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軍 田曉光 劉 華 李 應
(黃河交通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是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我國將發展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列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發展和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和難得的機遇。大力發展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對于加快推進焦作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焦作市數字經濟,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及對加快建設“四個焦作”、早日躋身全省“第一方陣”的戰略方針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文以焦作市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為例,分析了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了發展對策與建議,以期對國內各地市的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一定借鑒和啟發。
由于焦作市在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方面起步較晚,整體產業實力薄弱,人才較為匱乏。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一直在不斷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數字化經濟發展模式,陸續出臺了《焦作市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相關文件,促進了物聯網和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2]。據統計,目前焦作市具有一定規模的物聯網和機器人相關企業主要有河南省小優智能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省百世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武陟舜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共計22家,其中部分企業主要業務整體以小型企業為主,效益一般,數量較少,缺乏龍頭示范性企業,專業從事物聯網和機器人研發設計的企業較少,多數主要以機器人、物聯網設備銷售和組裝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近幾年很多高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教育方針導向,紛紛申報與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相關專業,焦作市的7所本、??聘咝#_設有物聯網工程、機器人工程、工業機器人技術等相關專業,目前在校生大約有2 441人,部分高校已初步形成了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預計從2023年以后,會向社會輸出畢業生約690人/年,可以為焦作市的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提供一定的人才儲備[3-5]。
目前,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很多城市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劃制定了適合本土企業、行業發展的相關對策,大力支持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有些地市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優惠政策,以土地、資金、人才待遇等招商引資;部分城市的領導親自游說ABB、庫卡、發那科、新松機器人、科沃斯、寶樂機器人等國內外一些大公司到該地開設分廠。與很多地市的重拳政策相比,焦作市在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方面,尚缺乏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明晰規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焦作市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通過走訪調研,筆者發現,目前焦作市企業專門從事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的企業相對較少,且缺乏核心技術。例如高精密減速器、高精度伺服電機、高性能傳感器、高性能驅動器、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這直接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力不足,市場占有率極低,本土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業務范圍多為加工組裝和銷售,處于產業鏈低端。目前,焦作市周邊城市均有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例如,鄭州科慧科技股份公司研發的汽車焊接機器人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批量應用于東風汽車等公司;鄭州機械研究所已經突破了RV減速器和諧波齒輪減速器的技術瓶頸;洛陽德平科技股份公司研制的管道機器人已遠銷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許繼集團研發的智能線路巡檢機器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安陽神方康復機器人公司研發的助力骨骼機器人已被廣泛應用于醫療機構;新鄉市新倍增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噴涂機器人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焦作市與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缺乏技術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現有品牌認知度很低,企業發展空間狹小,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
目前,焦作市企業一方面在機器人學習、機器視覺、智能控制算法、機器人操作系統、數據挖掘等方面缺乏高端人才,導致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很多技術難題無法攻克;另一方面,企業花費多年培養的技術骨干,有不少會被獵頭公司和南方很多大公司“挖墻腳”,或者被其他地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而離職。另外,由于焦作市的地理位置、高考壓力、教育資源以及人才引進優惠力度不夠等因素影響,人才每年都會流失,現有專業技術人才,尤其高端人才處于負增長狀態;物聯網、機器人技術屬于新興學科,近幾年全國各大高校才開設相關專業,焦作市目前暫無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而??飘厴I生由于本地相關企業較少,門檻較高,工資較低等因素不愿意留在本地發展,大多去外地就業,這也從一定程度造成了目前焦作市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
由于焦作市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上游企業數量不足,且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或南方城市,這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和生產成本,間接影響了焦作市機器人和智能物聯產品的價格優勢。另外,近幾年由于受疫情影響,很多下游剛需企業效益不佳,無資金購買工業機器人等設備進行生產線改造,產業鏈目前陷入了惡性循環,這不僅阻礙了焦作市物聯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業模式改革。
