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輝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00)
我國在20 世紀70—90 年代,建造大量的居民住宅以解決當時居民住房短缺問題。當時,這些小區大部分由政府統一建造,由于受到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當下來看,這些老舊小區正面臨著建成多年后物資老化以及功能性衰退問題。如環境破敗、配套不齊等。在此背景下,作者從微改造的角度出發,探討老舊小區改造的對策。
本文研究的老舊小區主要是指于20 世紀之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具體是指建造時間比較長久、基礎設施落后、樓房破損、相關配套設施普遍偏低,居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小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開始關注小區的微觀層面。許多城市都開始嘗試用“微改造”的方法來解決城市存量空間的重新規劃利用問題,并且都取得了顯著效果,“微改造”理念不同于以往推倒重建成片的更新改造,“微改造”理念追求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去對待老舊小區,將小區局部物質空間、文化、居民生活習慣等,在改造過程中易被忽視的“微小”方面融合到小區的改造中,通過注入活力以達到激活整體的目的。改造方法以點狀修復和局部調整為主,著力點放在投入小、耗時短、小尺度的提升中,多采用材質替換、功能置換、服務設施優化、綠化環境改善等策略。
管城回族區A 小區屬于開放式的老舊小區,社區呈梯形狀,小區內老年人居多(見圖1)。部分建筑建設于20 世紀60 年代,整體建筑呈南北線性布局,南北兩端為單面街,中間區域稍大,小區西側多為兩層的低層住宅,東側多為七層的多層住宅,多層住宅的建筑風格較為統一。由于建設年代較為久遠,小區內部產生諸多問題,難以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

圖1 小區現狀(來源:筆者自繪)
小區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建設背景與現在不同,缺少對小區基礎設施的詳細規劃。調研中發現小區道路系統分級不明確,由于部分建筑加建,街道空間較為擁擠,盡端路較多。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場地內停車位數量緊缺,私家車占道,人車混行較為嚴重,指示牌等道路家具缺失。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照明設施不齊,夜間燈光較為昏暗,這對社區內老年人的步行以及輪椅使用者都存有諸多不便。
筆者調研過程中發現小區內缺少文娛設施。筆者對小區內的36 位居民進行了走訪,其中24 位認為文娛設施較少,不能滿足日常娛樂活動的需求。同時,由于小區內老年人口數量較多,對于老年健身娛樂設施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但經調研發現小區內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健身場地、老年人活動中心數量較少,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活動需求。此外,社區內供兒童玩耍的游藝場所也較為缺失,筆者采訪的10 位兒童一致反映社區內的趣味活動空間較為有限。
小區公共空間是社區的“會客廳”,是居民日常交往的物質載體。休閑空間、健身空間、景觀空間和交通空間等是小區內的主要的公共空間。由于小區外部公共空間較少,小區居民大多在自家院內進行棋牌類活動,兒童主要在家中玩耍,很少戶外活動。步行交通空間、門口檐下空間和道路轉角處的樹下空間成為居民互相交流的空間載體。
小區文化也是小區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調研中發現居民對小區自身文化環境的營造較為欠缺,對小區的時代記憶較為淡薄。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沉淀,小區自身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因子,應通過多種形式加以宣傳與塑造。營造獨特和諧的文化環境,增強居民的場所感、歸屬感。
小區內綠化面積不足,道路綠化的可用空間較少(見圖2),小區內綠化主要為楊樹和松針樹,行道樹之間距離較遠。其他種類植物較少。楊樹屬于落葉喬木,松針樹數量較少,小區內景觀風貌較為破敗。

圖2 景觀現狀(來源:筆者自攝)
此外,部分花池、樹池、宅旁綠地缺少管理,部分植被由于缺水而枯萎,綠化土地裸露,個別樹干向道路中央傾斜影響居民通行。景觀植物種類偏少且搭配不當,社區缺少綠意。
住宅大部分為紅磚民房,部分建筑外表面做了抹灰、涂料和瓷磚貼面等裝飾處理,材料種類多樣,色彩缺乏統一(見圖3)。建筑外立面的陽臺、雨水管、空調機位老化,整體較為破舊。立面懸掛較為雜亂的家用電線,影響整體效果。由于年代較為久遠,部分建筑立面出現裂縫,雨季漏水現象頻發。

