟對社區高級化的作用,進而引發學者們對夜間經濟研究的第三次浪潮[4]。目前國外該領域的學術研究重點已從早先強調夜間經濟的單一經濟屬性轉向重視其多元社會屬性,重點關注夜間暴力與犯罪、夜間治安與管理等隱性經濟影響因素,并對夜間消費群體特征進行廣泛討論。反觀國內相關理論成果則更多涉及經濟學、地理學、旅游學等領域,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夜間燈光數據探究我國經濟發展的時空格局。DMSP/OLS夜間燈光影像能夠反映涵蓋交通道路、居民地等與人口、城市等因子分布密切相關的綜合性信息,是表征人口分布空間格局、測度區域經濟發展程度、探析我國城鎮化動態演進特征的重要工具。二是在我國新一輪消費升級浪潮下,夜間經濟因其能夠有效促進消費升級、釋放內需潛力,現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5]。
基于以上國內外研究現狀,關于夜間經濟發展的理論爭議亟待解決,拓展夜間經濟的研究領域并深入探討城市發展夜間文旅的積極作用和創新路徑,同時針對目前夜間經濟研究成果的薄弱點,文章對夜間經濟的發展現狀、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進行研究,以期為在“十四五”時期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開始搶抓“夜文旅”繁榮“夜經濟”的發展機遇,積極依托歷史街區、旅游景點,打造融城市文化景觀與多元業態為一體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例如,2020年12月30日,福州市精心打造的15個市級夜間經濟體驗示范街區全面開街,是積極發展夜間經濟的典型城市。
許多傳統上以白天經營為主的服務行業,跟隨現代夜間消費需求逐漸旺盛的趨勢,將營業時間逐漸延至夜晚,甚至以夜晚為主要營業時段,轉變為夜間經濟的重要消費領域。酒吧、KTV等以夜晚營業為主、白天營業為輔的現代服務場所,在定位上逐漸實現本土化,在規模上逐漸趨向擴大化。以“食、游、購、娛”為主的夜間經濟產業通過集聚性、規模化、有組織的商業活動,提高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利用率,促進了社會就業與拉動投資,延長了城市居民消費的時段,在時空上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為城市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自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布政策激勵以來,各地響應中央號召,營造支持性政策環境,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推出特色表演,開展消費活動,依托歷史街區、特色山水打造夜間經濟聚集區。各地旅游項目在夜間經濟街區整合旅游資源,實現聚類效應,打造區域特色夜間經濟品牌,在滿足游客消費需求的同時,注重融入夜間游覽、夜間展覽、夜間表演等文化產品。例如,山西太原演繹《如夢晉陽》水上節目,江蘇蘇州打造“姑蘇八點半·繁華吳江夜”夜間經濟品牌。各地依托文化底蘊設計夜間消費體驗活動,又通過本土特色夜間經濟品牌,吸引游客前來并延長其停留時間,有效提升本土城市生活品位的同時,也增強了其文旅競爭力。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掀起夜間經濟發展熱潮,但在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開發建設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和有效監管。一方面,雖然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的“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逐步明確了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建設目標,但其中鮮有地方制定專門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指南、發展規劃及評定標準,且相關資金、稅收、土地等配套扶持政策傾向性不明顯,未能有效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有關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政策多停留在指導性意見與行政性規定等層面,監督管理體系仍不完善,因此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惡性競爭等不規范現象時有發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環境。
一是各地雖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開發建設,然而目前夜間消費活動大多只是將白天的游商、小商販等經營活動在夜晚進行擴大化、組織化、合法化,形式單一且內容多以餐飲休閑、娛樂購物為主,難以滿足市民個性化、品質化、多元化的夜間文旅消費需求。二是在政策紅利與需求升級的雙輪驅動下,各地方雖加快了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建設,但由于夜間經營商戶企業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大都屬于跟風經營,多為小酒吧、大排檔、小夜攤等低層級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吸引游客進行二次消費。三是當前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忽視地方特色文化的內涵挖掘,盲目根據市場消費熱點推出燈光秀、花燈節、演藝夜游等產品,容易降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阻礙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健康發展。
一是各地方適宜建設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景區數量較少且位置分散,在相關開發建設方面大多依托于區域范圍內的有限資源,不能充分發揮區域聯動優勢以發展壯大市場規模。因此,亟待進一步打造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共建共享發展新格局。二是雖然政府已陸續出臺景區合并、商區聯動等相關發展規劃,但當前政府與企業尚未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機制,且相關市場參與主體對相關政策的掌握不到位,導致其難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條件和市場機遇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
第一,完善的配套設施和服務是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夜間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夜間交通、市政設施、夜景照明等相關配套設施方面相對薄弱,嚴重影響游客的出行體驗和消費意愿,仍需進一步加強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第二,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優質公共文化設施夜間開放和運營成本之間存在矛盾。與傳統夜間消費行為習慣不同,當前夜間消費群體的夜間活動時間明顯延遲,這對公共文化設施夜間開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亟待突破資源、成本、管理等因素的限制,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延長夜間開放時間。第三,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起步晚且市場準入門檻低,因此其人才隊伍呈現出數量不足、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專業技能有待加強等問題,影響消費者間文旅消費體驗感,亟待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4.1.1 豐富業態,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綜合型夜間經濟
第一,鼓勵多元化、差異化的夜間經濟業態,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第二,改善夜間經濟街區燈光造景,做好景觀綠化、標識指引、公廁保潔、環境衛生、治安維護、便民咨詢等工作,營造舒心、安全、便利的夜間消費環境。第三,優化夜間經濟街區及周邊動靜態交通組織管理,在周邊區域增加夜間停車位、出租車候客點、夜班公交線路等,提高消費者的夜間消費便利度和活躍度。第四,借助VR技術開拓多元化夜間文旅項目,豐富夜間業態體驗。
4.1.2 突出文化特色與地域特色,發展有吸引力的特色型夜間經濟
在發展夜間經濟的過程中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和季節特點,發展地域性特點濃郁的夜間經濟形式。以具有高度地方特色與地域認同的文化活動為核心,借助VR技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集演出、展覽、情景還原、參與式體驗、外圍休閑娛樂活動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的夜間文化品牌。此外,還可以在特殊節日,通過舉辦節日慶典等方式,在較短時間內吸引各地的消費者,以點帶面,借助節日契機帶動其他形式的夜間經濟共同發展。
4.2.1 創建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創意夜間經濟集群
創建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創意夜間經濟集群,以順應當下潮流文化,填補當下夜間活動與服務的不足。將VR技術與夜間文旅經濟活動深度融合,創新夜間經濟集群形式,以新技術引領新潮流,為夜間經濟注入創新活力。
4.2.2 利用互聯網實現線上與線下的雙向互動
夜間經濟活動與服務應更注重線上的經營與推廣,利用VR技術打造“線上虛擬夜市”,以線上虛擬夜市帶動線下的活動與交流,形成“線上帶動線下、線下盤活線上”的雙向聯動,以保持夜間經濟的熱度與活力。
4.3.1 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發展夜間經濟需要政府引導,更需要釋放市場自身活力。政府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城市夜間經濟管理經驗,不斷提高完善在發展夜間經濟時代的公共管理能力。
4.3.2 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有效監管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夜間經濟和地攤經濟的監管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精準施策,將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貫穿于管理的全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擴內需、促消費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我國加快夜間經濟發展以促進消費增長提供了戰略支撐。本研究根據我國當前夜間經濟現狀,總結出夜間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夜間經濟提質增效發展的三大創新路徑,以期推動夜間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