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某橋梁工程總長約10.136 km,按雙向八車道標準進行設計,基礎采用大直徑鉆孔樁,南、北岸分別為20根和130根。其中,北岸鉆孔樁的樁徑為3.8 m,在B13#~B47#墩與B53#~B82#墩分布,樁長分為3種,分別為105、108、111 m,均為摩擦樁,樁頂標高相同,為-3.0 m。考慮到該橋梁鉆孔樁的樁徑與樁長都很大,故需要采用大扭矩鉆機,此次采用的是KTY-4000動力頭鉆機,其技術性能為:①鉆孔直徑:在強度低于120 MPa的巖層中,鉆孔直徑為2.0~4.0 m,在強度低于200 MPa的巖層中,鉆孔直徑為2.0~3.5 m;②最大鉆孔深度可達130 m;③動力頭鉆速在0~15 rpm;④動力頭扭矩為300 kN·m;⑤鉆桿直徑和長度分別為300、3 000 mm;⑥總功率為285 kW;⑦外形尺寸為7 380 mm×7 470 mm×8 160 mm;⑧主機重量為44 t;⑨鉆具系統重量為130 t。現以該橋梁工程為例,對其大直徑鉆孔樁施工技術進行以下分析。
為起到防腐的作用,從-35.0 m標高處開始向上設置鋼護筒,此次設置的鋼護筒為永久鋼護筒,其內徑比樁徑大0.3 m,即4.1 m,采用Q345C型鋼板,板厚分為兩種,分別為32.0 mm和27.0 mm,到平臺的頂端鋼護筒的總長度為45 m。將整個鋼護筒分成3節均在施工現場制造,制造完成后運輸到施工位置進行焊接接長與埋設。各節護筒的起吊借助200 t履帶吊進行,埋設采用2臺振動打樁機進行聯合振動插打,期間采用平臺的鋼管樁作為導向,這樣能起到降低起吊高度的作用。因鋼護筒的接長對接焊引入了自動焊,且每個工序所使用的施工方法均合理得當,所以鋼護筒埋設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為各墩埋設2根鋼護筒只需要36 h左右的時間,而且所有技術指標都能達到要求。
對于鉆機現場擺放,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兩點:①鉆機的受力要和平臺結構良好匹配,使底座的支點盡可能處在鋼管樁處,同時要與鉆機的移位、拆除及后續灌注施工相統籌,以盡可能地為施工提供方便;②將鉆機組裝到位以后,鉆機底座應達到穩定并保持水平,同時鉆架的中心、鉆機動力頭回轉中心與鉆頭、鉆桿及樁徑的中心必須處于同一條鉛垂線,這是確保孔位準確無誤且保持順直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偏位不能超過50 mm,傾斜度不能超過1/200。
泥漿利用淡水進行配制,通過按照適當的比例對PHP、膨潤土與CMC進行混合而成,為適應該橋梁所在地區的地質條件,泥漿性能指標需達到以下要求:①基漿(由膨潤土和堿混合而成):比重應小于1.05 g/cm3,粘度在20~22 Pa·s,含砂率應小于0.3%,膠體率應大于98%,失水率應小于15 mL/30 min,泥皮厚度為1.5 mm/30 min,pH值為9~10,靜切力為2~4 Pa;②新漿(通過在基漿中添加PHP制成):比重應小于1.065 g/cm3,粘度在25~30 Pa·s,含砂率應小于0.3%,膠體率為100%,失水率應小于10 mL/30 min,泥皮厚度不超過1.0 mm/30 min,pH值為10~12,靜切力為4~6 Pa;③鉆進泥漿(由新漿和鉆屑混合而成):比重應小于1.20 g/cm3,粘度在25~30 Pa·s,含砂率應小于10.0%,膠體率為96%,失水率應小于18 mL/30 min,泥皮厚度為2.0 mm/30 min,pH值為7.5~9,靜切力為3~5 Pa;④回流泥漿(即鉆進泥漿通過凈化或補充新漿后得到的泥漿):比重應小于1.15 g/cm3,粘度在19~25 Pa·s,含砂率為0.5%~2.0%,膠體率為98%,失水率應小于15 mL/30 min,泥皮厚度為1.5 mm/30 min,pH值為7.5~9,靜切力為3~5 Pa;⑤清孔泥漿(即回流泥漿和新漿的混合):比重在1.06~1.13 g/cm3,粘度在17~22 Pa·s,含砂率不超過0.50%,膠體率為98%,失水率應小于10 mL/30 min,泥皮厚度應小于1.0 mm/30 min,pH值為7.5~9,靜切力為3~5 Pa;⑥當泥漿達到以下指標時,需棄用:比重大于1.3 g/cm3,粘度超過42 Pa·s,含砂率超過10%,膠體率小于90%,失水率大于25 mL/30 min,泥皮厚度超過5 mm/30 min,pH值小于7或大于14,靜切力小于1 Pa。
