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丁,田從祥,秦志偉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和國家近些年把工作重心放到了農村。“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等具有戰略意義的指示給黨和人民帶來了方向,鄉村公共活動空間是附近村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最集中、最頻繁的地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建造荊州特色鄉村空間體系,打造具有普適性的農村公共空間設計在以鄉村振興為主體的鄉村特色公共空間建設是當前需要去思考的一個主題。部分鄉村空間已無法很好地滿足現代農村發展的需求,如何運用公共空間的設計手法來盤活鄉村空間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之后,“鄉村振興”步伐加快,部分地區基本已有對“農村公共空間”建設的初步嘗試,但鄉村建設中先前很少以這樣的設計手法來進行構建,這就使得目前鄉村空間較為死板,對于一些“僵尸空間”的改造目前仍較為吃力。
雖然部分村莊有一定公共空間的建設,但是公共活動空間僅僅是“搭個棚子搞活動”,并沒有將日常活動融入到公共空間體系內。并且在建設過程中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所以在建造的過程中還是“排排房子,整整院子”,并沒有真正去有意識地去建造公共空間。
由于鄉村建設長期缺乏理論指導,使得部分地區的空間流線布置不科學。且公共空間的建設需要有流線的配合構成,從而最大化地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目前大部分村莊需要進一步完善鄉村建筑立面設計,使得鄉村外觀展現不再單一,讓鄉村肌理變得更加豐富,從建筑形態上傳遞出特色鄉村的特色魅力。內部與外部協同發展,使得建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不僅“美麗”且有“魅力”。
作為荊楚文化的承載地,荊州許多農村地區仍然面臨著宣傳傳統文化,進行文化旅游的需求,并且特色鄉村的建設急需要一種有力的文化載體去體現和發揚。
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可以很好地把荊州鄉村原有優勢與特點進行整合聯系與升華。把現代建筑中的公共空間思想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結合荊州鄉村的特色風貌與村民實際需求來進行特色公共空間設計,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要求,同時也有助于達到建設特色鄉村的目的。
荊州有著豐富的荊楚文化歷史底蘊,許多村落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歷史根基,這也容易產生相關的建筑空間需求。其中一些有價值的建筑語言與建筑肌理較為零碎,亟須新的空間形式介入來進行整合重組。
2.1.1 鄉村文脈的引入與運用
一般對“文脈”一詞的解釋多指事物間即個體與整體間的相互聯系,不僅僅指建筑表面肌理的橫向統一,而且指其立面語言所承載的歷史縱向脈絡。
1)鄉村原有肌理文脈的繼承。對于鄉村原有歷史表面肌理文脈可以有選擇性的保留,并且對于一些有價值立面元素甚至可以作為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來進行設計。
2)新空間的文脈介入。在改造中難免會遇到新建空間的情況,所以在設計中提倡以“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為主要更新方式,避免大拆大建與簡單的推倒重建的思維,保持細微謹慎態度,局部循環更新,以小到大以點帶面來進行逐步改造。
2.1.2 內外部空間的互補交融
建筑的立面形態與內部空間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空間的介入使得鄉村外觀展現不再單一,從建筑形態上傳遞出特色鄉村的特色魅力。使得建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1.3 內外部空間的精細化處理
在建造公共空間時不僅要有豐富空間的內部與立面建筑語言,而且要對內外部空間進行統一、精細化的處理。
1)老舊空間的精細化改造。老舊鄉村空間有歷史印記的地方應當給予保留與修復,并且將其建成具有荊楚風格的古色古香式的建筑,對原有混亂的古建元素進行整理與修改,對于一些保留價值不大的老舊“僵尸空間”進行拆除重建。
2)新空間的介入優化。在新的公共空間介入時也應當注意其與周邊環境的搭配問題,與立面的細部構造,應當進行精細化的處理,使其與老舊建筑的融合更加科學嚴謹,而不至于顯得格格不入。