圖3 住宅現狀(來源:筆者自攝)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老舊小區的空間改造必須滿足這區內人群的生活需求,要注重居民的生活需求。不僅要在物質空間中的提高空間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還需在文化空間進行營造。要注重個體的需求和感受,優化設計之前首先對小區居民進行實地問卷調研只有了解到居民的切實需求,才能更好地開展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
(2)堅持整體性原則。微改造要更加注重小區內各方面的優化完善,要使其成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整體。老舊小區是城市中的一部分,要讓老舊小區與城市聯系的更為緊密,擺脫老舊小區是城市的“孤島”的現象。要從物質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抓起。做到其與城市大環境充分融合在一起。
(3)堅持延續與傳承原則。老舊小區是城市歷史發展的獨特印記,代表了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的過程,也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老舊小區現有部分功能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城市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在老舊小區內,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際網絡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基于此,在微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要重點保護居民的生活方式不被改變,要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延續場所精神,積極營造良好的小區文化環境。
對小區內道路進行分級規劃,拆除部分加建建筑,疏通道路系統。將小區內道路劃分為組團間的主要道路及住宅間的次要道路(見圖4)。對部分斷頭路進行打通,保證道路的通暢性。小區外圍道路路面需平整后硬化處理。外圍道路較為寬裕,可劃分出臨時停車位、盲道及步行道的位置。調研過程中發現小區內騎行者較多,騎行工具主要是自行車和電動車。因此,需要在小區內宅間合理增設充電樁、非機動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存放敞篷等設施,道路旁要完善道路家具—交通指示牌、停車線及衛生設施。

圖4 交通系統分級劃分(來源:筆者自繪)
道路兩側還應適當布置休息座椅,老年人活動過程中容易疲憊,在道路兩側適當布置座椅能很好地為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提供很大的便利性,此外座椅應考慮遮陽及防雨水等設施。
為豐富小區居民的戶外公共活動,營造健康舒適的社區環境。需要合理布置室外活動空間,例如:社區廣場、小游園、室外健身場所、健身步道、兒童娛樂場所等。調研中發現,場地內東側較為開敞的空間可以合理布置小廣場用于滿足居民跳廣場舞以及打太極拳的需求。也可對原有建筑的部分功能進行置換,布置室內健身器材、文化娛樂設施(棋牌室)老年大學及兒童活動場地等。
建筑周邊的綠化外圍可形成寬約1m 的健身步道,可以把各健身步道相連,形成一個步行系統。考慮到老年人與兒童的安全性,步道應與小區外圍道路避免交叉。場地空間布局較為緊湊,老年活動場所可與兒童娛樂場地適當的合并布置,這也有利于老幼代際關系的融合。
老舊小區是居民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承載著歷史的底蘊與歲月的痕跡。小區內多為老年群體,老年人大多具有懷舊心理,日常生活中希望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熟悉的生活場景也能有效地建立起場所精神,并且對于鄰里關系也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因此,打造良好的小區文化環境是豐富小區文化氛圍的一項重要環節。可以挖掘小區自身以往的故事、照片、物件,包含著往日的衣、食、住、行、娛樂等各方面的展品和場景讓小區的居民熟悉居住地的歷史,喚起時代記憶,讓居民充滿歸屬感、認同感,也讓生活學習在此的新來居民通過這些故事重新認識自己的小區,增強融入感。
此外,還可結合鄭州紅磚老院的基底特色,將本地的商城遺址文化融入對景觀小品、文化墻、樓門牌、文化長廊等形象標識設計中。將地域文化在小區內充分展示、宣傳,營造風清氣正、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塑造獨特的小區文化風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展文化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與活力度。因居民年齡不同愛好不同,活動的可參與性以及所輻射的群體還有局限。為此需要有意識地策劃多類型的、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針對年輕人的社區達人秀、電影節、寵物選美大賽、針對老年人的有書法展覽、文藝演唱等,讓這些活動覆蓋到整個小區中讓各群體都能參與到小區活動中去。這樣除了能增加居民之間的交流的機會也能很好的展示小區居民的生活風貌。此外,富有意義的公共活動還通過涂鴉、海報的方式展示出來,這也是展現小區風貌的一個很好的題材。
對原有的綠地和空地進行規劃設計。調研中發現,道路一側的圍墻僅起到隔離作用。可以將小區圍墻用綠化裝飾形成植物墻,可種植枸桔、牽牛花、爬山虎等耐寒類植物,同時植物色彩還需與街道整體色彩相協調,道路兩側的樹木要進行適當整合更換,分段種植梧桐樹、國槐樹、白楊樹等逐步形成綠蔭街道。達到一條道路一條景觀帶的效果。
景觀節點是小區內重要的視覺焦點,具有很好的昭示性。由于部分建筑的加建,節點綠化空間已存較少,因此需要對占道的構筑物和危房進行拆除。適當做到退硬還綠、見縫插綠。此外,基于老年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可在基地西側布置四個次要景觀節點,分別以“春蘭、夏荷、秋菊、冬梅”為主題。東側也可增設四個景觀節點,分別以石、墨、竹、蓮為主題。基地中央設置三個主要的景觀節點。分別以“泉、林、山”為主題。同時,植物種類應與主題相對應。這樣可在小區內形成“三主八次”的景觀節點格局(見圖5)。主次景觀節點應區別綠化配置,以大喬木、小喬木、花灌木與地被搭配為原則,豐富立面變化達到一個節點一個特色的目標。此外還需強化管理,做到色彩豐富、無黃土裸露、無病蟲害、綠化整潔美觀的效果。