焦作市的7所本、專科高校均開設有機器人、物聯網等相關專業,黃河交通學院還與鄭州高端裝備與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高端裝備與信息工程學院(行業學院)。目前,各高校已初步建立了人才培養方案和產學研合作機制,但是合作深度不夠,究其原因,首先,企業擔心學生實習會影響正常生產,不愿意提供實踐崗位,學生進入企業更多的是參觀學習,而非頂崗實習,這樣就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很多企業僅對短平快的項目感興趣,愿意投資,而對事關智能物聯和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則關注較少,這也間接造成了行業關鍵技術難題研究經費不足,持續性培養高端人才較為困難;最后,有很多產學研合作項目由于時間緊迫,學生知識儲備不足,上手慢等因素,主要是老師參與,而學生參與度不夠,尤其本科生參與更少,這些都造成了產學研合作深度不夠,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直到目前這個計劃仍未實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智能物聯、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匱乏。據機械聯合會的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機器人“人才荒”,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續增長[7],機器人技術技能人才將會成為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第一資源。焦作市應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較多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機器人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另外,也要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由于受疫情影響,國外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端人才迫切想回國發展,可趁此機會通過公開招聘、獵頭公司等形式挖掘智能物聯與機器人產業相關人才,尤其要以團隊的形式引進高端人才,這樣可以快速增加焦作市的高端人才儲備,加快人才培養步伐,以人才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發展,實現彎道超車[8]。
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政策支持是推動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焦作市需結合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形成靈活、多樣的政策支撐體系。焦作市可以借鑒20世紀80年代前期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模式,制定明晰的統一規劃和產業政策,給予機器人等新興企業良好的優惠條件[9],比如,適度減免企業賦稅,給予困難企業一定資助,對特色企業重點扶持推廣,提供無息貸款等;積極建立產業園區,吸引高新產業創業人員、高技術團隊入園,充分發揮園區集群效應,協同創新,搭建一體化產業鏈條,打造一流人才培育基地;為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提供租房補貼、薪資補貼,為高端人才提供安置房、安家費等措施;市政府牽頭成立招商引資小組,積極游說優必軒、斯通科技、大江創新、阿斯頓、新世達、吉之家等國內外具有知名企業到焦作建立分廠,或與本土企業融資共建高新技術企業等措施,爭取5年內建設2~3個核心技術能力突出、研發創新能力強的標桿企業,然后充分發揮這些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市內配套企業和新興企業快速崛起,實現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協同創新發展,積極充分營造良好的產業氛圍,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尤其對于物聯網和機器人這種新興產業,更應該不斷強化創新,不斷研發新技術,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此,可以依托焦作市的7所本、??聘咝?,由相關部門牽線,通過讓本地的物聯網和機器人企業與高校共同創辦產業學院、行業學院等方式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這樣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資源,讓學生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充分流動,主動獲取一線經驗,將科研實踐融入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斷提高其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為焦作市的“高、精、尖”創新人才戰略提前儲備人才苗子[10]。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經驗,產學研單位隸屬不同管理部門,涉及各方利益關系,處理不當會影響合作效果,甚至導致合作失敗。因此,市政府或相關單位應盡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和實施細則,用來規范和協同各方利益,明確其在人才培養中的責任和義務,以保障產學研能合作成功,同時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焦作市主要從事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共計22家,還擁有河南省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焦作市數控銑床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焦作市物料輸送設備關鍵件制造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另外,巴羅科技愛樂優智能機器人生產線也正在建設中,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已初具雛形,下一步可以以現有企業為著力點,不斷拓展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建設、服務機器人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用智能物聯和機器人技術去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壯大現有企業生產規模,哺育繁衍新興企業,不斷吸引國內外有實力企業入駐,實現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努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省級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基地[11]。
面對日漸升溫的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熱”,不能一哄而上,而應當立足市情“冷”思考,科學研判焦作市的產業形勢,準確把握市場定位,既不能錯失機遇,也不能盲目跟風。焦作市的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依據目前的市場發展、應用水平、研發現狀,建議焦作市的產業發展應當從供給側、需求側兩端發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嘗試以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突破口,適度擴大內需,遵循以剛需帶產業,以產業促研發,以研發提質量,以質量增效益,以效益拓市場的循環發展思路。為此,建議市政府抓緊制定《焦作市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及實施細則》,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智能物聯和機器人將改變工業生產模式并影響全球制造業的戰略布局,大力發展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也已成為我國搶占未來制造業發展先機和主動權的國家戰略。各地市應該強化該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出發,分析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針對性的策略或思路,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和實施細則,加強省內外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共進,促進我國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