對于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的發展,找準每個改造節點與相關村落的獨有特點來進行改造,從最基本的“點”出發帶動“線”的聯系,最終得到“面”的統一發展。
2.2.1 針對單個鄉村“點”的特殊性處理
對于每個獨立的鄉村都有其獨有的文化印記與生活習慣,所以在進行特色公共空間改造時也不能千篇一律地進行改造從而抹殺了每個鄉村獨有的特點。構建特色鄉村時并不是人為地“強加”特色而是順其自然地利用原有資源進而“凸顯”特色。
2.2.2 構建鄉村特色空間 “線性”脈絡
由于公共空間其本身的靈活性,使得空間定位更加豐富與靈活。當遇到“點”無法很自然地融合入“線”時,公共空間的構建可以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保留二者的特殊性,并在其中充當過渡作用。并且,在一些“尷尬空間”的節點處也可以賦予公共空間新的特色,很好地將“點”的特色帶入到“線”的特色。
2.2.3 建成特色鄉村區域“面”
整體村落的構成的范圍較為廣闊,所以要想真正使特色鄉村建設落到實處,那么就要做到“點”“線”“面”的三者有機融合。區域化的改造給予很多的設計自由,但同時也應當時刻注意特殊與統一的關系,特色與統一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對立統一,“破”與“建”和諧共存。
由于鄉村建設長期缺乏理論指導,使得部分地區的空間流線布置不科學。優化好鄉村內部公共空間的流線問題,使得各個小的功能分區可以協同工作,連接各個重要特色公共空間節點,全方位地為村民的生產與生活所服務。
2.3.1 改造早期不科學流線設計
由于部分鄉村建設較早,且長期缺乏正確的規劃設計指引,因此,導致部分鄉村的路網規劃較為混亂,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活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特色鄉村的發展。
1)明確流線的主次關系。由于大多數路網流線的建設都較為隨意,所以對道路的主次關系把握并不是很明確,流線也并沒有很好地去指引。所以公共空間的介入破除了“尷尬空間”,進而流線的優化處理可以更好地明確鄉村特色元素的主題地位。
2)串聯空間使鄉村整體化。如果僅僅是建造公共空間來進行建設,會使各個特色節點顯得較為孤立而缺乏聯系,如同建筑設計一樣每個功能分區都需要交通來連接一樣,公共空間的集體作用才是構建公共空間的真正意義。
2.3.2 以流線的方式引導空間優化
在改造過程中的流線設計一定要具指向性或者引導性,用流線構建的方式引導人們的關注重點,從而結合公共空間進一步強調特色元素肌理,明確鄉村特色元素。
2.3.3 流線構建時特色改造
在進行流線設計的時候會遇到種種對原有老舊周邊建筑的改造與修復,因為大部分鄉村都對街道的維護疏于管理,所以在構建流線體系時也應該注意對其周邊環境的改善,對空間元素過于統一的加以變化。
1)優化原有特色。在構建流線體系的時候往往會與其鄉村構建的特色公共空間相互穿插,所以應當有意識地去運用穿插與交匯制造出特色的鄉村小巷或鄉村有趣空間。
2)進退有度,避免生搬硬套。在當前部分村莊的規劃中,可能其運用的改造手法較為成型,所采取的規劃方案千篇一律甚至照搬硬套,導致村莊沒有特色,造成審美疲勞。在規劃中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村莊特有的民居風貌、鄉土文化,做到“千村千面”。
通過鄉村特色空間建設的方式可以整合老舊分散的鄉村空間形態,以公共空間的形式來完善鄉村空間功能,并實際服務到相關人群,最終達到盤活鄉村空間體系,串聯鄉村空間,服務到鄉村特定人群。
作為荊楚文化的承載地,荊州許多農村地區仍然面臨著宣傳傳統文化、進行特色鄉村建設的需求,并且特色鄉村的建設急需要一種有力的文化載體去體現和發揚。
3.1.1 鄉村文化承載力逐漸加強
建筑設計始終是與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交織,通過對鄉村空間的改造使其空間形式逐漸優化升級,讓所承載的文化特殊性符號更加明顯。
1)促進特色鄉村的全方位發展。公共空間的整合使得鄉村特色文化逐漸鮮明,并運用豐富的空間改造進行文化升華、文化整合,滿足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
2)文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老舊鄉村的空間布局,要合理規劃改造鄉村建筑空間,并且注重內外部空間的呼應與變化。鄉村文化符號的強化直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鄉村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優化人居生活環境。優化村民的生活環境,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使得公共空間的概念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實實在在扎根農村,服務于農村。切實融合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思想,并且在改造過程中優化了空間形式,使空間更加適宜居住。