圖5 景觀節點改造意向(來源:筆者自繪)
結合住宅周圍邊角地、路邊廢棄地及宅間閑置地等進行改造。增設“袖珍公園”“口袋公園”增添綠意,對小區內原有的高大喬木予以保留并進行適當修剪,居民樓的窗臺上可種植小型景觀植物,住宅的山墻可布置立體綠化,原有綠化帶內裸露的土地需重新修整,補栽草坪。要適量增加休閑座椅、雕塑、景觀廊架、觀景亭、花架等景觀小品。
為營造整齊美觀的建筑外立面,需要對破損的立面進行整修。東側住宅的窗間墻保留原有紅磚基底,其余墻體采用仿古青磚貼面進行裝飾,以延續時代特色,窗戶采用更為節能的Low-E玻璃進行更換,西側街巷住宅部分,沿用紅磚材料用于修補和加固。窗框、門楣等建筑細部需統一設計,社區要保留原有特色。沿街的底商廣告牌進行統一設計、統一管理。
對住宅外墻體出現裂紋滲水的部位進行封堵、防水修補。涂鴉美化墻體,但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統一布置外立面空調機位,對損壞的落水管、入戶臺階、窗戶進行維修和更新,臺階應增設扶手欄桿,同時對原有外露錯綜復雜的明線進行拆除重新鋪排,各種管線需捆扎規范,具備條件的要管線入地,去除安全隱患,恢復建筑外立面原貌。為方便居民出行,樓道出入口進行坡化處理。結合小區實際,對小區大門和門衛室進行改造或增設,提高安全系數。
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不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也讓歷史的底蘊與歲月的痕跡得以延續。時代在進步,老舊小區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修復、活化、持續改造的過程,微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狀況,解決了居民的生活難題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從老舊小區的“軟、硬”環境出發,提出改造策略。但在這個智能化、現代化的時代,對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不僅要運用傳統的改造措施,也要加入更多現代化、智能化的元素來解決了居民的生活難題、改善居民的生活狀況,這也是以后需要加以深入探討的。設計師在改造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充分了解居民實際需求的情況下,合理地設計改造方案,實現居民居住環境的真正改善,讓老舊小區保持生機,讓老城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