根據現場的地質條件,為每臺鉆機均配備了籠式刮刀鉆頭,并準備滾刀牙輪鉆作為備用,鉆進參數由于地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體為:在砂層時,鉆壓按150~200 kN控制,轉數為3~4 rpm,進尺速度為2~3 m/h;在礫砂層時,鉆壓按200~300 kN控制,轉數為4~5 rpm,進度速度為0.5~1.5 m/h;對于鋼護筒底部端口處的地層,鉆壓應小于150 kN,轉數為3~4 rpm,進尺速度為0.5~1.0 m/h;在黏土層時,鉆壓應小于250 kN,轉數為5~7 rpm,進尺速度為0.15~0.40 m/h;在風化巖層時,鉆壓按400~600 kN控制,轉數為5~6 rpm,進尺速度為0.10~0.25 m/h。鉆進成孔時必須嚴格按照以上參數進行控制。經施工實踐可知,以上鉆進參數和所有技術指標都與工程實際情況相符,在15~18 d周期內完成成孔。鉆孔完成且經檢驗確認合格后,應盡快開始清孔,清孔的方法為換漿法,并借助彎頭細泥濘機,使孔底沉渣厚度達到要求。
鋼筋籠的安裝應達到鉆孔底部,其總重量為82 t,為了使鋼筋籠保持穩定,在鋼筋籠制作過程中需按照3 m的間隔距離設置環形加強箍,采用角鋼通過彎制而成,并為每個鋼筋籠均配備足夠的壓漿管與探測管。所有鋼筋籠均在現場通過臺座的設置進行生產,由于長度過大,所以按12.0 m長進行分節,并采用直螺紋進行連接。將鋼筋籠吊放到孔內后,于孔口處采用型鋼平臺將其拉住,以免鋼筋籠在后續的施工中發生下沉或上浮。
樁身采用強度等級為C30的混凝土,摻加適量防腐外加劑,考慮到基樁的樁徑與樁長都很大,單根基樁的灌注量就可以達到1 300 m3,故必須做好混凝土拌和工作,本次采用2個生產能力不低于180 m3/h的拌和站,以滿足樁身連續灌注要求。在拌和站拌和完成的混凝土采用攪拌車通過棧橋盡快運輸到現場,然后卸料至輸送泵當中,經由漏斗及溜槽連續輸送至導管中進行灌注。采用這樣的方式,可滿足首灌不低于40 m3的要求。灌注時使用的導管在第一次埋設過程中,埋深需達到3.0 m,中間則可以按照6~10 m控制。導管在每次使用之前都要進行嚴格的試驗,包括壓力試驗與水密試驗。混凝土的灌注時間應嚴格控制在13 h以內。
考慮到本次大直徑鉆孔樁的施工環境比較惡劣,且地質條件復雜,故在施工開始前應針對所有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實際施工中,通過科學的調度與嚴格的防控,發生了以下幾個問題,但都得到了有效解決。
1)包鉆。在旋轉鉆進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發生包鉆。對此,施工中應適當增加泥漿的實際循環量,并使用比重相對較低且粘度較小的泥漿,同時借助吸泥機及時將大塊黏土吸出;若黏土將鉆頭完全包死,則需要將鉆頭從鉆孔中提出,將包裹在鉆頭上的土塊徹底清除,然后再繼續下鉆。
2)漏漿。這一問題多產生于護筒底部端口-35.0 m附近,當漏漿情況嚴重時,鉆孔中的泥漿會伴隨江水的起落而大幅起伏。針對這一問題,可通過對鋼護筒進行接高并回填黃黏土的方法來解決。
3)堵管。樁身灌注過程中導致堵管的原因包括:導管損壞、導管和孔底之間的距離過小、二次清孔結束后等待時間過長、隔水栓的設置不合理、混凝土存在質量問題或灌注時導管埋深過大。為防止堵管現象的發生,施工中注意以下幾點:導管安裝前由專人進行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損傷與破裂;外觀檢查合格的導管,在使用前還要進行各類試驗,如抗拉拔試驗與水密承壓試驗。在水密試驗過程中,水壓應達到孔內水壓1.3倍以上;導管底部和鉆孔底部之間的距離應控制在300~500 mm,當出灌量足夠時,可取較大值;嚴格按照要求制作和安裝隔水栓,隔水栓的橢圓度與直徑都應達到要求,同時長度不能超過200 mm;在二次清孔結束后,盡快開始灌注,若因故無法立即施工,需在施工前再次清孔。