3.1.2 產生相應經濟效益
公共空間的介入盤活了鄉村空間,增強了鄉村的空間活力。公共空間結合當地特色,促進了特色鄉村的建成,進而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豐富了鄉村的產業結構,為鄉村建設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3.1.3 切合國家發展方針政策
黨的十九大之后,“鄉村振興”步伐加快,并且提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荊州特色鄉村建設在深厚的政策優勢條件下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向特色鄉村的振興道路上越走越遠。
隨著鄉村特色空間建設的需求逐漸加強,村落的空間格局也從內向、集聚走向半開放、分散的形態。原有的鄉村空間更新形式必無法適應當下鄉村的飛速發展,于是便融入城市建筑設計中常用的公共空間理論來進行重構。
3.2.1 為鄉村改造注入新的手法
鄉村空間設計視域的拓展,迫使空間設計思維要結合鄉村社會環境的變化,因此大膽地將常用于城市設計中的公共空間理論導入鄉村建設中來。
1)以靈活的空間形式去進行改造。由于公共空間本身屬于定位較為靈活的空間形式之一,所以在鄉村改造中其職能的變化也更加隨意,并且公共空間對于一些尷尬空間的聯系能力較強,也容易與交通空間相互融合。
2)全方位的空間改造構成。解決鄉村具體問題的環境設計思維應該是縱橫交織的、多視角的全局思考,是多元化的、多維度的空間選擇和判斷。通過不同的空間設計方式去嘗試多種解決方案、去分析空間形式與鄉村和村民的關系,以靈活的空間設計手段去實現鄉村空間的改造與優化。
3.2.2 突破城市建設思維模式
在傳統鄉村聚落中,曾經承擔核心功能、具有重要社會內涵和文化價值的核心公共空間,由于其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社會的新功能需求而逐漸落寞、荒廢。但是這些“被遺忘”的空間中往往還存在有一定特色文化價值。因此,不能單純地用“排房子,造院子,圍圍墻”空間設計方法,而應該建構一整套對待復雜空間問題的解決方案。
3.2.3 公共空間的功能承載里豐富多樣
鄉村特色公共空間設計作為現代鄉村建設的探索者和踐行者,離不開對當代鄉村環境的整體理解和把握,使全面的環境設計理念和思維在鄉村空間品質提升過程中持續在場。
文化活動的承載。目前大部分鄉村的集體文娛活動基本還停留在“搭個棚子搞活動”的層面,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空間體系。公共空間的參與也是給村民的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雖然近些年通過城鎮化、工業化逐漸推動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過于注重經濟效益和規模驅動,忽視鄉村社會文化和環境發展,這也使得大部分優質的文化元素無法很好地體現。因此需要公共空間的參與其中。
3.3.1 鄉村空間設計視域的轉變
在當前城鄉關系劇烈重組時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需要科學系統的決策、辨證的思考和動態的學術觀察,以城鄉關系作為參照鄉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視角,用發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鄉村問題。
3.3.2 鄉村社會的劇烈重組
隨著物質條件的逐漸豐富,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豐富。如何切合實際的去改造與豐富空間是一個始終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話題。
實際上,當代鄉村空間設計缺少的不是創意和靈感,而是對鄉村的理性分析和綜合判斷,其實質是缺乏對鄉土文化的深層理解和村民需求的深刻領悟。面對荊州鄉村的特色文化元素如何靈活地加以利用,進而合理地豐富鄉村空間是當代每一位設計師應當思考的問題。針對如何完美地將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的設計思維運用到鄉村空間的設計中去,是每一位設計師都應該思考的一個長久的話題。
[ID:0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