4)鋼筋籠上浮。樁身灌注過程中導致鋼筋籠上浮的原因包括:混凝土初凝或終凝時間過短,導致孔內混凝土提前硬化結塊,伴隨孔內混凝土液面不斷上升,將鋼筋籠托起;清孔過程中孔內存在大量懸浮砂粒,導致灌注時砂粒發生回沉,形成砂層,伴隨混凝土液面不斷升高,導致鋼筋籠的底部被托起;將混凝土灌注到鋼筋籠的底部時,因灌注的速度過快,導致鋼筋籠發生上浮。為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不僅要保證灌注用混凝土的質量和做好清孔,在將混凝土灌注到與鋼筋骨架底部還有1 m的距離時,需減慢灌注速度;同時在混凝土液面到達鋼筋籠底部上方4 m的位置后,開始適當提升導管,使導管的底部比鋼筋籠的底部高至少2 m,之后方可將灌注速度恢復至正常值。
5)樁身強度不足或離析。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包括:施工時對混合料配合比沒有進行嚴格的控制、混凝土攪拌不充分或水泥存在質量問題。對此,為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首先要嚴格把關水泥質量,并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嚴格控制,按照要求的時間進行攪拌,保證混凝土和易性。
6)樁身夾渣或斷樁。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包括:混凝土的初灌數量不足,導致導管埋深較淺或根本無法進入到初灌的混凝土當中;灌注時對導管提升長度的控制不準確,將導管從混凝土中拔出;灌注所用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終凝時間過短,或灌注持續了太長的時間,導致上部混凝土硬化結塊;清孔過程中孔內存在大量砂粒,灌注時這些砂粒發生回沉,產生砂層,不僅影響混凝土液面上升,而且如果混凝土將砂層沖破,則砂粒或浮渣將進入到混凝土當中,導致混凝土硬化后產生斷樁。對此,首先要對導管埋深予以嚴格控制,一般不能超過2~6 m,同時根據理論灌入量通過計算確定孔內混凝土液面高度,由此對導管提升長度進行控制,保證導管埋深始終不低于2 m。另外,灌注施工持續時間不能超過初凝時間的1.5倍。
7)樁頂不密實或強度無法達到要求。導致這一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超灌高度不足、浮漿過多或對孔內混凝土液面高度的測定不準確。因此,當樁徑小于1 000 mm時,超灌高度要達到樁長4%以上;而當樁徑大于1 000 mm時,超灌高度需達到樁長5%以上。另外,在樁頂10 m范圍內灌注的混凝土,需對其配合比做適當的調整,如通過增加碎石的含量來控制浮漿數量。在樁身灌注到達最后階段時,應采用硬桿筒式取樣法對孔內混凝土液面的實際高度進行測定,以保證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8)灌注因故中斷。導致灌注中斷的原因有很多,若采取應急措施后依然無法恢復,則需采取下列方法處理:剛開灌不久時,因孔內的混凝土數量還比較少,所以可將導管去除,并吊起鋼筋籠,再通過重新鉆孔到達原孔底,吊放鋼筋籠并清孔,重新開始灌注施工;將導管快速取出,并清理導管中殘留的混凝土,對導管進行檢查,經檢查確認無誤后,重新對導管與隔水栓進行安裝,然后按照標準方法開始灌注;拔除鋼筋籠,在灌注的混凝土實際強度不低于C15時,用同等級別的鉆頭重新進行鉆孔,同時將之前灌注時產生的浮漿清理干凈,之后用500 mm鉆頭沿樁中心垂直向下鉆進300~500 mm深,以此完成接口處理,最后按照標準程序繼續灌注即可。
該橋梁大直徑鉆孔樁施工現已完成70根,其中對65根進行了無損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均達到I類樁標準。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基樁施工進展十分順利,印證了以上施工工藝方法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然而,大直徑鉆孔樁仍存在臨時設施數量較多、安全風險大和施工難度高的特點,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進一步總結相關經驗,從而為今后其他工程的施工提供技術參考。
[ID:013067]